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其后湖北岸有“上下天光”之景,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其中的“涵月樓”是一組臨水的建筑,其前半部分延伸入水中,左右兩側(cè)各有一組水亭和水榭,用九曲橋連接在一起。置身樓上,憑欄俯瞰,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連。尤其是月圓之夜,景色格外宜人。中秋佳節(jié)之夜,道光皇帝便在此樓侍奉皇太后賞月,祭祀兔兒爺。咸豐皇帝也曾與蘭貴人(即慈禧太后)多次登樓賞月。 “平湖秋月”位于圓明園福海西北岸,始建于雍正年間,坐北向南,依山面水,是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的景致而建。這里憑臨湖水,登樓眺望秋月,在恬靜中可感受西湖之浩渺。雍正帝幾次到此賞月,并賦《平湖秋月》詩:“樹杪暮煙收,晴光逐水流。淺沙閑立鷺,輕浪穩(wěn)眠鷗。心月又圓鏡,湖天一色秋。恍疑星漢里,縹緲玉京游。” “三潭印月”位于福海東北部方壺勝境涌金橋以西,與西湖“三潭印月”同名,也是仿造之景致,建于乾隆初年(1736年)。整組建筑處于一條東西向的水灣之中,池水中有仿西湖而建的三座小塔,亭亭玉立于波光瀲滟的湖面之上。塔高2.4米,中部塔身為球形中空,球面上排列有5個小圓孔。塔頂為葫蘆形,造型優(yōu)美。每當月色之夜,泛舟湖上,可以看到“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奇異景色。乾隆皇帝格外青睞這里的中秋景色,多次在月圓之夜邀近臣到此賞月,一同吟詩作賦。 頤和園南湖島上的涵虛堂,原為三層的“望蟾閣”,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仿武昌黃鶴樓而建,高大挺拔,與萬壽山佛香閣、西湖治鏡閣成鼎足之勢。乾隆皇帝將其命名為“望蟾閣”,意為此處乃賞月最佳處,并十數(shù)次登臨望蟾閣,賞月賦詩十四首。 景福閣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部山頂,為單層十字形的建筑,坐北朝南,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軒三間,后抱廈三間,四周出廊,是頤和園賞月、聽雨的最佳之地。慈禧每年七月初七在此祭牛郎織女,八月中秋在此賞月,九月重陽節(jié)在此登高,夏季在這里和后妃、宮女押寶、推牌九,名叫“過陰天兒”。 頤和園昆明湖畔的長廊,也是賞月的好地方,其東側(cè)有個邀月門,其名由唐代詩人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句演化而來。相傳當年慈禧太后每至中秋之夜,皓月當空之時,便在宮娥彩女的陪伴下,由此進入漫步700多米的長廊,觀園中之月景,仿佛步入天宮之仙境。 香山靜宜園有三處帶“月”字的建筑,體現(xiàn)了不同地理位置賞月時的不同意境。 “邀月榭”位于“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的玉華岫院內(nèi),為三間歇山式建筑,既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也是深秋觀賞紅葉的最佳處之一。皓月當空之時,靜坐邀月亭下,把酒邀月,細品慢飲,別有一番意境。 “棲月崖”也是“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位于森玉笏東北,建于清代。此處原為三間廳室,乾隆帝以此山川佳勝,取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嶺紆曦軒,峰駐月駕,斯崖有焉”之意,命名“棲月崖”。據(jù)傳乾隆多次在中秋時節(jié)駐蹕靜宜園,至此觀賞山野月景,并賦“棲月崖”詩十題十二首。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在此賞月時,即興賦詩曰:“路經(jīng)棲月崖,駐輦聊棲處。一以息眾人,一以觀佳所。佳所在月棲,而我未一睹。”1860年,此處勝景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民國時期改建私人別墅,名“棲月山莊”。1986年,部分建筑進行了修復(fù)。 “延月亭”位于森玉笏上方,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檐四角攢尖頂,內(nèi)外梁柁檁枋均繪有彩畫,其得名于賞月之意。據(jù)傳,乾隆、嘉慶、道光皇帝都曾在此賞月。1860年,此景被焚毀,至數(shù)年前方才得以復(fù)建。 暢春園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明朝清華園(非今清華大學(xué)校園)舊址上營建的御園,其賞月佳景曾有兩處。一處是延爽樓,為三層高的大樓閣,是暢春園的制高點,周邊廣植桂花。中秋之夜,皓月當空,丹桂飄香,康熙帝多次陪祖母孝莊皇太后在此賞月。另一處是西路集鳳軒后面的“月崖”,它是暢春園中以江南名貴山石疊砌的十幾座假山之一,名為“崖”,卻只有幾丈高,上置涼亭,中秋之夜帝后在集鳳軒品過月餅,飲過桂花酒后,多登上此亭觀賞御園月色。 玉泉山靜明園南峰南坡有個“水月洞”,因洞中供水月觀音菩薩得名。洞前接構(gòu)抱廈一間,這里居高臨下,環(huán)境幽雅。乾隆帝信奉佛教,中秋之夜曾到此禮拜觀音菩薩,供月餅、桂花酒等,遂在此觀賞西郊之月色,還御題了一副對聯(lián):“春到百花間國是眾香開意蕊,月明諸嶺外界歸普照朗心燈”,懸掛于抱柱之上。(戶力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