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不知道上海的“城隍廟”,也許這樣的人幾乎沒有。打我從小開始,就經(jīng)常會來這里走走或者玩玩。如問我為什么來這兒?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反正自己常來這兒。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期,從我開始認字讀書的小學開始,破除迷信,世上沒有神仙……,這樣的學校教育和社會輿論。讓我們這批長在紅旗下的孩子,年紀小小,卻一個個的都成了堅定的無神論者。反到成人以后,再來城隍廟時,情感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不是信不信道教或其他的什么教的問題?而是基于一種跟著感覺走的愿望,圖個保佑平安,本命年順暢的各類遐想而已。 隨著自己努力地學習、探索上海古城的歷史、地理文化,提筆書寫《上海古城記憶》文稿的創(chuàng)作,讓自己全身融入進千年上海古城的各個方面的歷史研學的環(huán)境之中。 上海古城內(nèi)的豫園商城 上海的“城隍廟”聞名遐邇,當然它也是大上海著名的旅游景點。注意,我這里說的是城隍廟,并不是“豫園”或者“豫園商城”。一般人很容易被人誤解,因為這三處游覽的地方,竟是連在一塊的,但進出的大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城隍廟和豫園,那都是要化錢買票才能進去的。而豫園商城則是大門敞開,免費進出的。 上海方浜中路上的“城隍廟”大門 今天寫文章的題目是:上海城隍尊神華誕,那么我們就來聊聊“上海城隍”與“尊神華誕”吧。 如今的上海城隍廟,早已成了大上海的經(jīng)典旅游勝地,也是上海灘著名的道觀圣地。如今來到上海旅游的朋友,如果不去上海的城隍廟去逛逛,似乎是很少的。無形中上海城隍廟成了外地來滬人士,首選的必到之地。 傳說上海城隍廟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這可能是被嚴重的誤讀了,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三國時代,那可是二千年之前的歷史。從現(xiàn)有的歷史地理研究來說,今天上海古城的所在地,還應該在海底的大陸架上,并沒有浮出水面形成陸地。你說那個時代要修一座城隍廟,可能嗎?連人也沒有,要什么城隍老爺啊。 據(jù)傳上海最早的城隍廟,為明永樂年間 (1403—1424),時任上海知縣張守約所修建。他敕封的上海城隍神,為上海人的秦裕伯。經(jīng)歷代上海知縣積極的扶持,上海的城隍廟日益壯大起來。到清代乾隆的時候,上海城隍廟的廟基,達到將近40畝左右,可見規(guī)模不小。 咸豐三年(1853)小刀會起義占領(lǐng)上海,設(shè)部于廟內(nèi),前后有一年有余。咸豐十年(1860)該廟成為英法軍隊營房,歷經(jīng)數(shù)次兵占,廟內(nèi)破壞一空,面目全非。同治年間(1862—1874)知縣王宗濂和道臺應寶時,經(jīng)先后倡捐大修,歷時十個月后,廟貌才煥然一新,重復舊觀。 光緒十九年(1893)知縣王柔暄募捐建頭門、二門、大殿、戲樓、鼓亭等。民國年間城隍廟兩遭火焚,并進行了修整。其中1926年據(jù)說由杜月笙、黃金榮等人發(fā)起捐資修葺時,開始全部改建成鋼筋水泥的仿古大殿,但依然輝煌壯麗,為上海以往從來沒有過的壯觀。 因此說,上海城隍廟已經(jīng)有600多年的文化傳承,它寺廟里的古牌坊(1535年)也是現(xiàn)存上海古城最為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上海灘最著名的道觀圣地。 “保障海隅”如今城隍廟的頭道門 前幾天打開自家的信箱,除了報紙外,還見里面放有上海城隍廟道觀贈送的“辛丑年城隍華誕壽面”二袋。已連續(xù)幾年了,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廿一日,為上海城隍老爺?shù)纳?,?