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明發(fā)不發(fā)朋友圈,其實并沒那么重要。好好做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你是否也有這種感受: 翻朋友圈時,發(fā)現(xiàn)很多朋友,都不常更新了。甚至有的,直接一片空白。 其實這不是個例。 看過一組微信官方數(shù)據(jù):每天有10.9億的人打開微信,7.8億的人刷朋友圈,但只有1.2億的人發(fā)朋友圈。 也就是說,有9億人,已經(jīng)從朋友圈消失了。 這些人去了哪,為什么不發(fā)朋友圈了? 不是所有事,都適合分享 上周,和一個許久沒聯(lián)系的朋友吃飯。見面前,本想看看他的朋友圈,了解近況??砂l(fā)現(xiàn)距上次更新,已經(jīng)過去一年多了。 等見了面,才知道,他去年開了家公司,受疫情影響倒閉了,還欠了很多錢。他白天送外賣,晚上干兼職,用半年把錢還清了。 這中間經(jīng)歷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那么一瞬間,很想問他,這些事怎么沒見你說過??赊D(zhuǎn)念又一想,如果換做自己,可能也會默默扛過去吧。 因為生活如人飲水,無論好壞,都做不到感同身受。其中的悲傷或幸福,只有經(jīng)歷的人才懂。 真的很少有人,愿為你的情緒買單。 豆瓣上, 有位網(wǎng)友,分享過她一段人生低谷時光。 去年6月,她爸爸被確診癌癥。為了治病,家里花了很多錢,甚至房子都賣了。 她說,當時真的很怕,怕突然接到家里電話。那段時間,失眠、大把掉頭發(fā),都是常態(tài)。 起初,她因壓力太大,曾找人傾訴??纱螖?shù)多了,對方也開始敷衍。而她發(fā)出的朋友圈,也只有幾個點贊。 曾有關(guān)系較好的同事,和她說,很多人都把她屏蔽了,叫她“祥林嫂”。 所幸到了后面,她開始強迫自己冷靜,盡量抽出時間陪伴父親,用進口藥治療,讓自己不留太多遺憾。 一年后,父親過世。她仍痛的撕心裂肺,只是這次,她自己扛了過來。 看她的經(jīng)歷,不由魯迅那句:人類的悲歡并不相同。 很多時候,你覺得天塌下來的大事,對別人而言,只和過往浮塵一樣,與平時并無兩樣。 有時,是你說了別人未必能懂。就像不是所有魚,都活在一片海里。有時,則是懂了,也未必一直愿意懂。因為你的負面情緒,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壓力。 但無論怎樣,都要明白,有些事,只能自己面對。就如《霸王別姬》中這句話:人吶,得自個成全自個。 那些沒說出口的事,終要學會放下。 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分享 看過一句話: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過得比我好。 很矛盾,但也很現(xiàn)實。因為你分享出的快樂,在別人那,很可能就成了不快樂。 而這些人的不快樂,最終很可能發(fā)泄到你身上。 微博上有位網(wǎng)友說,她曾省吃儉用3個月,買了個新款LV包。在拿到包那天,就第一時間曬到朋友圈,分享喜悅。 可誰知沒過幾天,就有一位姐姐找她借包。 那個姐姐和她不是很熟,但畢竟住一個小區(qū),抬頭不見低頭見。她不好拒絕,就借了。 等還回來時,她發(fā)現(xiàn),包的底部處被磨了一個孔。她很生氣,跑去質(zhì)問,可人家堅持說,借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那段時間,她真是被氣得吃不下飯。可又有什么辦法呢?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 其實,這類事情,在生活中有很多。因為能讓他人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人的乘云上升。 越是認識你的人,越是如此。而且,這種嫉妒,往往最不加掩飾。 作家蘇心,講過一件事: 四年前,她剛寫公眾號時,在群里認識了一位文友。兩人微信上聊了一年,相處很愉快。 后來,她開始寫出小爆文,發(fā)在朋友圈里。