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年,漢軍被北匈奴圍困在疏勒城,盡管殊死抵抗,還是減員至二十六人。夜間,漢軍在城中聽到兵馬之聲,以為是北匈奴來了援軍,正要拼死再戰(zhàn),隱約間,卻聽到了熟悉的鄉(xiāng)音。 疏勒城外,滿臉疲倦的漢援軍首領(lǐng)范羌扯著嗓子大喊道:“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隊迎接校尉了!” 疏勒城中的漢軍頓時齊呼萬歲。 城中的漢軍反復(fù)確認后,便打開城門,紛紛與援軍擁抱,哭得像個孩子。他們等這一刻,等了太久了,他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次日,在援軍的掩護下,他們一道踏上了回家的路。然而,此時大雪紛飛,行軍極其困難,沒走多遠,北匈奴的追兵就來了,漢軍只能邊戰(zhàn)邊走。 三月,一群滿臉風(fēng)霜、鎧甲殘舊的將士抵達了玉門,其中從疏勒城中的援救回來的漢軍,僅余十三人。 雖然他們的眼神仿若出鞘之劍,充滿了堅毅,但他們面容憔悴,形銷骨立,好似風(fēng)吹就倒,見者無不落淚。 他們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讓我們將時間撥回兩年前。 公元74年,漢明帝在西域重設(shè)都護府,任陳睦為西域都護,耿恭和關(guān)寵則被任為校尉。其中耿恭駐守金蒲城,關(guān)寵駐守柳中城,兩城駐守的漢軍都不到一千人。 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派出2萬騎兵攻打車師國,耿恭見狀,愣是從牙縫中擠出300名壯士,前去救援車師,然而敵軍人多勢眾,300漢軍無一生還。 與此同時,西域的焉耆和龜茲兩國同時攻打西域都護陳睦,陳睦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沒多久,柳中城也失守,關(guān)寵等人戰(zhàn)亡。 匈奴人在拿下車師國后,馬上揮兵攻打耿恭。 金蒲城名義上是城池,實際上只是一座矮小的土城,加上耿恭手下漢軍不過數(shù)百人,匈奴兵浩浩蕩蕩而來,局勢瞬時危如累卵。 看著城下氣焰囂張的匈奴軍,耿恭眼中寒光閃爍,取來早就涂了毒的箭,命人對著城下匈奴軍大喊:“這是漢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br> 話音剛落,箭如閃電,呼嘯而出,瞬間擊中了一匈奴人,中箭者的創(chuàng)口馬上冒起氣泡,看起來就像血水沸騰,匈奴人嚇得魂飛魄散。 說來也巧,接著又天降暴雨,耿恭見狀,哪里會錯過這么好的機會,馬上帶領(lǐng)著漢軍好男兒趁雨出擊,殺傷眾多匈奴人。 匈奴人看天吃飯,比誰都迷信,剛見證了“神箭”,接著又是大雨,不正印證了耿恭說的話嗎? 匈奴被嚇破了膽,互相說道:“漢兵有如神助,太可怕了!”連忙撤了軍。 耿恭雖然解了一時之圍,但也知道匈奴隨時會卷土重來,于是,他一邊率領(lǐng)手下退守到可以據(jù)溪水防守,地勢險要的疏勒城,一邊派出手下范羌回朝求援。 耿恭等人退守疏勒城后,互相打氣,做出了據(jù)城死守的決定。 因為他們堅信朝廷一定會派來援兵,不會忘記他們這些浴血奮戰(zhàn)的勇士。 此時,東漢朝廷沒人知道耿恭、關(guān)寵、班超等人是否還活著,但還是在做足了準備后,派遣7000名士氣如虹的救援將士,向著漫漫黃沙前行。 七月,匈奴軍卷土重來,兵臨疏勒,他們久攻不下,就截斷了疏勒漢軍的水源。耿恭帶領(lǐng)士兵四處掘井,挖到十五丈,都沒水,渴了就用馬糞榨水,不知犧牲多少人,才挖到泉水。 幾個月后,糧食耗盡,漢軍不得已,只能將盔甲上的皮革煮了吃。 即便如此,將士們還是一個一個死去,到最后,只剩數(shù)十人。 北匈奴單于知道耿恭已經(jīng)是窮途末路,便派使者跑到城下招降,說:“你如果投降,單于給你封大官,賞賜美女?!?br> 耿恭一聽,滿口答應(yīng),將使者引誘進城,隨后親手將他處死。 北匈奴單大怒,又增派援兵,發(fā)動攻勢,可他們碰見的是一群軟硬不吃的硬骨頭,漢軍據(jù)城死守,匈奴人還是無法攻破城池。 公元76年正月,漢朝援軍順利抵達柳中城,才發(fā)現(xiàn)關(guān)寵已經(jīng)戰(zhàn)亡,在鎮(zhèn)撫車師國后,分出兩千救兵交給隨師而來的范羌,前去營救生死未卜的耿恭等人。 此時大雪紛飛,積雪一丈多深,范羌帶領(lǐng)著2000名戰(zhàn)士,冒著生命危險,翻過天山,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抵達疏勒城。 這才有了開頭那一幕。 耿恭和十二位勇士回到玉門關(guān),中郎將鄭眾親自為耿恭和他的部下安排洗浴,更換衣帽。隨后上書請朝廷封賞。 他寫道:“恭以單兵守孤城,當(dāng)匈奴數(shù)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于萬死......不為大漢恥,恭之節(jié)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而后,耿恭被封為騎都尉,其余十二人都被授予官職。 這是發(fā)生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一次翻山越嶺,跨越數(shù)千里營救行動。東漢“十三將士歸玉門”,將“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在死亡面前,仍對國家忠心;哪怕機會渺茫,也不拋棄不放棄。正是這種精神和力量,成就了大漢王朝的輝煌。 “不為大漢恥”,短短五個字,至今仍讓人動容,這就是漢人的血性! 參考:《后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資治通鑒·卷四十五》 、《資治通鑒·卷四十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