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22歲女孩負氣跳江”的短視頻沖上了熱搜,可把圍觀群眾嚇壞了。 很多家長都不明白,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嗎?還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孩子心里到底能有什么坎兒過不去呢? 01. 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這起女孩負氣跳江事件的評論中,有不少聲音指責說: “現(xiàn)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做出這么偏激的事情,也太脆弱了!” “有什么話不能好好說,干嘛想不開要跳江?。 ?/p>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產(chǎn)生自殺的想法,到真正走到行動這一步,其實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自殺不是一種簡單的情緒,而是一個從意念、企圖、計劃到行動的復雜心理過程?!?/strong>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才能疏導孩子的這種情緒呢? 很多時候,作為大人的我們,自身其實都無法很好的去面對死亡這件事。 于是,當孩子可能說出“我不想活了”“我想死”這樣極端的話時,家長會嚇一跳,然后就是一味地回避和打壓: “你怎么會有這種想法?” “小屁孩一天到晚瞎想些什么!” 殊不知,其實孩子只是在表達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即: “我寫作業(yè)寫到很晚,感覺很累?!?/p> “今天我被同學誤會了,覺得很受傷” 如果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并疏導孩子,慢慢會發(fā)現(xiàn),好像看不到孩子身上有什么情緒變化了。 看不見,并不等于沒有。 只是孩子已經(jīng)不再去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孩子的情緒,不會因為你的壓制,就轉(zhuǎn)瞬即逝,而是會反彈的更加厲害。 打壓,不正是對挫折教育最大的誤解嗎? 02. 保護是一個褒義詞, 但過度了就是控制 “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延續(xù)。” 曾老師說,宋倩這個媽媽,就是典型的全面控制,她不僅為女兒制定了周密的學習計劃,還對女兒課余的一舉一動都嚴加管束,最后導致女兒差點跳河輕生不說,還被診斷為中度抑郁。 的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自然需要父母來替孩子做主,吃喝拉撒,樣樣都得操心。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他的主動性也在增強,因此,家長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當孩子有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就遭到家長一味打壓和控制,這個現(xiàn)象也很常見。 就像宋倩媽媽的飾演者陶虹說的那樣: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出色,自己的很多遺憾、沒有做好的地方,孩子能比自己做得更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不能夠真正接納現(xiàn)在的自己?!?/p> 在適應的過程中,很多爸媽太容易把孩子看作一個沒有主動性的客體,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能夠進行自我選擇的個體。 接受過很多咨詢的曾老師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個小女孩,從小就喜歡穿各種各樣的衣服裙子,家長也給她買了很多,但她從來沒有選擇自己想要穿哪件的權利。 每天早上起來,她的媽媽都幫她把今天要穿的衣服疊好,放在她的枕頭邊上。 你可以說這是一種保護嗎? 顯然不行,這位媽媽的做法,幾乎和宋倩一樣,都是一種極端的控制。 ![]()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孩子的自主性完全被磨滅了。 就像《小歡喜》里的英子,她懂得媽媽是為了自己好,卻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 保護孩子是對的,但過度了,也就成了控制。 03. 正因為意識到生命有限, 我們才努力活著 小葉子在后臺經(jīng)常能收到一些同學的留言,看了很揪心: 對此,曾老師說,孩子之所以輕視生命,是因為在中國式的家庭里,普遍都不能夠直面死亡的議題,更不必說去談論它了。 正是死亡教育的缺位,才導致孩子難以深刻理解生命的價值。 那么,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又該如何做呢?曾老師給出了一些建議: “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br> 這是江蘇幼兒園的一個學生家長的原話,家長本以為孩子是在開玩笑,卻沒想到這是幼兒園專門為孩子開設的“死亡課程”。 來看看這所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的契機: “老師,我的蟲子怎么不動了?”在一節(jié)美術課上,天鵝班的小朋友牟牟突然一聲驚呼。原來,他的皮球蟲死了。 “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對死亡其實是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對他們來說,皮球蟲的死亡和玩具壞了、氣球炸了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甚至也不覺得,自己的這一只皮球蟲和地里的另一只皮球蟲有什么不同?!?/p> 但是通過為皮球蟲舉行葬禮,可以讓孩子們意識到生命的寶貴之處。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真的是一個很美好的時刻。 曾老師覺得,盡管和小孩談論死亡這件事看起來很殘忍,但同時,也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一顆種子。 等孩子進入青春期,情緒兩極分化時,他一定會想起,生命是怎么一回事?我該不該這么做? 因此,家長不要避諱和孩子談論死亡。 只有告訴孩子死亡的本質(zhì),知道生命是不可重復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曾老師說,如果小孩子好奇心很強烈的話,其實就是一個絕佳的契機,加以正確的引導,才不會讓孩子對死亡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影響到以后的人生。 孩子的負面情緒,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xiàn)。 作為家長,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接納孩子流露出的“喪”,從而理解孩子的負面感受。 很多時候,孩子強烈的表達不好的情緒,其實正是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和關心。 然后,你要相信,孩子自己是可以處理這樣的情緒的,如果一味的回避和打壓,反而會讓孩子和家長產(chǎn)生不必要的隔閡。 有效溝通,是建立在理解與共情基礎上的,不是嗎? 我們之所以對死亡避諱,或者說恐懼,是因為我們大多都沒有經(jīng)歷過這個事情,也就是說它是未知的,所以我們才感到害怕。 但曾老師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理是: 作為成年人,我們自己要能夠真誠坦誠地和孩子直面“死亡”這件事。 很多時候,當孩子發(fā)問,我們選擇哄騙孩子,其實是因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自己無法面對這個事。直面它,和孩子去交流,能夠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 因此,安全的家庭氛圍很重要,越是可以談論死亡,孩子越不會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反而越不去談,越避諱,帶來的危險越大。 否則,孩子慢慢積攢下來的情緒,就像一個氣球,是會炸掉的。 正如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所說:“死的意義就在于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 只有當人們真正意識到生命有限,才會愈加努力的活著,不是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