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這樣一條后臺留言:
“作為女性,我從小到大的人生都被焦慮支配。小時候出去玩,被父母教育女孩子不要瘋跑,不像個女孩,那件事好像是我突然認識到自己的女性身份,繼而開始焦慮的起點。 讀書的時候,總被暗示數(shù)理化一定學不過男孩子,令我焦慮;青春期開始長痘痘,瘋狂焦慮;控制體重不要長胖,是時時刻刻的焦慮;一邊吃好吃的感覺很快樂,一邊指責自己不自律… 長大后,為大齡未婚焦慮,好不容易結婚生子,為職場焦慮,領導還會愿意重用我嗎?因而更加拼命地工作,可心里又每時每刻為自己陪伴孩子不夠多而焦慮。家庭生活中為孩子的未來焦慮就更多了。 我想知道,我如何讓這樣的焦慮停止,過上安心篤定的生活?” 這位用戶的留言說出了很多女性的感受。研究發(fā)現(xiàn),生而為女人,可能的確比男人更多地感受到焦慮。 2016年,美國焦慮和抑郁協(xié)會(Anxietyand Depres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ADDA)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女性被診斷為焦慮癥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 2011年英國一項關于廣泛性焦慮(GAD)的研究顯示,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到焦慮,女性有更多焦慮不安的想法,包括對健康的焦慮、對形體的焦慮、對社交的焦慮等。此外,多項對美國、巴西以及歐洲等國的研究顯示,在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中,女性患病率均顯著高于男性 (Sun& Wang,2015)。 生理因素,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的一個基礎影響因素。多項研究都顯示男女的大腦對壓力的反應有所不同,研究者Valentino 博士表示,實驗證明,相比于雄性小鼠,雌性小鼠的大腦對于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or CRF)要敏感得多。 CRF影響著大腦中的去甲腎上腺素系統(tǒng),“它會在遇到壓力時激活,讓人有喚起(arousal)、警惕的感覺?!?strong>對CRF更敏感,也就更容易有警惕緊張的感覺。 但是,女性焦慮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對于女性的教育和要求。 這個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傳統(tǒng)女性刻板印象對女性的要求并沒有減少,比如說外形的女性氣質(符合男性審美的美麗),還有更多地承擔生活中照料者的角色(有責任照顧家庭、丈夫、孩子等); 但另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又為女性提出了職場上的新要求。這本意是為了更多女性有能力獨立,可在現(xiàn)實中一定程度上給女性帶來了新的焦慮:當女性必須比男性更多照顧家庭的重擔還沒有被卸下來時,職場又會因此歧視女性。 同時消費主義的大潮對女性的生活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你化妝了嗎?你搭配服裝能力強嗎?你擁有名牌包包嗎? 當一個女性在這個社會中,試圖迎合社會的標準,在方方面面成為一個社會主流價值認可的“好”女人,她也就有了無數(shù)焦慮的理由和來源。 而社會對女性的教育,又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選擇迎合社會的標準。這是因為,當男孩子被鼓勵去冒險、對抗權威和獨立反叛的時候,女性接受的是“必須乖巧”的教育。 孩子很小時,家長就傾向于低估女孩的能力,認為女孩更需要被幫助和保護。研究顯示,和男嬰相處時,母親會花更多時間看男嬰獨自玩耍,而和女嬰相處時,母親則會花更多時間擁抱女嬰。 這種教養(yǎng)模式對女孩成年后應對壓力的機制有著重要影響,成年后的她們更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壓力,漸漸產生一種“世界很危險,我沒有能力應對它”的感受,變得更加自我懷疑和焦慮(Romm, 2017; Sandberg, 2013)。 