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兩次滅亡,第一次虎倒雄風在,第二次原因可笑滅亡和救贖,屬于萬事萬物常態(tài),死而后生,不算稀奇事。 歷史上,這樣的事也不少,比如:漢朝傳200年被新朝給滅了,又被劉秀給救贖了,西晉傳50多年被五胡亂華給滅了,又被司馬睿給重建了。有的重回巔峰,有的變半截王朝。 這屬于歷史常態(tài),但其中經(jīng)歷最為傳奇的,卻不是漢朝和晉朝,而是以弱聞名的宋朝。 這宋朝,絕對算中國史上最悲催的朝代,滅亡了兩次不說,有個特點還始終如一。 這個特點就是,大戰(zhàn)略上連續(xù)出錯。第一次聯(lián)金滅遼,第二次聯(lián)蒙滅金,后世知曉歷史的人,無不扼腕嘆息,說亂令啊。 那么,這一群由無數(shù)精英共同做出的決定,真就是瞎胡鬧的產(chǎn)物?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看,引發(fā)北宋滅亡的聯(lián)金滅遼戰(zhàn)略。在施行連金滅遼戰(zhàn)略前,宋遼之間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關系也從死敵變成了宿敵。 因為宋遼關系的緩和,讓北宋不再擔心遼國的威脅,轉(zhuǎn)而專心對付又臭又硬的西夏。經(jīng)過數(shù)十年辛苦耕耘,到聯(lián)金滅遼的當口上,西夏已然搖搖欲墜,就快要滅亡了。 這戰(zhàn)績,在后世有一個特有名詞:熙河開邊或河湟開邊。 經(jīng)過這場前后二十多年的戰(zhàn)爭,北宋練就了一只堪稱精銳的軍隊:西軍。 正是這軍隊的出現(xiàn),才有了宋徽宗的自信。 在他看來,有這樣的軍隊,即便和遼國人對壘也是不落下風,甚至占盡優(yōu)勢的。 就在如此尋思的時候,金國人送上來橄欖枝,跟北宋說。 遼國太討厭了,一起干他,你拿你的幽云十六州,我拿我的其他地盤,行不。這話說的,讓想當明君,卻輕佻的宋徽宗心動不已。 眼見金國在后面捅遼國刀子,按耐不住的宋徽宗派兵出擊了。那一刻的他,自覺是老虎,卻渾然不覺,其實自己是個病貓。 打的西夏節(jié)節(jié)敗退,就自以為天下無敵,可以跟金國一起瓜分遼國了。 最后結(jié)果就是,一場靖康之恥,讓宋徽宗和宋欽宗都成了階下囚,蒙受漢人歷史上最大的恥辱。更難堪的是,這恥辱,幾無可以雪恥的機會! 如不是后續(xù)中興四將的奮勇,宋朝早就完蛋了。 西軍其實戰(zhàn)斗力不差,只是遇見了一個奇葩的帝王,如果不是宋徽宗帶隊,何至于此? 北宋之滅,配合后續(xù)抗金戰(zhàn)斗英雄不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依舊有雄心的朝代,唯一的問題是皇帝不行,這個問題貌似在宋朝都無解,除了開國帝王趙匡胤之外,幾乎沒一個給力的。 隨后北宋變成了南宋,在南宋中晚期有一個同樣的問題,擺在了南宋君臣面前。那就是,強大的蒙古崛起了,金朝危險了,是不是出兵打擊宿敵。 這一次,估計無數(shù)歷史愛好者會說,聯(lián)蒙滅金是戰(zhàn)略錯誤。 那么事實真相如何?答案是非也非也! 這戰(zhàn)略錯誤的發(fā)生,源自一個可笑的理由,那就是南宋的對手金國不斷作死,作到最后,弄得自己和南宋都弱小到?jīng)]有了選擇權。 至于為何這么說,拉一拉組時間線就懂了。公元1207年,經(jīng)過多年準備,南宋組織了一次北伐,目標恢復中原故地,這北伐就是著名的韓侂胄北伐。 