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8年我對同事,也是我省攝影大家王豐的一次采訪。如今已近十年,王豐老師卻身患重病,但他依然堅持著對攝影、對藝術和對生活的熱愛。讓我想起梁啟超先生的那句:“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重發(fā)此文,亦是一份祈福,愿憑藉這份熱愛,這份執(zhí)著,讓王豐老師能夠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屹立不倒,就像他始終不肯放下的鏡頭那樣,留住這世間一切的美好。 概述:王豐,49歲,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農村報記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攝像本體語言的探索,自覺而充分地利用攝影的記錄功能,記錄人類的生存狀況的與社會進程,其作品曾入選《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一書,并于2007、2008年度,兩次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王豐的作品,既有時代感而又不失前衛(wèi),平凡的事物經過他的鏡頭,便會發(fā)出不平凡的光來??赐踟S的攝影作品,我們往往會發(fā)出一聲輕呼:哦,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看世界?! 王豐是一個喜歡實驗的人,在藥廠工作的時候,他就曾在實驗室工作過,而現(xiàn)在,他把他的攝影作品叫做實驗攝影。而本份實驗報告,也是試圖分析出王豐及其作品成功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幾種元素。 元素一:巧
小時候,老師常??湮倚撵`手巧,我想,那也許是因為我愛琢磨的緣故吧? ——王豐 王豐的巧,在他小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來。上小學的時候,課本發(fā)下來,他就會在課本的空白處,根據自己的理解,在上面畫上插圖,一次被老師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對其大加贊賞,說這是能夠加深課文理解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還將他的課本在全校展示,向同學推廣。后來,王豐經人介紹,拜了黑龍江出版社美術編輯劉秉政為老師,學習畫插圖,有一次,老師讓他臨摹小人書,不到一個星期,他就畫了整整一本拿給老師,“這是你畫的?”老師看了簡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也正是這種巧勁兒,讓王豐多才多藝,國畫、油畫、雕塑、木刻、詩歌、小說……在這些文學藝術的天地里,王豐玩得都是如魚得水。但唯獨對于攝影,他卻接觸得很晚。 這本不應該。因為王豐的舅舅就是解放前在哈爾濱開照相館的,而且非常有名,當時的人提起“老傅胖子”來,那都是要伸大拇哥的。王豐的父親也非常喜歡攝影,沒事兒就喜歡拿著相機拍這兒拍那兒。但唯獨王豐卻對攝影不“感冒”,也許,這就是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吧?在當時的王豐看來,攝影不就是照相嗎?大不了就是像舅舅那樣,當個照相館老板罷了。所以,當時年少的王豐,雖然有時候也會拿起相機,翻拍自己的畫作,但從來沒有想過,要把攝影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yè)與追求。 但命運也是這樣巧,王豐在藥廠上班的時候,每天沒事兒的時候就跟同事們一起踢足球,當時正好廠報缺編輯,廠報的人看見他們,就在旁邊喊:“你們當中誰會攝影啊?”王豐隨口說:“我會!”于是他就這樣被調到了廠報。那一年,是1990年,王豐31歲。 從此,王豐就愛上了攝影,并且,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元素二:癡 完成一部宏篇巨著,總要有點滴的積累。只要持之以恒,終有一天會看到充滿春光的笑臉。 ——王豐 癡也是一種境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里面,說程蝶衣是“不瘋魔不成活”,其實,但凡在藝術領域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這樣,王豐也是一個“癡人”。調進廠報之后,廠里給他配了一臺FM2的照相機,當時覺得特牛,于是每天掛在身上,在街上逛來逛去,尋找素材。后來妻子見他如此癡迷于此道,就跟他說:“既然你那么喜歡攝影,就給你買臺相機吧!”于是兩口子一咬牙,花了2000多塊錢,買了一臺美能達300。王豐如獲至寶,每天上班為了背相機,連飯盒也不帶,四處拍片,然后又到處投稿,那時候的稿費也就是十塊錢的標準,可一年的時間,王豐就把買相機的錢賺回來了,其拍片的數量、質量由此可見一斑。 在王豐成功之后,也有人感到奇怪:“怎么好的片子都讓他給拍到了?”王豐對此的回答是:“那是因為我把不好的東西都刪掉了。”2007年,王豐參加了《發(fā)現(xiàn)哈爾濱》和《冰雪哈爾濱》兩個全國攝影大賽,之前就有人對王豐能否獲獎持懷疑態(tài)度:“他以前是靠拍哈爾濱姑娘出的名,但現(xiàn)在拍這類題材的人那么多,他還能獲獎嗎?”但王豐最終卻在這兩次大賽上分別獲得二、三等獎,讓那些懷疑者刮目相看。而卻沒有人知道,為了拍攝這些片子,王豐連續(xù)20天,每天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守在中央大街,去拍那些來來往往的姑娘們。王豐說,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是因為那時候人的狀態(tài)最慵懶、最放松,可以拍出人最真實的休閑狀態(tài)。王豐就是這樣,能吃苦,也會動腦。 由于大量的拍片,王豐還練就了一手“盲拍”的本領,他可以拎著相機,一走一過,神不知鬼不覺,就把對面的人拍下來,而且角度取景完全能夠符合自己的需要。當然,練就這手本事,“無他,唯手熟爾!”王豐給我看了他用過的相機,那上面的手柄,已經因手指的摩擦和汗水的浸潤,而破損不堪。 元素三:時 我們身處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中,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反差,先進和落后的區(qū)別,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沖突,不斷在我們的生活中演澤。不斷地在我們的思想上引起震波,當我通過鏡頭來表現(xiàn)這個進程時,我感到有拍攝不完的畫面。 ——王豐 王豐的同行,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攝影家王福春說:“在我記憶里,王豐始終在完善他的自律:'用影像表達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的思考’,并認定'這是責任’?!倍踟S也一直有意識地在用自己的鏡頭,“記錄社會進程,體現(xiàn)人的生存狀況”。 王豐曾經拍過一組《漢字街頭》的照片,就是拍人們在招牌、標語等漢字前面的情形,比如有人在走路,有人在賣東西,甚至有人在小便……那些曾經的美好與丑陋,都在他的鏡頭前一一展現(xiàn)。另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也許還記得,那個時候的電視常常因為質量差、受干擾,而經常出現(xiàn)扭曲變形、上下跳動的情況,王豐就曾對著電視屏幕拍了上百張這樣的片子,起名為《扭曲變幻》,記錄了我們那個時代特有的生活狀態(tài)。 作為農村報的記者,王豐還特別注重對農村現(xiàn)有的生產方式、生活狀態(tài)和生存環(huán)境的拍攝,他說這也是自己的一種搶救性記錄,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成功后,這些圖片都將是可以用來對比的寶貴資料。但王豐的拍攝也不是對現(xiàn)實的照搬,他往往通過對同一攝影對象在不同時空內的變換拍攝,然后加以組合,同一個表象,追求不同的差異變化,就產生了非常奇妙的視覺效果。他入選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那組片子——《加壹再加壹:一道非數學算式》,就是其代表作,看起來非常有一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大眾日報》攝影部主任、著名攝影理論家孫京濤在看了他的這組作品后,欣然題詞:“這是對攝影本體語言的有益探索?!?