附方 1.急救回生丹 治霍亂吐瀉轉(zhuǎn)筋,諸般痧證暴病,頭目眩暈,咽喉腫痛,赤痢腹痛,急性淋證。 方:朱砂一錢半,冰片三分,薄荷冰二分,甘草一錢。共研細末,成人每付一錢,兒童酌減,開水送服。 2.清解湯 治溫病初得,頭痛,周身骨節(jié)痛,發(fā)熱,背微惡寒,脈浮或微有滑象者。 方:薄荷四錢,蟬蛻三錢,生石膏六錢,甘草一錢半。水煎二回,分二次服。若在初春或秋后初得時,無熱象者,可加麻黃一二錢,石膏宜少用。 3.寒解湯 治溫病周身壯熱,心熱而渴,舌苔白黃,脈洪滑,或頭痛,周身猶有拘束之意者。 方:生石膏一兩,知母一兩八錢,連翹一錢半,蟬蛻一錢半。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4.仙露湯 治寒溫證傳至陽明,表里俱熱,心熱思飲,脈洪滑,尚不至甚實,舌苔白厚,或白而微黃,或有時背微惡寒。 方:生石膏二兩,玄參一兩,連翹三錢,粳米五錢。水五碗,煎至米熟,其湯即成。約得藥汁二碗半,分三次溫服。若服盡一劑,熱猶在者,可再服一劑,使藥力晝夜相繼,以病愈為度。 注意:若服藥后,腹中微覺涼,或欲大便者,即停藥勿服。二三小時后,并未大便,仍可少予服;或已大便而甚燥,其熱猶在者,亦可少少予服。 5.從龍湯 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痊愈,或愈而復(fù)發(fā)者。 方:生龍骨一兩,生牡蠣一兩,白芍五錢,清半夏四錢,炒紫蘇子四錢,牛蒡子三錢。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6.清金益氣湯 治虛羸氣弱,勞熱咳嗽,肺痿失音,頻吐痰涎,一切肺金虛損等證。 方:黃芪四錢,生地五錢,知母三錢,甘草三錢,玄參三錢,牛蒡子三錢,川貝母三錢,沙參三錢。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7.滋陰養(yǎng)肺湯 治日久喘嗽,肺氣大虛,陰液將竭,痰壅氣促,夜不得臥,或燥咳頻頻,或痰中帶血,或痰有臭味。凡肺氣虛損,肺陰大傷,肺無客邪者,均可用之。 方:百合六錢,生山藥六錢,枸杞子四錢,沙參四錢,麥冬四錢,川貝母三錢,瓜蔞皮三錢,清半夏三錢,白芍三錢,玄參三錢,牛蒡子三錢,甘草二錢。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方義:百合、山藥、枸杞、沙參、麥冬能保肺氣,滋陰養(yǎng)肺;芍、草甘苦化合,是養(yǎng)肺之佳品;佐牛蒡、川貝、瓜蔞皮以化其痰涎,玄參清肺熱。半夏性雖燥,有滋陰藥佐之,則不顯其燥?!督饏T要略》麥門冬湯中半夏、麥冬并用,能治肺虛燥咳,且半夏能引濁水、降逆氣,治咳氣上逆等證,尤為特效。若肺虛甚者,可倍加百合、山藥、枸杞、沙參;肺熱盛者加知母、黃芩;氣傷虛陷,喘不息肩,脈沉微者,可加參、芪以扶正氣。 附案:痰喘咳嗽 劉×吉,男,50歲,職員。 于1949年冬季患喘嗽,繼則一年重于一年。1955年春季開始,曾在西醫(yī)院行組織療法,長達十七個月之久,病未少減。1956年9月下旬,來我院門診。其癥見:喘嗽并作,痰多而黏,夜不得臥,食少無力,形氣俱衰,脈象浮大,沉分極弱,關(guān)脈特弱,寸部尤虛,一息四至強。 診斷:喘嗽七年,脈甚虛弱,肺氣已傷可知。肺氣傷不能運行津液,則所有津液悉化為痰。吐之日久,陰液亦隨之而傷,加以飲食甚少,養(yǎng)分不充,是以日見衰弱。斷為脾肺皆虛,陰液將竭所致。肺虛液枯,自應(yīng)滋陰養(yǎng)肺,但脾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以關(guān)脈特弱,又于飲食,故知脾虛已甚。脾氣不復(fù),資生何賴?是宜先壯其脾胃,兼養(yǎng)肺化痰,以為初步治法。 處方:炒白術(shù)四錢,生山藥八錢,百合六錢,沙參三錢,寸冬三錢,牛蒡子二錢,清半夏二錢,川貝母二錢,甘草二錢,白芍三錢。以上十味,水煎溫服。 復(fù)診:本方服一劑,自覺有效,因連服六劑,飲食增加一倍,氣力較充,喘嗽痰涎,亦較前稍輕,吐痰仍甚稠黏,脈弱稍起,寸部仍弱而微數(shù)。據(jù)此脈證,宜滋陰養(yǎng)肺,處以滋陰養(yǎng)肺湯。 處方:百合六錢,生山藥八錢,枸杞子四錢,沙參三錢,寸冬三錢,牛蒡子二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玄參三錢,瓜蔞皮三錢,清半夏二錢,川貝母二錢。以上十二味,水煎溫服。 三診:服藥二劑,喘嗽見輕,脈仍虛數(shù),吐痰稠黏,為加天花粉三錢。 四診:又服四劑,脈數(shù)已減,吐痰較少,亦不稠黏。減去花粉,將玄參、瓜蔞皮各用二錢。 效果:于三星期內(nèi)服藥十五劑,病愈十之八九,體力較壯,能恢復(fù)工作?;颊咭跃貌⌒掠?,唯恐反復(fù),要求配丸藥多服,以除病根。因按滋陰養(yǎng)肺湯方,加倍分量,配丸藥一料,俾緩緩服之,以期根除。 按語:此證喘嗽不得臥,痰涎壅盛,七年之久,其人年已五旬,行氣衰弱,病至此不為不重。據(jù)其脈象,微弱虛數(shù),斷為肺氣大虛,陰液將枯,毫無客邪,與滋陰養(yǎng)肺之治法,服藥二十余劑,其病竟愈。起先,余對于多年咳嗽痰喘一證,數(shù)十年來,醫(yī)治多人,其較輕而能治愈者,原居多數(shù);其較重而不能治愈者,比例居百分之百,實覺心中愧對。因而對于此證,悉心鉆研,又歷十數(shù)年,似有一線曙光。復(fù)于1955年春,遇一患此證者求診,自言近經(jīng)一醫(yī)診治,為疏一方,服未盡劑,病遽增重,幾至不起。視其方乃治喘嗽尋常之方,唯內(nèi)有麻黃二錢,何以服后,病轉(zhuǎn)加重?診其脈微弱虛數(shù),寸部尤甚。參其脈證,知系肺氣大虛,陰液將竭,毫無客邪,故不受麻黃之溫散。病機在此,恍悟治此證,非滋陰養(yǎng)肺不為功,并悟以前所治類此重證,屬于肺虛液竭者,在在皆是。不知與以滋陰養(yǎng)肺之治法,竟與以治喘嗽尋常之套方,無怪不能治愈之例,居百分之百也。因按滋陰養(yǎng)肺之治法處方,與服十余劑,其病遂脫然而愈,后遇類此之喘嗽證,與以滋陰養(yǎng)肺法治之,大抵皆效。方既擬成,用之屢效,遂按其功效命名,為滋陰養(yǎng)肺湯。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