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吳越王為鎮(zhèn)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xiàn)在的塔身重建于南宋。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原有塔院開化寺,其中有一楹聯(lián)寫道:“燈傳慧業(yè)三摩地,鼓應(yīng)潮聲八月天”。于是六和塔勝景被稱為“六和聽濤”。
曾有人評價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將軍,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六和塔以其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頗有將軍的氣概而享譽江南。
月輪山風景秀麗,綠樹成蔭,登山的感覺很清爽。
這是寫有“六和聽濤”牌匾的山門,左邊山下是錢塘江,山上就是六和塔。
“孤塔凌霄漢,天風面面來。江光秋練凈,嵐色曉屏開。”六和勝景就在眼前。
六和塔非常有氣勢,高大而雄偉,遠看尤其壯觀。沒想到在這婉約的江南竟有如此雄壯之塔,令人驚嘆。
傳說梁山好漢魯智深便是在六和塔坐化,花和尚真是選的好福地啊。
六和塔的名字來源于佛教的“六和敬”,當時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鎮(zhèn)壓錢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nèi)部磚石結(jié)構(gòu)分7層,外部木結(jié)構(gòu)為8面13層。
真的是奇特,外看13層, 塔內(nèi)只有7層。頗有些現(xiàn)代躍層式建筑的特色。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級縮小,塔檐翹角上掛了104只鐵鈴。檐上明亮,檐下陰暗,明暗相間,從遠處觀看,卻又顯得十分和諧。

塔門上書“六和塔”三個楷體金字。而在塔內(nèi),清乾隆帝還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綱、五云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
乾隆帝是個博古通今的人,能為每層題上這么具有佛學釋義的名字,也是奇才了。只是我們今天去看,每層實在是差不多。
塔的內(nèi)部有六層是封閉的,七層與塔身的內(nèi)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墻、回廊、內(nèi)墻和小室四個部分,形成了內(nèi)外兩環(huán)。內(nèi)環(huán)是塔心室,外環(huán)是厚壁,回廊夾在中間,樓梯置于回廊之間。塔身的第七層和塔剎是元代重修的。
塔內(nèi)每二層為一級,由螺旋階梯相連,壁上飾有“須彌座”。塔內(nèi)第三級須彌座上雕刻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刻畫精細,構(gòu)思精巧,大約有二百多處。這些磚雕,與宋代成書的《營造法式》所載十分吻合,是中國古建筑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
壁龕的內(nèi)部鑲嵌有《四十二章經(jīng)》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來是為了供奉佛像而設(shè)的,為仿木建筑,制作講究。
從塔內(nèi)拾級而上,每一層面積都很大。六和塔所有壺門的造型,線條流暢,圓潤美觀,是南宋時期典型的做法。面面壺門通外廊,各層均可依欄遠眺,那壯觀的大橋,飛駛的風帆,蒼郁的群山,賞心悅目。
而在錢塘江大潮來臨之際,登臨六和塔頂樓觀潮,那才是最大的樂趣。

六和塔有著中國早期寺廟中的風格,即先有塔,后有寺,寺之建筑以塔為中心而建,如今寺雖已不存,但從殘余的建筑還可窺見當時格局之一斑。只是這里為什么沒有重建寺廟呢?
六和塔的建造緣由比較特殊,它并非因為單純的佛教意義而建,六和塔最初是用來鎮(zhèn)伏江潮的。此外,六和塔還兼具燈塔照引航向之功。
六和塔是著名的觀潮勝地。早在南宋時,六和塔就是觀賞錢江秋潮的最佳地點之一,明以后,由于江道彎曲,潮勢逐漸東移,海寧鹽官鎮(zhèn)遂成為新的觀潮中心,但六和塔仍一直是秋觀江潮的重要地點。
在秋高氣爽季節(jié),登塔聽濤,足以讓人心曠神怡?!笆f軍聲半夜潮”,這是怎樣一番波瀾壯闊的情懷?
自古雷峰塔倒塌之后,登臨游玩正宗的古塔就非六和莫屬了。
登六和之塔,觀錢塘大潮,此中自有無窮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