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杭州是茶人匯聚之所,茶貿易、茶科技興盛,特別是民國以來。因為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上海成為通商口岸,我國茶葉外貿的口岸由廣州移到了十里洋場的上海。由于滬杭交通方便,而杭州既是龍井茶的產地,又是浙、皖、贛、閩茶葉運銷集散地,還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于是杭州的茶行、茶號逐漸興起,一躍成為城市商業(yè)中非常興盛而有特色的行業(yè)。 茶行、茶號 杭州既是龍井茶的故鄉(xiāng),又是浙、皖、贛、閩茶葉運銷集散中心。每至春季,全國各大城市茶商云集杭州,通過當?shù)夭栊校ㄇf)、茶號收購茶葉,搶運各地。當時,茶行是代客買賣,側重批發(fā)業(yè)務,茶號則側重門市零售業(yè)務。茶行向山客或產地農民收購(或在產地設莊收購),轉銷給本埠茶號、客路茶號和部分茶廠,收取傭金。傭金主要分山傭、水傭兩種,山傭向出售者(山農)或山客收取,水傭向承購者收取。茶號進銷貨過程為向茶行或山客購入,再以門市零銷、整銷、郵銷。 1931年,全市共有茶莊、茶號61家,從業(yè)人員494人,資本總額117830元,全年銷售茶葉25700余擔,營業(yè)總額為1879060元。 杭城茶葉店最著名的要數(shù)清河坊的翁隆盛,創(chuàng)辦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翁隆盛茶號以經營西湖龍井為主,兼營“九曲”、“祁門烏茶”、外埠名綠茶和杭白菊、安徽貢菊,向來以進貨嚴格、加工精細、保管得法聞名。翁隆盛在立夏后幾天就會停止收購茶葉,所產皆為名副其實的龍井春茶。翁隆盛的龍井極品獅峰茶,曾在西湖博覽會和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除供應門市外,翁隆盛還兼營批發(fā),產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和東南亞各國,并首開郵購業(yè)務,為外地消費者服務。至1931年,翁隆盛的資本為3萬元,營業(yè)額達24萬元。大成龍茶莊位于清河坊大馬路,自建新式洋樓,專營西湖獅峰龍井,兼營各省紅綠茶及黃白菊花、白蓮、藕粉、黃山野術,歷來都是親赴產地選購原料,“精求地道,志在推銷中華特產”,特色禮品瓶匣“式樣文明,雅致絢爛,大小方圓無一不備”。聯(lián)橋大街的方福泰茶莊經營各種紅綠名茶,是西湖博覽會指定陳列參觀場所之一,被譽為“國貨之先軍”,其在上海、武漢、北平、廣州、天津、香港、青島、哈爾濱等城市均設有批發(fā)處,在南洋群島也有門市部。較為有名的茶莊、茶號還有鼎興元記、方正大、吳恒有和記、茂記、吳元大、吳興大、永馨、永春、盛大、享大等,其中鼎興元記的批發(fā)量居第一位,年成交額約18萬元。30年代中期,上海汪裕泰茶號店主汪自新見西湖龍井茶馳譽中外,利潤豐厚,投巨資在西湖南岸修造一園林,便是后來著名的汪莊。他還在園中開設汪裕泰茶號,并辟有試茗雅室,陳列古樸的各類茶具,備有銅制的、陶制的、竹制的和木雕的精美茶盒,貯以茶葉出售。中外游客爭相前往賞勝景、品名茶,江裕泰的名聲不脛而走。 龍井茶葉 民國時期,杭城各莊號茶葉的來源有四: 一為環(huán)西湖諸山所產的龍井茶; 二為產于富陽、桐廬、臨安、余杭、留下、閑林等處的四鄉(xiāng)茶; 三為錢塘江上游及浦陽江各縣所產之茶; 四為來自江西的紅茶。 除此之外,各莊號還中轉著數(shù)目巨大的“外埠茶葉”,主要產自皖南歙縣、休寧、績溪、婺源等縣及錢塘江上游衢、處、嚴等地,有茶戶(俗稱山客)自主運至杭州售與的,還有茶商(俗稱水客)直接到茶鄉(xiāng)采購轉運至杭州的。1931年,各莊號中轉“外埠茶葉”34.4萬余擔,總值1437.4萬余元。一般都集中在候潮門外裝箱外運,主要銷往山東、廣東、香港等地。 茶貿易 民國前期茶葉產銷興盛。1911年,杭州候潮門外嘉惠橋起至南星橋、利珍橋之間,為茶葉營業(yè)地區(qū)。滬杭鐵路通車后,這一帶的茶行有十幾家。此外,杭州郊區(qū)如龍井、翁家山、上泗、留下,鄰縣閑林埠、余杭鎮(zhèn)、臨安和德清的上柏、三橋埠都設有茶行。