/span>慶賀城隍老爺華誕,特意送長壽面條于民間,增福、添壽、送康寧給上海古城的市民。這樣的風俗,也成了今日上海古城里面,特有的一道城市風景線吧。 家中上海城隍廟道觀贈送的“辛丑年城隍華誕壽面”二袋 上海古城的“祭城隍”大典,是上海城隍廟一年一度的城隍華誕活動的高潮,已成為上海古城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上海城隍廟是一座有著六百年歷史的道教宮觀,主供上海城隍尊神“秦裕伯”。自明洪武年間,“秦裕伯”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為“上??h城隍正堂顯佑伯”以來,保障海隅,功勛卓著,廣為民間百姓所尊崇。 自明朝以來,依傳統(tǒng)儀制,每逢農(nóng)歷二月二十一日為城隍尊神的華誕,上海城隍廟都會舉行“祭城隍”儀。儀式由廟內(nèi)道長主持,上海地方官員及各界名流匯聚廟內(nèi)共同參與,場面極為莊嚴隆重。屆時,老邑廟地區(qū)內(nèi)的民眾爭相拜城隍、賀華誕、祈安康、祝吉祥。“祭城隍大典”已成為滬上民眾共同參與的盛會了。 如今,在傳承“祭城隍”大典傳統(tǒng)儀制的同時,上海城隍廟通過慈善捐助、幫困濟貧、廣贈壽面等形式,突出道教開展公益慈善的社會責任,為悠久的城隍信仰賦予了時代的新內(nèi)涵。 今年為農(nóng)歷庚子年,4月2日即為農(nóng)歷的二月廿一日,上海城隍尊神華誕會在上海城隍廟內(nèi),依例會舉行祭城隍儀,表酬“尊神”之心。 上海城隍廟的大廳 城隍殿,為城隍廟內(nèi)最后一進大殿。城隍殿中央供奉上??h城隍神紅臉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內(nèi)仿照明代縣衙公堂陳設(shè),儀仗森嚴。 吃壽面,是我國民間無論南北都有著一種風俗習慣。一家老小一律平等對待,絕不會漏掉給任何一位家人過生日。因為面條柔軟綿長、連續(xù)不斷,人們便把面條視為象征長壽的食品,每逢生日時,吃一碗壽面便寓意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的意愿。 上海城隍尊神華誕,也有吃壽面的習俗,而且寓意更佳。如今城隍尊神的壽面,謂之“祝壽面”,借以表達善信恭賀城隍尊神華誕心愿,并祈護佑的吉祥安泰之意。城隍尊神賜予四方信眾的壽面,謂之“降福面”,以表城隍尊神賜福萬民,恩澤一方,共賀華誕的美好祝愿。 在上海的古城內(nèi),我已生活了七十多年。在我的記憶里,城隍廟送壽面給古城內(nèi)的千家萬戶的百姓家中,以前自己確實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如今這些年來,上海城隍廟,才開始了上海城隍尊神華誕時,向市民贈送“祝壽面”的習俗。這般如此美好的古風深情,升華至了更高的心界,確實讓人浮想聯(lián)翩。 這份遲來的壽面和這份遲來的祝福,讓曾經(jīng)護佑申城六百年之久的城隍尊神,能繼續(xù)護佑上海古城風調(diào)雨順,黎民百姓安居樂業(yè)。富家商賈因城隍尊神孚佑而勤勞致富;莘莘學子因城隍尊神眷顧而學業(yè)有成;販夫走卒因城隍尊神護佑而出入平安;來往游客因城隍尊神庇護而行程。 據(jù)說今年的慶典期間,上海城隍廟得到眾多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之公司及個人的捐助,置辦了城隍華誕壽面九十九萬卷,分發(fā)社區(qū)民眾及信徒,以示城隍尊神與民同樂。冀信徒臨慶典而獲佑,品壽面以得福。 上海古城,上海歷史文化的發(fā)源地,祝愿豐富、多彩、健康的古風趣意的傳統(tǒng)民俗,能重新歸來。讓千年古城的風韻,充滿未來上海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并能永遠的傳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