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公元1079年,蘇軾遭到時任御史何正臣的彈劾,說他在上表中諷刺新法,之后其他御史也參與進來,他們在蘇軾的詩文中搜羅罪名,蘇軾因此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這個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當年蘇軾剛轉任湖州,照例向神宗上了一份謝表,即為著名的《湖州謝上表》。
蘇軾在謝表里,除了感激圣恩之外,還寫了一些詩句,說自己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沒有能力與改革新秀一同研制新法,如今年紀也大了,當當?shù)胤礁改腹偾『煤线m。
蘇軾畫像
結果,這封謝表在上奏前,被朝廷上屬于改革派的御史官舒亶、李定看到,認為蘇軾在諷刺新法。
為了坐實蘇軾的罪名,舒亶、李定還翻了蘇軾出版的詩集,誣蔑蘇軾詩中包藏禍心。
比如蘇軾寫的詩句“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被解釋成蘇軾在暗指宋神宗不如堯、舜那樣監(jiān)督官吏,教導百姓。而蘇軾寫的“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也被認為是在諷刺朝廷禁止讓百姓賣鹽。
宋神宗聽了,極為憤怒,大發(fā)雷霆,并派遣太常博士(掌管祭祀的官員)皇甫遵捉拿蘇軾。
與蘇軾平日交好的駙馬王詵知道消息后,趕緊把消息告訴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再緊急派人送信到湖州,讓蘇軾多加防備。
蘇軾接獲消息后不知所措,告訴州通判祖無頗,自己可能要完蛋了,請祖無頗暫時接管知州的職務,自己這就換一身便服,等待皇甫遵的拘捕。祖無頗聽了,安慰了一下蘇軾,并且告訴他,現(xiàn)在朝廷還沒有定罪,千萬不要當自己是罪人,反而要在皇甫遵到來時,穿上朝服接見,以示內(nèi)心的坦蕩。蘇軾于是聽從。
皇甫遵到達湖州后,來到了蘇軾的府第,命差役用繩子綑綁他,湖州百姓看到之后,紛紛痛哭,請官員不要這樣對待他,蘇軾這才被松綁。
蘇軾從被捉捕到入獄,一直擔心自己被判重刑,屢屢有輕生的想法。
宋神宗畫像
比如,蘇軾被皇甫遵帶到船上前往京城的路上,心里特別不安,一度想要投太湖自盡,只是身旁一直有人輪流看守,這才沒有輕生。
蘇軾被帶到京城后,關在御史臺獄中,期間一直偷偷藏著自己常服的青金丹。這青金丹雖可治肺虛,但多服會致死,蘇軾把這些青金丹藏了起來,是下定了決心,一旦自己被判了死刑,他就把所藏的青金丹全都吃下,了結生命。
此外,蘇軾也給自己寫好了遺書,交給一名獄卒,告訴他,如果自己死了,務必將遺書交給蘇轍。獄卒接過遺書之后,一直把遺書藏在枕頭里,生怕被人看到。
好在,蘇軾沒有機會自盡,且宋神宗也沒有判他死刑。
宋神宗當時十分為難,雖然改革派的舒亶、李定主張判蘇軾死刑,但按宋朝的律法,士大夫只要不是叛國,都不可判死罪。宋神宗又惜才,知道蘇軾深受百姓愛戴,是個有能力的人,于是不想就這么殺了他。
同時,蘇軾也被一些朝廷上的官員出手相救。比如,宰相吳充直就告訴宋神宗,皇帝一直以來都自比堯舜,看不起像曹操那樣的軍閥。但即便是曹操,也都能容忍直言不諱的禰衡,皇帝又怎么不能容忍耿直敢言的蘇軾呢?
一旁的曹太后聽了,告訴宋神宗,以前宋仁宗極為看重蘇軾、蘇轍兩兄弟,如今卻要把蘇軾給殺了,豈不愧對宋仁宗的一片苦心?
于是,宋神宗決定,免了蘇軾的死罪,把蘇軾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不準他擅自離開。同時,與蘇軾交好的三十九人都受到牽連,其中處分最重的是駙馬王詵與弟弟蘇轍,王詵被宋神宗嚴厲斥責,并且削了官職。
蘇轍畫像
蘇轍則在蘇軾入獄后,不斷奏請朝廷赦免蘇軾之罪,表示自己愿意頂替蘇軾受罰,朝廷不予理會,并將他貶到了筠州(今江西高安)。其他蘇軾的朋友則被罰銅,比如諫官司馬光就被罰了紅銅二十斤。
詩案自此了結,史稱“烏臺詩案”。其中,烏臺是御史臺的別稱,戲指監(jiān)管百官的御史是烏鴉嘴,也象征了這個事件起自于御史的栽贓嫁禍。
出獄當天,蘇軾作了兩首詩,詩中笑稱自己即便為文字所累,也不屑與宮廷中的弄臣為敵。寫罷,蘇軾發(fā)現(xiàn)自己又做了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于是將手中的筆往地上一扔,苦笑說,我真是一個無藥可救的人啊。
后果
宋神宗逝世,司馬光實施元祐更化
結論:烏臺詩案是宋朝最著名的誣陷案,也是新舊黨爭對峙時所產(chǎn)生的一次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