每年茶季,全國各地茶商云集,有天津幫、冀州幫、關東幫、煙臺幫、章邱幫、福建幫、揚州幫、蘇州幫和上海幫,當時如上海的汪裕、程裕新,蘇州的汪瑞裕,北京的鴻記,天津的正興德、泉祥,濟南的鴻祥,哈爾濱的東發(fā)合,大連的阮順德等大茶商,都在杭州設莊,通過杭州茶行收購,搶先運往各地報新。 1927年杭州發(fā)展城市建設,在羊壩頭、清河坊、官巷口、湖濱一帶開辟和拓寬馬路,精明的茶葉店老板不失時機在這些地區(qū)開店設莊,擴大門市業(yè)務,形成了杭州茶葉店的第一次地理大轉移,杭州的茶葉店因此進入全盛時期。30年代初,各店為了爭取顧客,杭州茶葉店又出現(xiàn)了一次地理大轉移,在龍井、南高峰、翁家山、凈慈寺、九溪等西湖風景點上出現(xiàn)了十余家茶葉店。 據《中國實業(yè)志》記載:1932年杭州市茶園面積22.4萬畝;1930-1936年年均產茶約5000余噸。市郊茶園2000畝,常年產茶28噸,銷于市內,作直接消費。據《杭州史地叢書》1931年杭州市商業(yè)統(tǒng)計,僅市區(qū)制茶廠、作坊有77家,職員741人;茶館555家,職員1273人;1922年至1931年,年平均出口茶葉7520噸,價值6117260關兩。 當時的制茶多為手工作業(yè)。1947年,吳覺農先生在杭州金剛寺巷創(chuàng)辦了全市第一家機械精制茶廠“之江茶廠”。以后杭州陸續(xù)建立了十多家精制茶廠,裝配了抖篩機、切茶機、炒茶機、滾筒車色機、手拉百頁烘干機等制茶機械,取代了一部分手工操作,但精制過程的大部分作業(yè)仍為手工輔助。 民國時期杭州的茶葉店在經營格局上有一定的模式,經營的品種主要有龍井、旗槍、長炒青、花茶、杭白菊、西湖藕粉,但各店經營的茶類和等級都有差別,僅銷售龍井、旗槍茶的店就分高檔、中檔、中高檔、中低檔、低檔等這五至六種的茶,形成了不同選料、不同顧客、不同個性、各有側重、獨自經營的格局。如翁隆盛、方正大茶號以銷高檔龍井、旗槍為主,而吳元大、永馨茶號則以經營中下檔旗槍和花茶為主。 ![]() 翁隆盛茶號 “九一八”后,東北淪于日寇,日軍繼而侵占華北,日茶壟斷東北、華北市場,并提高浙茶岀關稅額,提高匯稅率。即杭州匯至東北,以1300元折合1000元?;ú瓒愵~,不論質量高低,一律每擔納稅48元,素烘青茶納稅24元。龍井茶因產量不多,在內陸仍有其銷路,當時獅峰極品每斤為16元,特級龍井每斤為12.8元,非一般消費者所能享受。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杭州淪陷,浙江茶葉生產慘遭日寇浩劫。杭州淪陷后,農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xiāng),龍井茶價暴跌,特級龍井每斤只值2元,不夠采茶工本,茶山荒蕪,加以銷路斷絕,價格低賤,農民只得挖茶種糧,勉強生計。 ![]() 1939年於潛、昌化等茶區(qū),每50公斤毛茶售價僅4-5元,遂淳茶區(qū)的大方茶每50公斤毛茶成本37.37元,而售價為19.58元,每50公斤虧損17.75元。烘青茶每50公斤成本30.9元,而售價為12.5元,每50公斤虧損18.37元。炒青每50公斤成本29.3元,售價為13.9元,每50公斤虧損15.4元。 ![]() 如此賤價,沒有余力培育茶園,只是為生活所迫,勉強采摘一點。各大茶號相繼歇業(yè)??箲?zhàn)期間,杭州各茶葉店損失巨大,多數(shù)被毀,除翁隆盛在上海南京路開設分店外,汪裕泰、三友實業(yè)社、茂記茶場都沒有恢復。抗戰(zhàn)勝利后,受民國政府低匯率影響,茶價跌,物價漲,茶農一年辛苦所得,往往被飛漲的物價所吞噬,有的只好靠挖樹根去換糧度日,不少茶行倒閉。至1949年全市茶園面積僅117100畝,產茶2988噸,出口茶葉1500噸。茶葉產量急劇下降,陷入低谷。 時至今日的21世紀,杭州開始倡導“茶為國飲”,打造“杭為茶都”,以更好地展示杭州特色和精致品質。茶都的打造必將成為杭城最重要的休閑舞臺,茶文化必將為杭城提升休閑品位植入堅實的文化基因。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會理事、 杭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圖文|吳 玨 排版|周 佳 編校|劉萬偉 張雪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