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十九 古代農業(yè)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yè)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種:原始社會的人們用石刀、石斧砍樹焚燒,用石犁翻土播種,依土地肥力變化而遷徙。 (2)石器鋤耕: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但很少使用,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 (3)鐵犁牛耕:
[注] 精耕細作 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基礎是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 2.耕作技術 (1)春秋戰(zhàn)國:使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 (2)漢朝:出現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趙過推行代田法。 (3)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我國農業(yè)耕作技術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戰(zhàn)國時期修建了都江堰,漢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時改制的翻車用于灌溉,唐朝創(chuàng)制筒車,宋朝出現高轉筒車,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 5.經營方式 (1)集體勞作: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集體耕作。 (2)個體農耕(小農經濟) ①原因:鐵農具出現和牛耕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農業(yè)收益的增加;政府為保證財源、扶植小農經濟。 ②特點: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 ③地位:它是中國傳統農業(yè)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在中國傳統經濟中占主導地位,關系到古代經濟的繁榮和政權的安危。 (3)田莊經營:隨著土地的集中,漢代出現新的農業(yè)生產組織形式,即豪強地主控制下的田莊,采用集體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時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屬于國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3.春秋戰(zhàn)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產力發(fā)展,出現大量私田,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fā)展。 (2)稅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魯國規(guī)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收稅,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確認: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土地兼并問題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 (2)危害: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矛盾激化、動蕩不安;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威脅中央統治。 (3)措施: ①北魏至唐前期實行均田制,限制土地買賣。 ②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兩極分化更為激烈。 ③明清時期,商品貨幣經濟繁榮,通過土地買賣廣占田土現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fā)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稅。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為緩和社會矛盾,維持百姓生計,鼓勵盡可能開墾、利用土地。, [注] “凡耕之本,在于趣(同'趨’)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薄稓飫僦畷?/strong> [聯] 耕作方式與農業(yè)經營方式演進的互動關系 [注] 小農經濟 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的經濟形式,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模式。它混合了種植業(yè)、家庭手工業(yè)和家庭飼養(yǎng)業(yè),雖具有自足性,但并不排斥商品交換。 [辯] 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在封建制度下,農民生活非常艱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壓迫,還受到戰(zhàn)爭、動亂和自然災害等威脅。 [辯] 封建土地所有制與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國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三種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據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封建土地國有制的具體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卻很規(guī)范而分散,由于農民經濟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課題二十 古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經濟政策 一、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 (一)官營手工業(yè) 1.歷程:夏、商、西周時期的手工業(yè),全部由官府壟斷,“工商食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繼續(xù)發(fā)展;西漢時最有利可圖的行業(yè)收歸官辦。 2.特點: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 3.表現 (1)冶金業(yè):
(2)制瓷業(yè):
(3)絲織業(yè):
(二)民間手工業(yè) 1.生產特點 (1)家庭手工業(yè):作為農戶的副業(yè),產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剩余部分作為商品出賣。 (2)民營手工業(yè):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 (3)田莊手工業(yè):由田莊經營,涉及紡織、農具、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內容。 2.發(fā)展歷程 (1)早期狀況:經歷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的發(fā)展后,魏晉南北朝時曾遭受摧殘。 (2)隋唐時期:民營手工業(yè)得以恢復和發(fā)展,唐朝朝廷賦稅戶調的布、絹、錦等,多數出自農夫織婦之手。 (3)宋元時期:除紡織品外,城鄉(xiāng)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yè);元代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 (4)明清時期:部分民營手工業(yè)占據全社會手工業(yè)生產的主導地位。江南一些手工業(yè)部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學術界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 [注]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業(yè)者,“商”是官商,他們在官府的監(jiān)督、控制下勞動,由官府給予必需的生產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資料,稱之為“食官”。他們的職業(yè)世代相襲,沒有經營、遷徙的自由,專為官府和貴族服務。 [拓] 官營手工業(yè)生產的物品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吏的需要,這種把所需產品排斥于市場之外、依靠直接勞役實行自給的方式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但是隨著封建經濟領域內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官營手工業(yè)與市場的聯系逐漸加強。 [記] 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澳?汝)哥一定當軍(鈞)官”。 [注] “家有織戶,織與不織,總要吃飯,不算工本,自然有贏?!狈从沉斯糯彝ナ止I(yè)生產成本低,自給自足。 [聯] 促使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原因 農業(yè)上:引進高產農作物,農產品商品化提高。 手工業(yè):技藝先進,民營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 商業(yè):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城鎮(zhèn)經濟繁榮。 (三)手工業(yè)的影響 1.西漢: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亞洲、歐洲,中國獲得“絲國”稱譽。 2.唐朝: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 3.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銷量更大,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 二、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 (一)發(fā)展歷程 1.春秋戰(zhàn)國 (1)官府控制商業(yè)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2)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2.秦漢:商業(yè)發(fā)展艱難,商人經商受時間、地點的嚴格限制。商業(yè)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得到了發(fā)展。 3.隋唐:隨著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及大運河的開通,都市商業(yè)和農村集市貿易得到發(fā)展;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4.宋元 (1)宋代:商業(yè)環(huán)境寬松,商品種類增加,出現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重要財源。 (2)元代: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yè)大都會。 5.明清 (1)商業(yè)繁榮,大量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2)區(qū)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fā)展較快,貨幣作用加大。 (3)出現了地域性商人群體,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fā)展 1.市的變遷
2.城市的發(fā)展 (1)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 (2)表現: ①北方:長安、洛陽、開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zhèn),也是著名的商業(yè)中心。 ②南方:揚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漸繁榮,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表現 (1)西漢:由于開通陸地、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fā)展起來。 (2)唐朝:廣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政府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3)兩宋: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 (4)元朝:泉州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明朝推行朝貢貿易,清朝時期對外貿易逐漸萎縮,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2.特點:朝貢貿易 占有重要地位;以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為目的。 [拓] 古代兩條絲綢之路的路線 漢代(陸路) ★長安→敦煌→今新疆地區(qū)→今中亞地區(qū)→大秦(古羅馬) 宋代(水路) ★泉州、廣州→今斯里蘭卡→波斯灣、紅?!穹侵尢股D醽?/strong> [拓] 隋朝大運河的作用 隋朝大運河將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系起來,便利了南北交通,對經濟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進了沿線一些新興商業(yè)城市的發(fā)展,推動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從而加強了全國的統一。 [拓] 宋代“商業(yè)革命”的表現 (1)打破嚴格的坊市制,商業(yè)活動不再受時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監(jiān)管商業(yè)活動。 (3)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聯] 影響中國古代商業(yè)發(fā)展的因素 (1)政治: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fā)展奠定基礎。 (2)經濟:農業(yè)、手工業(yè)的高度發(fā)展,為商業(yè)提供物質基礎。 (3)政策:政府開明開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5)金融:紙幣的出現和使用的促進。 [注] “十三行” 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對外國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衛(wèi)作用,但也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與經濟往來,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 [注] 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三、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重農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社會上出現了商業(yè)影響農業(yè)生產,甚至危及政權統治等問題。 (2)封建統治者保護農業(yè)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 2.表現 (1)戰(zhàn)國首倡: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限制工商業(yè)發(fā)展,限制商人的經營范圍。 (2)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向工商業(yè)者征收重稅,嚴禁商人購置土地,壓制商人地位等政策。 (3)明清時期:繼續(xù)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經營,對民營商業(yè)加征商稅。 3.影響:破壞了工商業(yè)的正當經營,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二)“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
[注] “鹽鐵官營”政策 是中國封建社會政府為打擊富商大賈、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壟斷經營政策。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武帝時加強,此后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鹽鐵專賣。 [辯]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區(qū)別 “海禁”不等于“閉關鎖國”?!昂=闭卟唤雇鈬藖砣A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朝貢貿易”。“閉關鎖國”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如清朝中外貿易被限制在固定貿易場所——廣州“十三行”?!伴]關鎖國”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不等同于絕對禁止一切對外交往。 |
|
來自: 夢想童年594 > 《世界戰(zhàn)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