與此同時,因為從小就被教育要聽話、溫柔、順從,成長過程中內心真正的需求被長期壓抑,也更容易讓她們在成年后產生內心與現(xiàn)實的沖突,陷入焦慮不安。 因為“無力獨自承擔自己的命運”和“必須聽話順從”,女性開始出現(xiàn)了遠離自我的狀態(tài)。 前面說到,社會對女性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同時又教育女性必須乖巧和順從。女性因而走上了滿足他人的一生,也因此遠離了她們自己。 女性的焦慮的本質,在于她們一直在致力于成為“他者眼中的他者”。她們的行為和選擇是未經審視和深思的,不是確切地出于自身的意志,也未必與自身的需求時時呼應——她們可能對于什么是自身最重要的需求也是懵懂的。因此在忙碌之余,仍有空虛;追求之余,仍有自我懷疑。 你是真的想減肥還是社會讓你不得不減肥?你究竟更在意職場中的自己還是家庭中的自己?你真的需要這么多種美妝產品和包包嗎? 乖巧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在乖巧中,我們忘記了什么是自己的聲音,開始思考社會灌輸給我們、用來代替我們的聲音的那些聲音——包括什么是好的生活,包括什么是你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包括你“應該”有怎樣的欲望和痛苦等等。 社會的主流聲音有著服務于這個社會的目的,并不總是與我們個人的利益相符。經過“必須乖巧”的教育,我們放下抵抗,不假思索地讓社會的聲音滲透我們個人邊界,從內在改造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因而接受社會的欲望,并把它作為了自己的欲望。 焦慮的根源是欲望太多。因此,學會對社會的要求說不,對于女性來說尤為重要。 說不比很多人以為的更難。為了說不而說或許很容易,從社會賦予的多種多樣的欲望中,識別出從自身的需求出發(fā)、真正屬于自己的欲望卻很難,而實現(xiàn)它的路徑,就是對于自身的專注。 在移動互聯(lián)網全面入侵我們的生活以前,在許多年前我年紀還小的時候,我記得生活比現(xiàn)在要安靜許多——在那個時代,專注于自己的生活比如今要容易得多。 “fear of missing out”是信息時代特有的時代病,我們總是害怕錯過信息,錯過好玩的網紅打卡地,錯過購買網紅物品。我們如此頻繁地通過社交媒體瀏覽他人的生活,對比自己與之的差距。我們渴望擁有的太多,害怕錯過的也太多。 這是這個時代給現(xiàn)代人提出的更多更多的要求。而在這樣的時代趨勢中,人更應當學會專注于自身的能力。 只有當一個人具備了足夠多的關于自身的知識,了解自身的優(yōu)勢、劣勢、偏好、價值取向,ta才能夠開始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人生計劃和獨特的評價標準。而只有當它對這套自己為自己制定的標準如此地具備信心,ta才有勇氣放棄對社會標準的迎合。 我們都害怕過得不幸福,只有當我們能夠篤定某一種方式能夠使自己得到幸福時,我們才能輕松地拒絕其他的可能性——尤其是拒絕那些社會大多數(shù)人都告訴你必須去走的路。 比起瀏覽外部的信息,我們需要專注地凝視我們自己。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覺察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想法、念頭,學會從自己的內心真正去體會自己的需求。我們需要從追求社會標準,轉變?yōu)殛P注自身真正需要和看重的東西。繼而在這個過程中辨認、選擇自己相信的價值取向,辨認、選擇自己要成為的人。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與另一個人一樣的。“有一種值得每個人追求的好生活”,是廣為流傳的迷思,因為大部分社會在吹捧的東西都本該與你無關,只有一小部分才符合你真實的需要。能夠讓你得到幸福的好生活,只可能是為你量身定制的一種,而能夠為你定制的這個人也只能是你自己。 更重要的是,當你專注于你自己,當你探索你自己,嘗試取悅你自己,讓你自己發(fā)揮作用,這個過程本身也就是形成自己的過程。自我就是我們與自身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應當一生都關注這種關系,而不是自身以外的世界在發(fā)生什么,以什么為標準。