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那些留在古詩里,失落于現(xiàn)代鄉(xiāng)村的童趣

 澤潝先生 2021-04-10

中華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詩韻。中國的詩歌經(jīng)典,浩若煙海,內(nèi)容豐富,其中更是不乏描寫兒童嬉戲玩樂的。很多詩中描寫的情景,我們小時候也經(jīng)歷過,可惜幾十年后,漸行漸遠,已經(jīng)很難再看見了。就像古代兒童玩冰時“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冰塊落地碎了,碎冰遇熱化成水,再也尋找不到冰塊了,也找不到古詩中描寫的童年的樂趣了。

圖片

賞雪和玩冰是兒童的一大樂趣。唐代白居易有詩《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意思是說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人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宋代楊萬里有詩《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意思是說在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jié)在盤中的冰塊脫下,提在手中。輕輕敲打,冰塊發(fā)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當欣賞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卻忽然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fā)出了如玻璃破碎的聲音。

以上詩中所述,說明當時雪大,兒童有冰玩。記得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冬天,那時的雪確實大,鵝毛大雪漫天飛舞,一晚上即大雪盈尺,最深處有一米厚,小孩在里面玩耍可能拔不出腿來。1970年的冬天極寒,氣溫零下10度以下,塘堰結(jié)冰。我們在上面溜冰、滾鐵環(huán),還把塘堰的冰塊取出、屋檐下的冰凌擰下來玩耍。敲冰塊聽響聲,摔冰凌聽斷裂聲,是一種簡單的樂趣。不知是怎么回事,20世紀70年代后,家鄉(xiāng)再也沒有那么大的雪,那么冷的天了。小孩玩冰不可能,玩雪最多只夠堆個小雪人,完全沒有雪大如席的場景了。

圖片

再說兒童野釣之樂。唐朝胡令能有《小兒垂釣》一詩: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說一個頭發(fā)蓬亂、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cè)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guān)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我這個生長在原漢陽縣農(nóng)村的孩子,從5歲開始,就參與到大孩子們釣魚的隊伍。家鄉(xiāng)河汊縱橫,小河、小溝、湖堰都是釣魚的好場所。釣魚一般在夏天、秋天進行。大哥每次沿著大溝河釣魚,就拿著自制的竹竿和魚鉤,不多不少,總能釣一條一斤左右的黑魚,又叫財魚。我在他后面屁顛屁顛跟著樂。這一條財魚可舍不得吃新鮮的,媽媽會把它腌起來,曬干后在米飯上蒸熟,作為在外垸勞動的父親午餐的下飯菜。

我們這群孩子中的釣魚高手,又稱“魚精”,在村里小有名氣。發(fā)現(xiàn)外垸某河溝魚多,便會邀約前往,厲害的一天可釣七八斤魚。釣財魚主要在荷葉下、水草中。察看魚群和財魚籽的藏身之處,要眼神好,富有經(jīng)驗才看得見。一般釣起一條魚,肯定還有一條,用鉤勾住小青蛙,在水中點擊,財魚就會猛咬鉤。這是因為財魚護籽,怕青蛙吃掉,反而丟了性命。

可是現(xiàn)在釣魚成了“農(nóng)家樂”才有的活動,是成人的娛樂,小孩基本不會釣魚。且農(nóng)村大部分河溝已消失、淤堵,無野魚可釣。農(nóng)村只有養(yǎng)魚的魚塘,取魚靠撈而不是靠釣,完全失去了過去的野釣之樂。

圖片

牧童、蓑衣、短笛曾經(jīng)是幾千年來田園生活的標配。唐朝詩人呂巖有詩《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意思是說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xù)續(xù)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晚霞時分,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宋朝詩人賀鑄有詩《茅塘馬上》:壯圖忽忽負當年,回羨農(nóng)兒過我賢。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意思是說當年的雄心壯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泯滅;回頭看到牧童,禁不住產(chǎn)生羨慕之情。在秋日落山的池塘邊,那牧童正橫躺牛背看著青天。

宋朝詩人雷震有詩《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意思是說在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山銜住落日淹沒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用短笛吹奏著不成調(diào)的樂曲。

放牛是我們這一代農(nóng)村孩子的共同記憶。我從6歲開始放牛,騎上一頭公牛到野外去放牧。一直到小學畢業(yè),離開百寨小學到合豐中學讀書,才將牛鞭交給大弟。一算,我共放了6年牛。近期回到侏儒山街百寨村我的老家,發(fā)現(xiàn)一頭耕牛都沒有了。真是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幾千年來農(nóng)民生存的朋友耕牛不存在了,當然也不會有杜牧“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了。望著我兒時放牛走過的田埂、湖堤、河塘、草甸,不免有些惆悵和失落。

圖片

螢火蟲是每一個農(nóng)家孩子的夢。李白有詩《詠螢火》: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邊星。意思是說,如此不怕風吹雨打的螢火,它的走向,假若不是上天去,也一定是月亮旁邊的一顆星。歌星阿魯阿卓曾帶領(lǐng)山區(qū)的孩子在央視唱了《詠螢火》,很讓人感動。歌詞是:一閃一落,星星被吹落,飛呀飛呀,交錯的螢火,小小的我,是微亮的螢火,化作一個又一個的夢。也許我平凡而沉默,也閃爍著美麗的交錯。

唐代周繇有詩《詠螢》:熠熠與娟娟,池塘竹樹邊;亂飛同曳火,成聚卻無煙。微雨灑不滅,輕風吹欲燃,舊曾書案上,頻把作囊懸。主要是描寫螢火蟲成群飛舞的情形。

翁森有詩句:晝長吟罷蟬鳴樹, 夜深燼落螢入幃。意思是說白天變長了,讀完書以后,聽聽蟬兒在樹上的鳴叫;夜晚讀書時,燈花一節(jié)節(jié)落下,還有螢火蟲飛入帷帳。

小時候的夏夜,在寧靜的星空下,我們最快樂的事,莫過于提著燈籠追捉那些飛來飛去的螢火蟲了。螢火蟲一般在田間地頭、樹叢中一團團聚集、閃耀,引得我們到處去追捉,捉住了便將它們放到早就準備好的玻璃瓶中。這些被捉的小精靈,急于尋找到逃跑的出口,不停地來回爬動,直到確定已經(jīng)無路可退的時候,才放慢了爬行的速度,不停地閃動尾翼下的發(fā)光器。記憶里的螢火蟲總是美麗的。一個螢火蟲就像一首浪漫的小詩,書寫著夏夜的清涼。一個螢火蟲就像一個動聽的故事,留在鄉(xiāng)村每一個孩子童年的夢里。可不知是什么原因,老家已經(jīng)看不見螢火蟲了,偶爾有幾星幾點,也形成不了規(guī)模,更沒有過去那種小兒捉螢火蟲的場景了。

圖片

賞雪玩冰、河湖野釣、蓑衣短笛、追逐螢火蟲,已經(jīng)留在古詩里,徹底從現(xiàn)代的鄉(xiāng)村里消失。是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還是環(huán)境在改變,村莊在弱化?無論如何,隨著流逝的歲月,它們都永存我記憶里,既親切,又遙遠。

陳曉橋,1963年生,武漢作家協(xié)會會員,喜好文學寫作,以“文似看山不喜平,古硯微凹聚墨多”為座佑銘。出版《記得當年歌聲飛》《武漢716渡江故事》(與人合作)書籍兩本,發(fā)表散文、新聞作品等兩百余篇。

來源:閱讀武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