剛開始,文友還會說句恭喜??纱螖?shù)多了,便開始陰陽怪氣。 有次,她的文章被一個大號轉(zhuǎn)載。那位文友看見后,直接在群里攻擊,說文章寫得很差,沒什么好炫耀的。接著,她便把蘇心拉黑了。 這事還沒結(jié)束。后來,蘇心得知,那天文友被氣到情緒失常,不停地問別人,為啥不是我? 多荒唐,也多可笑。兩人的努力和天賦都不同,有何好嫉妒的? 《東邪西毒》中說:“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么叫嫉妒?!?/p> 你永遠也不知道,那個羨慕你的人,在下一秒會因嫉妒做出什么。 所以,在有肉吃時不吧唧嘴,不但是一種是善良,更是一種智慧。 有些事,真的不必昭告天下。 一個人的成熟,從沉默開始 有人說:現(xiàn)在朋友圈還發(fā)表心情感慨的,基本年紀都不大。 細想這句話,并不無道理。 因為,以前遇到點挫折,就喜歡發(fā)幾句感悟吐槽。但長大后會發(fā)現(xiàn),比這大得事還有很多。而且都是一個接一個,壓得人喘不過氣那種。 成年人的世界,從沒有容易可言。 就如這句話:其實我們這代人,是沒有退路的。我看過很多人,就那樣站在路中間哭。身后沒有燈火,身前白霧茫茫。 而當一個人在最絕望時,會做什么?找人傾訴,或大哭一場? 馬東說:都不是。情緒走到盡頭,剩下的只有沉默。 知乎上,有位網(wǎng)友她說有個前同事,叫瑩瑩。 瑩瑩非常喜歡發(fā)朋友圈,經(jīng)常曬老公送的禮物,一起吃的飯、看的電影。最多的時候,一天發(fā)過四條。 但不知何時起,她從朋友圈消失了。點開她的朋友圈,只有一條橫線。 這位網(wǎng)友趕忙問瑩瑩,發(fā)生了什么。再三追問之下,才得知,她丈夫因賭博,欠下一屁股債。房子被抵押,銀行卡也被凍結(jié)。 偏偏這時,父親又病了。她還要想辦法,去籌醫(yī)藥費,陪著做檢查。 她說,那段時間根本沒心思發(fā)朋友圈。每天天沒亮出門,晚上11點才回家。每當一天結(jié)束躺在床上時,身體就像被抽干了力氣。 人在最痛苦時,是哭不出來的,他們還是像之前一樣,外表沒什么不同,只是內(nèi)心早已山崩海嘯。 海明威,有句話很經(jīng)典:“我們用兩年學說話,卻用六十年學閉嘴。" 人生這條路上,總有一段路,需要你自己,也只能是你自己走。 因為有些事,是找不到合適的人說。有些事,則是不想別人說。畢竟,每個人都很忙,沒有誰過得比誰容易。 沉默,其實是一個成熟的標志。它意味著,把事看淡,把崩潰調(diào)為靜音模式。情緒不再擺在臉上,供他人觀看。 他們明白,無論好事壞事,終將成為往事。 ![]() ![]() 過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強 村上春樹說:人生而孤獨,所謂交流不過是尋求安慰。 是的。人的底色,說到底還是孤獨的。 很多人發(fā)朋友圈的初衷,是想尋求關(guān)注。但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事,別人都感同身受,也不是所有人,都和你情緒共振。 快樂分享錯人,就成了顯擺。難過分享錯人,就成了笑話。 朋友圈,就像一個廣場。我們只是經(jīng)過那,它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真正的朋友,也不應(yīng)只在朋友圈中,更應(yīng)在你的生活中。 人,是不能只活在朋友圈里的。 那些不發(fā)朋友圈的人,有很大概率,是找到了更舒服的生活方式,即朋友在身邊,愛人在對面,想和他們說的話,都在耳邊。 所以,發(fā)不發(fā)朋友圈,其實并沒那么重要。好好做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就如作家盧思浩這段話:希望你過得和照片一樣好,不用PS;希望你擁有真正的快樂,不只是在朋友圈里。 愿你,真實的生活,永遠比朋友圈更好。 也愿你能在別人在看不到的地方,活出自己的精彩。用最舒服的方式,過好這一生。 作者簡介:佳明,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fā)公眾號: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