/p> 在王豐的鏡頭里,還有不同時期的哈爾濱姑娘,被人涂鴉的街頭海報、廣場上的即興街舞表演,街邊的補衣女……王豐就是用自己的鏡頭,把這一切真實地記錄下來,他就是想讓人們記住:哦,原來,我們還曾經這樣生活過。 元素四:新 我在拍攝新的專題時,往往要竭力地避開已往早已受到廣泛欣賞與使用的手段,另僻蹊徑,尋找新的對事物理解與訴求的語言。 ——王豐 已經快到“知天命”之年的王豐,其思想觀念和攝影語言卻一點兒也不落后,甚至可以說是前衛(wèi)和時尚。他的很多作品,都很有北京“798”的味道。王豐可以說是黑龍江最早玩微距攝影和針孔攝影的人之一,他用微距攝影技術拍攝的冰燈,把平時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光影流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針孔攝影更是被他玩出了名堂。針孔是一種古老的成像方式,長時間曝光加上全景深可能還有超大廣角有異于普通攝影鏡頭,也有異于人眼觀察世界的結果,有其獨特的魅力。針孔攝影介于真實和虛幻之間,介于記錄和想象之間,還介于凝固和流動之間,用獨特的語言描繪世界,這應該是一個嚴肅攝影者的終極追求,意料之外的超現(xiàn)實夢幻效果,那種對不確定效果的期待感是那樣的誘人。 王豐用針孔攝影拍攝的《風雪中東路》,于朦朧模糊中,帶給我們歷史滄桑的感覺。而我看過他拍得最絕的,是他透過中央大街上銅馬車雕塑的馬頭下面,拍攝對面建筑的一組照片,這可能是別人從來沒有注意到的角度,“橫看成嶺側成峰”,透過他的照片,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我們平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物,換一個位置去看,也會帶給我們嶄新的感覺。 元素五:愛 只要我們能夠停下來花一些時間看得更細心,美就會被發(fā)現(xiàn),它會像花一樣地綻放。 ——王豐 我覺得,王豐及他的作品所具備的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愛。王豐說,他堅信萬物有靈,只是需要我們去把他們喚醒。所以,即使是拍攝馬葫蘆蓋,他都能讓它們看起來很美。那些街頭不被人注目的馬葫蘆蓋,在王豐的鏡頭下,有的被拍得像一枚公章,霸氣十足;有的被磨光褪色,滄桑得就像歲月;還有逆光下人影經過時,在馬葫蘆蓋上形成的殘缺之美……而他為了拍出一張有金屬質感的馬葫蘆蓋,夜里突發(fā)靈感,帶著妻子跑出去,在家附近的街頭,用閃光燈和藍片,拍出了深夜的馬葫蘆蓋,帶給人的那種冷森森的感覺。 曾經有人說:“王豐不搞藝術瞎了,他是一個天生具有藝術氣質的人”,而具有藝術氣質的人,往往多情而敏感。王豐小的時候就非常內向,總是感到孤獨,所以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喜歡看別人家的窗口,他總覺得,那每一扇窗子后面都有故事,尤其是當那些窗前有一盆花,有半掩的窗簾,或者有溫暖的燈光透出時,王豐的心頭都會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所以現(xiàn)在他的家里,所有的燈光也都是暖色調的。而這些年,他也拍攝了大量造型各異、流派紛呈的窗口,形成了一個溫暖的系列。 還有不能不提的是,他拍攝的《哈爾濱姑娘》的這一系列,他是真的愛這些姑娘們的,當然,這種愛,是純審美意義上的愛。他這組系列有一個副標題是“夏天,讓男人走開”,當然,這未免有些偏頗,但也可以看出他對女性美的熱愛與癡迷。他有一幅照片的名字,就叫“那些我們愛過的女子依然年輕”,在王豐看來,正是這些或擦肩而過、或驀然回首時見到的的美麗女子,裝點了我們曾經的歲月,是時間這本大書里,最值得我們珍藏、也是最養(yǎng)眼的一枚枚“書簽”。 杜拉斯說:“我把生活當作神話”,王豐也是如此。生活中一些真實而又普通的元素,經過他的重新建構,便會散發(fā)出神奇的光芒。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心里有愛,眼中有愛。 最后,本實驗報告還想給我們的讀者留一個小小的謎題,王豐這個對人過目不忘、對數字最不敏感的人,卻偏偏喜歡在自己作品簽名的后面,寫一個神秘的數字:2306,他說,那是他的個人密碼。 至于是什么意思,你們去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