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帝國(三):亞歷山大大帝33.馬其頓國王(1)繼位前336年夏天,腓力二世在舊都埃格舉行女兒克麗奧佩脫拉和伊庇魯斯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婚禮時,被他的近身護衛(wèi)官保薩尼亞斯刺殺身亡。保薩尼亞斯試圖從現(xiàn)場逃走,但在逃跑中被藤蔓絆倒,隨即被追隨在后的馬其頓軍官所殺,其中追殺的軍官包含佩爾狄卡斯和列昂納托。幕后是否有指使者不清楚,對于腓力之死,已與腓力結怨的奧林匹亞絲對此公開表示喜悅,盡管當時的史書說明保薩尼亞斯本就有殺腓力的動機,但后來的古羅馬歷史學家和一些現(xiàn)代學者懷疑奧林匹亞絲可能涉案。亞歷山大代表指責此事為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所指使,后來以此為向波斯進攻的理由。亞歷山大當天也出席婚禮現(xiàn)場,在腓力被刺殺后隨即被現(xiàn)場的馬其頓貴族和軍隊擁立為新國王,當時他年僅20歲。 (2)鞏固權位亞歷山大繼位后開始調(diào)查腓力刺殺案,并以此為借口去除威脅他王位的潛在敵人,林塞斯蒂斯地區(qū)(Lyncestis)的貴族三兄弟皆被懷疑與保薩尼亞斯合謀,亞歷山大殺了其中兩個,但赦免了林塞斯蒂斯的亞歷山大。亞歷山大還以謀反的名義處死遜位的堂兄阿敏塔斯四世。在亞歷山大登繼位后,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也從伊庇魯斯的娘家回到馬其頓,她趁著亞歷山大不在首都時殺了腓力的新妻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和她出世不久的女兒歐羅芭,事后亞歷山大得知后,對母親的作為非常不滿。同時亞歷山大也下令處死先前與他結怨阿塔羅斯。阿塔羅斯這時正與帕曼紐率領遠征先遣軍于小亞細亞作戰(zhàn),在腓力被刺殺后雅典的狄摩西尼寫信試圖勸誘他謀反,阿塔羅斯接信后立即把此事報告上去來撇清嫌疑,但在克麗奧佩脫拉·歐律狄刻死后亞歷山大認為讓阿塔羅斯活著太危險,加上先前他多次污辱過亞歷山大,以與雅典合謀謀反的名義下令殺了他。另外,亞歷山大并沒有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阿里達烏斯下手,畢竟阿里達烏斯智能不足對亞歷山大威脅較小,而阿里達烏斯的智能不足這件事,可能是奧林匹亞絲在阿里達烏斯幼年時下毒的結果。 當腓力的死訊傳到希臘,許多希臘城邦認為這是脫離馬其頓霸權的好機會,以雅典和底比斯為首的希臘城邦們預謀起義,甚至連色薩利人也欲脫離馬其頓的掌控,更不用說之前被腓力擊敗的蠻族部族了,他們也反抗馬其頓的統(tǒng)治。亞歷山大得知各地準備叛變的消息,他決定首先處理希臘問題,他反應迅速,一邊派遣使者以外交手段解決,一方面親自率領3,000名馬其頓騎兵先頭部隊疾行至色薩利,當他來到色薩利奧薩山和奧林帕斯山之間的邊界地帶,發(fā)現(xiàn)當?shù)匾驯灰恢_利軍隊把守,他立即從奧薩山迂回過去,當守軍隔日起來發(fā)現(xiàn)亞歷山大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他們背后驚訝不已,他們很快地不得不向亞歷山大投降。亞歷山大隨后馬不停蹄來到南下到色薩利地區(qū),色薩利人在叛變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向亞歷山大輸誠,擁立他為色薩利同盟新的執(zhí)政官。 亞歷山大帶領大軍繼續(xù)往南疾行,沿途的希臘城邦因為亞歷山大的行動太迅速紛紛改變反抗的態(tài)度。當亞歷山大停留至溫泉關時,近鄰同盟承認他是同盟的新領導人,而雅典、底比斯向他乞和,希望他能原諒謀反的舉動,亞歷山大也沒有嚴厲的處罰。亞歷山大之后來到科林斯,幾乎所有希臘人再度承認馬其頓霸權,除了斯巴達人以外。在這里亞歷山大再一次召開科林斯同盟大會,會中他成為新的同盟司令,接替原本腓力二世的位置,重新宣示他將會對波斯發(fā)動遠征。就在亞歷山大停留在科林斯的這段時間,他在這與古希臘哲學家錫諾普的第歐根尼展開著名的會面,當亞歷山大很有禮貌地問他,問他需要什么,并保證會兌現(xiàn)他的愿望。第歐根尼沒好氣地說:“我希望你稍微站遠一點,不要擋住我要曬的陽光。”這回答不僅沒有使亞歷山大不快,還使亞歷山大更欣賞第歐根尼,后來他說:“我若不是亞歷山大,我愿是第歐根尼。”