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的軍事交鋒中,白馬之戰(zhàn)可謂是一場重要戰(zhàn)役。以地位和意義而論,白馬之戰(zhàn)被稱為官渡之戰(zhàn)的“前哨戰(zhàn)”。此戰(zhàn)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官渡戰(zhàn)局的走向。 所謂白馬之戰(zhàn),顧名思義,便是發(fā)生在白馬(今河南滑縣)的一場戰(zhàn)役,時間在漢獻帝建安五年(200)二月至四月之間。根據(jù)《三國志·袁紹傳》所載: (袁)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于白馬。 由此可見,袁紹派出了猛將顏良參與官渡之戰(zhàn)。眾所周知,顏良作為“河北四庭柱”之首,勇猛剽悍。袁紹令顏良發(fā)動白馬之戰(zhàn),足見其對此戰(zhàn)的重視。 曹操對此自然不會示弱,也派出了三位猛將參戰(zhàn),最終成功將顏良斬殺在白馬。那么,曹操派出的這三位猛將具體是誰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關羽 關羽是白馬之戰(zhàn)中最耀眼的名將,是在萬軍之中斬殺顏良的英雄人物。根據(jù)《三國志·關羽傳》所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便是關羽斬殺顏良一事的正史記載,后來羅貫中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渲染,從而形成了家喻戶曉的“關羽斬顏良”的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關羽只是暫時為曹操效力,并未正式歸入曹操麾下。但無論如何,關羽是奉曹操的命令參與官渡之戰(zhàn),從而才得以斬殺顏良。因此,筆者將關羽列入曹操在白馬之戰(zhàn)中派遣的三位猛將之中。關羽斬殺顏良后,不久便辭別曹操,投奔劉備。至此,關羽與曹操之間的恩義已清,二人最終分道揚鑣。 張遼 與關羽相比,張遼雖也參加了白馬之戰(zhàn),但并無太多亮眼表現(xiàn)。根據(jù)《三國志·武帝紀》所載: (曹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 由此觀之,張遼位次在關羽之前,很可能是曹操特意讓張遼統(tǒng)領關羽。但同陣斬顏良的關羽相比,張遼的表現(xiàn)實在平平,以至于《三國志·張遼傳》中沒有任何關于張遼在此戰(zhàn)中的記載。 可以說,關羽的耀眼光芒,已經使得張遼在白馬之戰(zhàn)中黯然無光。也正因如此,后人大多只知道曹操派遣了關羽參與白馬之戰(zhàn),而往往忽視了張遼。此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徐晃 在白馬之戰(zhàn)中,如果說關羽和張遼擔任的是前鋒殺敵的作用,那么徐晃擔任的則更像是戰(zhàn)略后備支援任務。根據(jù)《三國志·徐晃傳》所載: (徐晃)又從破顏良,拔白馬。 由此可知,徐晃確實是參與了白馬之戰(zhàn),并立下了一些戰(zhàn)功。但由于徐晃畢竟不是與顏良交戰(zhàn)的前鋒將領,故而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徐晃也參加過白馬之戰(zhàn)。 值得一提的是,徐晃正是憑借在白馬之戰(zhàn)積累了重要軍功,很快便被曹操提拔為偏將軍。 基于上述內容,曹操為了應對袁紹發(fā)起的白馬之戰(zhàn),派出了關羽、張遼和徐晃三位猛將參戰(zhàn)。有“萬人之敵”的關羽在此戰(zhàn)中表現(xiàn)亮眼,一舉斬殺顏良,使得曹操集團取得了白馬之戰(zhàn)的壓倒性勝利。也正是由于關羽在此戰(zhàn)中過于亮眼,使得同樣參與此戰(zhàn)的張遼和徐晃顯得黯然無光,乃至被后人忽視。 |
|
來自: 五軍中郎將 > 《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