這是一場失敗透頂?shù)谋狈?,宋軍急火火出擊,被金軍打得?jié)節(jié)敗退。 慘烈的戰(zhàn)果,讓宋朝知道,自己和金國人,戰(zhàn)斗力差距有多大。 可如此強悍的金國人,居然干不贏蒙古人,這蒙古人得有多厲害啊?對比過后,南宋君臣當然憂心忡忡。 一個如此強大的敵人,宋朝會認為他滅了金后會放過自己嗎?明眼人其實都知道結(jié)局。 公元1211年,野狐嶺戰(zhàn)役蒙金爆發(fā)決戰(zhàn),一場兵力懸殊的戰(zhàn)役過后,金軍45萬人居然慘敗。 慘敗的金朝,成了新崛起的蒙古帝國背景板,也讓知曉消息的南宋,大驚失色。 他們沒有宿敵被打敗的歡欣鼓舞,反而更加憂慮,憂慮于唇亡齒寒,憂慮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那個時候的南宋,還是有明白人的,奈何遇見了金朝傻蛋。公元1214年3月,金朝因為打不過蒙古人,沒辦法的他們決定,遷都開封城。 這消息一出,讓宋朝朝堂之上發(fā)生了分裂。 主戰(zhàn)派叫囂,趁他病要他命,主和派言語,金人都干不過,見到蒙古人咋辦? 工部侍郎徐應龍就說“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這意思很明確,金國如何亡國了,蒙古將更麻煩,這個時候最該做的不是在金人背后捅刀子,反而是盡力幫助金國頂住,讓他們做北方屏障,要不宋朝危險。 拋開民族感情,只談國家安全,地緣政治,這無疑是在當時非常正確的意見,宋朝還是有明白人的。 就在南宋朝堂戰(zhàn)和兩派爭論不休的時候,成吉思汗的使者來了臨安,找南宋商量聯(lián)蒙滅金之事,結(jié)果當然是無功而返。 那一刻的宋朝,如果早一點決定和金朝和平,然后給金朝輸血,金朝也許還能延續(xù)幾十年。 可惜的是,宋朝人吵吵嚷嚷沒啥結(jié)果,而金朝和蒙古的形勢又起了新變化。金朝人的胡作亂搞,也讓這一切變了味。公元1216年,蒙古人又來了,他們遠程突襲金朝,一舉打穿了金國防線,在金國大地上攻城略地,弄得大金烏煙瘴氣。 這個時候的金朝,主政的是糊涂蛋金宣宗,眼見在蒙古人那吃了虧,居然決定南下打宋朝。 妄圖用“取償于宋”的方式,恢復國力。 這騷操作,無疑是自絕于南宋啊。 那個時候的金朝,北邊蒙古人虎視眈眈,南邊還和宋朝開戰(zhàn),作死也不是這么作的啊。 最正確的辦法,應該是拉攏宋朝主和派,告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獲取宋朝的援助。 如此淺顯的道理都不懂,不是可笑是什么? 后續(xù)的故事就很明了了,南宋主戰(zhàn)派立馬在朝堂占據(jù)上風,宋金就此開戰(zhàn)。 這一打就打了七年之久,這七年間,金朝不僅和南宋開戰(zhàn),還跟西夏打打難分難解,得罪了幾乎所有國家。 公元1224年糊涂蛋金宣宗終于去世了。一個糊涂蛋,可以毀滅一個帝王,這金宣宗就是這樣一個滅國君王。 金宣宗去世之后,金朝終于迎來了一個清白的君王金哀宗完顏守緒,他一上任就停止了和南宋西夏的戰(zhàn)斗,致力于弄三國同盟,共同對抗蒙古人。 但,經(jīng)過老爹七年作死,金朝早已半死不活,沒有了翻身的資本。 這個時候,上臺的金哀宗完顏守緒,唯一能做的只有節(jié)節(jié)抵抗,等待最后的死亡。 而南宋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本有金朝隔著,還可以不直面蒙古人的兵馬,可半死不活的金朝,丟了無數(shù)領土,也讓蒙古人成了宋朝的鄰居。 