之后,亞歷山大收到色雷斯不太平靜的報告,他隨后為此返回馬其頓。 (3)巴爾干的征戰(zhàn)在進攻亞洲前,亞歷山大打算安穩(wěn)他王國北方的防線,在前335年春季,他從安菲波利斯出發(fā),率軍準備處理叛亂以及蠻族侵擾的問題。他往北進入色雷斯,沿著東路進軍來到一些尚未臣服的地區(qū),并于哈伊莫司山(Mount Haemus)擊敗據(jù)守險地的色雷斯軍隊。接著馬其頓軍繼續(xù)往北進軍,來到特里巴利人(Triballi)的國度,在多瑙河支流萊吉拉斯河(Lyginusriver)附近擊敗特里巴利人。亞歷山大繼續(xù)向北,三日后來到多瑙河畔,守在對岸的蓋塔人(Getae)已經(jīng)聚集大軍等候亞歷山大,亞歷山大趁夜悄悄的渡了河,蓋塔人根本沒想到亞歷山大可以如此迅速渡河,他們在驚慌失措下潰敗。 在回馬其頓的半路上,這時傳來伊利里亞達耳達尼亞(Dardanian)國王克利圖斯不愿臣服于馬其頓威勢,且革蘭提亞國王格勞基亞斯(Glaukias)也舉兵響應。得到這消息的亞歷山大,取消回馬其頓的路線,直接朝伊利里亞進軍,并且擊敗他們的聯(lián)軍。透過這些勝利,亞歷山大確保他北方邊界的安寧。 然而就在亞歷山大忙于北方戰(zhàn)事時,傳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叛變的消息,原來亞歷山大出征很久沒消息傳回希臘,謠傳亞歷山大戰(zhàn)死了,于是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反抗馬其頓。亞歷山大接到消息,立刻停止繼續(xù)討伐伊利里亞人,急行軍南下趕到底比斯城下 ,底比斯人大吃一驚不敢相信亞歷山大還活著且進軍如此神速,盡管醒悟過來但這次底比斯人鐵了心打算死戰(zhàn)到底。很快地,在馬其頓軍猛攻下底比斯淪陷,且被馬其頓軍血洗。為了殺雞儆猴,亞歷山大下令把底比斯城夷平,領土由附近的波奧蒂亞盟邦瓜分,幸存的底比斯人被貶為奴隸。底比斯的慘況嚇得雅典和其他反叛的希臘城邦瞬間投降亞歷山大大帝。平定了希臘亂事,暫時恢復安寧。接著,亞歷山大把目標轉(zhuǎn)移到東方的波斯帝國,他委任安提帕特作為馬其頓攝政和希臘統(tǒng)帥,留下一支軍隊共12,000名步兵和1,500名騎兵留守國內(nèi)及維持希臘秩序。自己則親自率領馬其頓和希臘聯(lián)軍踏上征途。 ①背景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王后奧林匹亞絲的女兒克麗奧佩脫拉將嫁給奧林匹亞絲的兄弟、摩羅西亞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腓力二世出席婚禮,不料被自己的近身護衛(wèi)官保薩尼亞斯刺殺身亡,王位傳給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很快就受到馬其頓貴族和軍隊的效忠,穩(wěn)定了國內(nèi)不安的局勢。但腓力之死的訊息激起希臘許多城邦和地區(qū)如雅典、底比斯、色薩利地區(qū)等準備反抗馬其頓的霸權,甚至馬其頓北方的色雷斯部落也蠢蠢欲動,意圖叛亂。得知這些地區(qū)有意叛亂的消息,年輕的亞歷山大動作非常迅速,盡管有人向他建議以外交解決這些問題,但他仍決定親自糾集3,000名馬其頓騎兵南下朝色薩利前進,當他到達色薩利邊界,奧林匹斯山和奧薩山之間的關隘時,他發(fā)現(xiàn)有支色薩利軍隊占據(jù)了關隘,亞歷山大于是讓騎兵暗地從奧薩山繞到色薩利軍隊的后方,當色薩利軍隊發(fā)覺亞歷山大已出現(xiàn)于后面,他們就投降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很快就穩(wěn)定色薩利地區(qū),色薩利人繼續(xù)讓馬其頓國王成為色薩利統(tǒng)帥,當亞歷山大隨后繼續(xù)南下希臘之時,色薩利人也提供騎兵跟隨。 亞歷山大繼續(xù)南下至溫泉關,在那里他被承認近鄰同盟統(tǒng)帥,之后亞歷山大進軍至科林斯。亞歷山大進軍如此神速,以至于希臘城邦尚未準備好戰(zhàn)備,雅典和其他城邦他們不得不派使者向亞歷山大求和,亞歷山大寬恕那些起事的城邦。在科林斯,希臘各城邦除了斯巴達外,都推舉亞歷山大為希臘遠征軍的統(tǒng)帥,承諾將會準備遠征波斯的事宜,亞歷山大就這樣快速撲滅暴動的火苗,暫時穩(wěn)住了馬其頓的希臘霸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