因為最終生存會指向回歸自身,回歸人能否享有自己、怡然自得。 有幾件事能夠幫助我們專注于自身: 1.擁有少數(shù)幾段穩(wěn)定的深度關系。無論是與父母,還是與伴侶、與摯友,擁有幾段穩(wěn)定的深度關系,能夠給你足夠的情感和情緒支持,讓你在專注于自身時不孤獨,也能在你的閑暇時間陪伴你。孤獨使人向外尋找,使人尋求群體歸屬感,使人從眾和不專注。 2.盡量切斷自己與外界噪音之間的聯(lián)系。少刷朋友圈是好的。減少外界聲音的干擾,你才能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極少數(shù)到底是什么。 3.根據(jù)認可的價值,設定獨屬于自己的生活目標,并為之付出努力。或許你心底有認定的價值,但沒能付諸實踐,那現(xiàn)在你可以根據(jù)認可的價值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努力實現(xiàn)它。更重要的是,你在這個過程中能感受依照自身價值去生活是怎樣的狀態(tài)。 4.練習正念冥想。大量研究顯示,正念冥想能夠鍛煉我們的大腦,提升專注的能力;同時還能讓我們學會不帶評判的觀察我們自己??梢哉f,正念冥想是我們專注地習得關于自我的知識的重要工具型技術。 對社會說不并不容易,堅持自身的獨特性則更難。哲學家??率沁@樣說的: “為了不服從,一個人須有勇氣忍受孤獨、忍受愆誤、忍受罪咎。但僅有勇氣尚不足夠。一個人的勇氣來自其發(fā)展水平。只有當一個人脫離了母親的裙兜和父親的指令時,只有當人獨立為一個完全成熟的個體并擁有了自我思考和感受的能力時,才具備真正的勇氣不服從,對社會說不。” 專注于自身是一種生存的選擇。這樣做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獨特的人生變成了一件藝術作品。這種把自我當作一種藝術品去雕琢和打磨的關系,可能正是忠于自我的最高形態(tài),最終把一個人的生命塑造成為一件獨具風格的藝術之作。 而在投入的專注中,我們能夠達到忘記他人與世界的心流狀態(tài)。當能夠于自身中安居時,我們知道哪些事才是最重要的、最珍貴的,焦慮自然也不會再成為我們的困擾了。 正文到此結束。 這個話題,著名演員張鈞甯也說:“我曾經在要30歲的時候非常焦慮,社會會給女性一些壓力或偏見,好像到了一定年紀,就要走入家庭或結婚。女性可以勇敢一點,不用去在意別人怎么評價你。當你找到你自己愛做的事情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有99%的聲音,一點都不重要。” 誠然女性在人生路上要面對許多聲音,在社會期待和自我選擇間,重要的是構建自我原則和標準,排除雜音,用100%的專注把握對自己最珍貴的事物,從中獲得自我價值,哪怕只有1%,也能收獲內心的寧靜和篤定。 用100%的專注守護,成就1%的珍貴不凡。這不僅僅是張鈞甯的生活哲學,同樣也是康維他的經營哲學。麥盧卡蜂蜜來自麥盧卡樹,產量不到全球蜂蜜總產量1%,可謂滴滴珍貴。成立于1974年的康維他,近50年間始終專注守護麥盧卡蜂蜜,這份蘊藏于新西蘭純凈自然中的1%的饋贈。 在國內,很多蜂蜜愛好者都會把康維他視作麥盧卡蜂蜜的代名詞。康維他最新推出的UMF25+麥盧卡蜂蜜,是品牌迄今為止UMF指數(shù)最高的產品。因為其獨特光澤感的超高顏值,康維他UMF25+麥盧卡蜂蜜還有另一個名字——“鎏金蜜”。同時也因為蜜源、工藝等因素,等級越高,珍稀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康維他UMF25+麥盧卡蜂蜜的產量遠低于康維他麥盧卡蜂蜜年產量的1%,簡直就是萬里挑一,因此只能全球限量供應,9800份。 麥盧卡蜂蜜的活性成分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減弱。3年以后蜂蜜的活性雖然不會完全喪失,但會隨著時間流逝活性物質相應減弱。行業(yè)中麥盧卡蜂蜜保質期一般是5年,康維他為了保障給到消費者手上的麥盧卡蜂蜜保持最好活性抗菌效果,將其保質期統(tǒng)一從5年縮短到3年。UMF25+級別,意味著活性峰值約等于UMF28。 康維他鼓勵每個人在嘈雜的聲音之外,始終能給自己的內心留一片凈土。每天抽出時間,和康維他一起享受5分鐘的honey time,收獲自己的鎏金時刻。復制下方淘口令,領取KY專屬優(yōu)惠券: 3??¥2QV7XYBLvu8¥ https://m./h.4MgIgb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