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反胃、反酸、吃完東西燒心,有想過和陽氣不足扯上關(guān)系嗎? 總感覺前胸、胸口部位有燒灼一樣的疼痛,反酸水,胃脹,吞咽食物的時候有痛感,晚上痰涎上泛,還容易咳嗽,有時候不敢平臥,容易腹瀉,面色黑,腰酸困乏,大便溏稀,體型偏胖。 這些癥狀在現(xiàn)代醫(yī)學眼里就是“反流性食管炎”。 ![]()
在中醫(yī)眼中,屬于脾腎陽虛。 腰膝酸軟乏力,大便溏稀,舌苔白厚而膩,脈沉而細弱,舌體胖大、面色黝黑,身體肥胖,這些都是脾腎陽虛的表現(xiàn)。 脾腎陽虛和反酸的關(guān)系“ 在中醫(yī)里其實不知道反酸的確切機制,返上來的酸,在中醫(yī)眼里就是痰濕。 ![]()
痰濕為何會上犯? 腎陽不足。腎主水的氣化和代謝。腎陽不足,就會出現(xiàn)諸如這類的問題。其次就是脾陽不足,脾土不好,土不制水,那就會有水濕上泛。 所以說只要脾腎陽虛,就可能出現(xiàn)反胃、反酸水、慢性咳嗽等一系列問題。 古名醫(yī)張景岳曾說:“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水不歸源,在脾者飲食不化,土不制水也”。 調(diào)理思路:補陽。補脾陽,補腎陽,而且要以補腎陽為主。 組方:制附子,熟地黃,山茱萸,巴戟天,法半夏,肉桂,山藥,仙茅,黨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厚樸,甘草,水煎服。
其組方源自張仲景的《腎氣丸》加減而來,附子和肉桂都是峻補腎陽的。其余的則是滋補腎陰腎精,蘊含陰中生陽的意思。腎氣丸的原組方為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桂枝和附子。在以上組方里,把桂枝換成力道更強的肉桂,去掉了澤瀉和牡丹皮這樣寒利的藥。在此基礎(chǔ)上,用黨參、白術(shù)、陳皮、半夏、厚樸這樣的健脾燥濕、化痰和中的藥,配仙茅輔助升陽。 當然,黑芝麻丸也有補腎陽的作用,除了補腎陽,還能滋陰生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