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孩子犯錯后,如果父母能夠習慣先問問孩子這五句話,相信孩子一生都會受益。 作者:董若晗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chuàng) 前幾天看到演員孫儷發(fā)的一條微博,覺得好氣又好笑。 孫儷批評了一下犯錯的兒子等等,結果等等整整齊齊地送給孫儷幾個大字:“去醫(yī)院看看頭腦”。 孫儷被兒子毫不留情地懟了。 可見,對于孫儷的批評,等等不服氣得很。 隔著屏幕似乎都看到了孫儷在無奈地搖頭。 相信每一位父母,對于這樣的場景都不陌生。 孩子犯了錯,說也說了,吼也吼了,一頓批評教育過后似乎只感(氣)動(壞)了自己,再看孩子仍然一副“死不悔改”的模樣。 孩子犯錯,確實是一件令很多父母頭痛的事。 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對于孩子來說,犯錯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父母在孩子犯錯后的第一反應,直接影響著孩子對于錯誤的認識。 孩子犯錯,最怕父母失控 上周,帶孩子們?nèi)ヒ安汀?/p> 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一家人坐在草坪上邊吃邊聊,倍感舒適。 突然,從不遠處傳來的一聲呵斥,打破了這份愜意。 “告訴沒告訴過你不要碰,你看看擠了這一身,真夠煩人的!” 我們一家都不自覺地順著聲音望過去,只見一個媽媽一邊吼著,一邊用手指戳點著孩子的頭。 被訓斥的小男孩早已嚇得不敢出聲,只顧低著頭摳手指。 “愣著干什么,還不趕緊拿紙擦擦你那個臟衣服?!?/p> 那位媽媽的訓斥并沒有因為男孩的沉默而停止,聲音中反而更多了一絲厭惡與責備。 看著小男孩紅著眼眶,機械性地用紙巾擦拭著身上的番茄醬,我忽然覺得特別心疼。 這一幕似曾相識,我想起自己也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錯誤而暴跳如雷過。 我看著旁邊對小男孩兒投去同情目光的女兒,想要伸手去抱抱她,也許她也曾那樣無助過吧。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了錯后,總是會急沖沖地先對孩子吼:“說了多少次……有沒有教過你……怎么不長記性” 這樣做其實是在跟孩子劃清界限,拒絕與孩子共同承擔后果。 而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不僅要承擔犯錯后的愧疚感,還要面對被父母敵對的恐懼感。 父母本應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者,可竟在孩子犯錯這種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毫不留情地把他們推到與我們對立的一面。 孩子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情緒失控的父母,對于犯錯后的孩子無異于洪水猛獸。 而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看到孩子的脆弱和掙扎。 不會面對錯誤,是孩子人生的悲劇 心理學作家黃啟團曾在書中寫過: “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同時,也限制了他的發(fā)展?!?/p> 對于孩子犯錯反映過激的父母,表面上看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更完美的品格,實際上則為該子帶來了難以填補的性格缺陷。 最近讀柴靜的《看見》,又看到了藥家鑫事件,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名字。 雖已時隔多年,我依然為兩個生命倍感惋惜。 知道藥家鑫的那一年,他是某音樂學院的一名大學生。 一天晚上,開車回家的藥家鑫在路上撞倒了一名騎電動車的路人。 藥家鑫下車查看時,發(fā)現(xiàn)路人正在痛苦地呻吟。 然而,因為過于害怕,藥家鑫沒有選擇報警或叫救護車,竟從包內(nèi)取出一把尖刀,了結了一個鮮活的生命! 本來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交通事故,藥家鑫卻將它演變成了兩個人的人生慘劇。 而這一切,似乎從藥家鑫的童年就埋下了伏筆。 小時候藥家鑫學琴,彈錯就會被尺子打手; 和小朋友玩兒,只要打架了,不管誰對誰錯,他回來肯定挨罵; 有段時間沉迷上網(wǎng),他被父親關在居民樓的地下室里,除了上課,不能外出。 父母的嚴令禁止,使得藥家鑫的潛意識里總覺得自己不能做錯事,做錯事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藥家鑫出事后,他的父親曾在微博上寫: “藥家鑫的事情上,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平時管教孩子過于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后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禍?!?/p> 父親的這一番話,是懊悔也是警示。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犯錯,造成人生差別的關鍵在于如何面對錯誤。 積極面對、吸取經(jīng)驗,它就是照亮余生的陽光;引以為恥、遮掩逃避,它就是籠罩人生的烏云。 父母規(guī)避了孩子犯錯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學習處理錯誤的寶貴機會。 而孩子因為不能面對錯誤,往往會付出更巨大的代價。 孩子犯錯,父母應該怎么說 樊登老師在《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說: “我們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譴責的機會?!?/p> 孩子犯錯后,如果父母能夠習慣先問問孩子下面五句話,相信孩子一生都會受益: 第一句:“發(fā)生了什么?” 孩子做錯事,家長會習慣性將自己看到的現(xiàn)狀當成真相,而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從他的角度描述事情的經(jīng)過。 不至于冤枉了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辯解,也有利于孩子認錯。 第二句:“你感覺怎么樣?” 孩子犯錯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責罵或者懲罰孩子,孩子內(nèi)心所遭受的打擊會更大。 我們不妨蹲下來抱抱孩子,讓孩子將當下的感受說出來。 唯有將內(nèi)心的委屈不滿說出來,接下來孩子才能平靜地聽取家長的意見與教誨。 第三句:“你想怎么做,有什么辦法?” 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不妨聽聽孩子的處理辦法。 無論那些想法有多可笑或者多荒唐,都是孩子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家長不要著急說教和批評。 第四句:“你希望我做什么?!?/p> 對于孩子的決定,家長的鼓勵,是對孩子的信任,更是給予孩子信心。 同時,父母也要進行適當幫助和引導,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站在身后支持他的。 第五句:“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么做?!?/p> 讓孩子審視自己的做法是否有誤,相當于重新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唯有如此,孩子才會在犯錯后,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 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說過這樣一段話: “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地方,可以讓孩子不停地試錯,然后不停地去改正,最后把一個孩子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然后進入社會?!?/p>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與不停反思的過程。 錯誤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孩子犯錯后最在意的就是父母的情緒。 所以,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只有咆哮與責備。 只有父母能夠正確面對,合理引導,孩子才不會害怕犯錯。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我們也是在犯錯中不斷的學習。 所以對于孩子,父母更要有一顆“容錯心”。 那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勇氣,讓他們能夠不斷嘗試新鮮事物,擁抱精彩的人生。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富書2.0變現(xiàn)營學員,天馬行空雙魚座,永遠保持好奇心的90后,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tài)度的人生,本文首發(fā)爸媽精讀(ID:bmnfr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