一個惡鄰在側(cè),想說拒絕不容易啊,即便你要拒絕,蒙古人也可以用強讓你不得不從。 就此,聯(lián)蒙滅金成了宋朝國策,只是這國策,是受迫的。比如:公元1230年,窩闊臺攻陷金國鳳翔府,隨即拖雷提出借道漢中攻金國。 面對這侵犯南宋主權的舉措,也知曉蒙古狼子野心的南宋,難得達成一致意見,拒絕蒙古的要求,甚至殺了蒙古使者表達態(tài)度。 可最后結(jié)局如何? 蒙古人一見宋朝不聽話,立馬派兵出擊,直接在宋朝境內(nèi)武裝游行,穿過宋朝攻擊金國,宋朝完全無力做任何事。 進入金國之后的拖雷部隊,在三峰山之戰(zhàn)打敗金軍,隨后蒙古兩路大軍兵圍開封。那個時候的南宋,根本不希望金國滅亡,他們知道自己面對蒙古會如何。但,完全沒辦法,以勢壓人的蒙古讓人無法拒絕。 開封被圍,金國旦夕滅亡的現(xiàn)狀,讓宋朝陷入了慌亂中,不知所措的他們,即不敢打蒙古,也不知道如何對付金朝。 這個時候,金國君王的糊涂秉性又一次爆發(fā),他居然在開封陷落之后,選擇了逃亡蔡州,做困獸之斗。 為何說,這是一個糊涂的舉措,就不得不說,金國在那一刻的其他選擇。當時金國如果選擇向東,前往淮河以北區(qū)域,背靠南宋,依靠淮河水網(wǎng)做最后抵抗,絕對是南宋最樂于見到的結(jié)果,也是他們最方便提供幫助的結(jié)果。 選擇東進淮河,意味著走投無路的金國,將自己的后背交給了南宋,也意味著一個坦誠的示弱背后,熾熱的眼神。 這眼神無疑告訴南宋,你再不幫我,我完了,你也快了。 早已知曉利弊得失的南宋,如何會輕易地讓金國滅亡。 但,這最佳退路,金哀宗沒選,反而去了無險可守的蔡州。 這就意味著金國的滅亡,不過時間問題,也意味著,如果南宋還想要占便宜,就要快動手了。然后,宋朝選擇了聯(lián)蒙滅金。 事情的發(fā)展也如宋朝所料,退守蔡州的金哀宗被打的就要完球,快死的時候,依舊在做糊涂事,先是派部隊攻打四川,后來見打不下來又派人求和,指望宋朝援助。 如此首鼠兩端舉措讓人不齒不說,毫無戰(zhàn)略價值的蔡州平原地區(qū),根本無法阻止蒙古人的騎兵,又如何有戰(zhàn)略價值? 隨后宋軍在名將孟拱帶領下,開始為后續(xù)抗蒙戰(zhàn)爭做準備。對,就是為抗蒙戰(zhàn)爭做準備。 因為統(tǒng)兵的孟拱是這樣說的: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無厭,將及我矣。 這話的意思就是,金亡是定局,不如借滅金戰(zhàn)爭跟蒙古緩和關系,也能給后續(xù)翻臉爭取點時間,利用這個時間做好準備工作。 由此可見,這金國滅亡前夕的聯(lián)蒙滅金,從不是主動為止,而是迫于形式下的不得不為。 這一切之所以會發(fā)生,都和可笑的金國帝王有關。 他們?nèi)拇尾活櫭晒磐{的各種挑釁,將原本可以成盟友的國家,一步步變成了敵對國家。 弄得原本有意幫忙的宋朝,一步步走上了聯(lián)蒙滅金的道路,可惜可嘆也可笑。 第一次,自以為厲害,結(jié)果悲劇。 第二次,弱國無外交,結(jié)果鬧劇。 行文至此,最大的感受就是一點。 國家和人一樣,最重要的事情,從來都是認清自己,唯有認清自己,才能有針對性地改進,遇見問題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 宋朝的問題,就在于對自己的認知不清,最后在糊涂認知下,錯判形勢,配合扭捏的行事風格,錯過了時間,錯過了這幾,也錯過了國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