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經方:桂枝湯(太陽中風)

 仲景中醫(yī)交流 2021-04-05

桂枝湯

原文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又名 陽旦湯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傷寒》

桂枝湯主之

1、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2、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宜桂枝湯

3、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4、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5、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6、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7、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8、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

9、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10、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11、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12、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13、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1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15、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1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17、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18、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服桂枝湯后

19、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20、服桂枝湯,不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1、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禁忌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2、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3、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常年喝酒的人不能用桂枝湯(舌苔烏濁,又黃又厚),一喝便吐??捎酶鸶S芩黃連湯。)

4、凡吐家,服桂枝湯,其后必吐膿血也。(經常要嘔吐、吐酸的人不可用桂枝湯。)

5、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7、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金匱》

1、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主治 

1、桂枝湯主證惡風,有汗。脈浮緊,但沒有汗出,則不是桂枝湯癥;

2有汗,怕冷,頭痛,有點發(fā)燒,肌肉有些酸痛;

3、能治定時發(fā)熱而汗出。

【用法】 

1以上五味藥,用七碗水大火煮成三碗。每次溫服一碗。服完藥后再喝一碗熱稀飯,以幫助藥力;

2、喝完微微流汗最好(用稀飯助流汗),不用再喝;切記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流汗后后須擦干,不要當風或靠火爐;

3、如果沒有發(fā)汗,2、3小時后再喝第二碗發(fā)汗。再不出汗,每一小時到一小時半再服一碗余此類推。半日內可喝完三碗。若是病情比較嚴重,可以早晚各服用一帖藥(共六碗);

4照顧者要在旁觀察病人病情的變化。若是病狀有改善,但仍未消除,可以繼續(xù)服用桂枝湯?;蚴呛挂恢辈怀觯梢赃B續(xù)服用到兩、三帖藥都可以。

劑量 

1小桂枝、白芍等量。桂枝3錢,白芍3錢, 炙甘草2錢,生姜切片3錢,放兩片就可以了,大棗12顆用手掰開。1錢的重量應該等于3.7;

2病人感冒久了,甘草可用重一點,5錢,剛得不久的,2錢,盡量少用,因為它會緩藥力;

3桂枝白芍:孩子半錢,瘦子3錢,胖子5錢。其它相應變化。

【組成】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方解 

1、桂枝壯心陽,所以心臟病的藥一定會用到桂枝。血一加速,免疫系統(tǒng)就出來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

2、白芍輕用補血、重用活血破瘀。桂枝白芍就是免疫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

3、炙甘草、生姜、大棗是固本補充津液的。

4、如果脈氣虛軟,芍藥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氣,以減去脈之虛軟,則芍藥乃能免寒中之弊。

加減 

1、桂枝湯癥加氣喘咳嗽,加厚樸(降氣)杏仁(滋潤肺的津液);

2、桂枝湯癥加發(fā)汗不止,加炮附子(固表用);

3、如果病人是腸胃虛寒、素體虛寒的人、腸胃比較冷的人,開桂枝湯的時候,生姜要改成干姜;

4、平常中焦比較濕熱盛的人(比較胖的人),紅棗會增甘加膩,應該將紅棗拿掉。中濕里虛的人可以加一些白術茯苓;

5、如果陽不足加重桂枝、陰不足加重白芍;

6如果桂枝湯證病人舌苔白白厚厚的,濕的,就知道脾臟是素濕的,一定要加白術茯苓,否則一發(fā)就會變成五苓散證。

禁忌 

1、桂枝湯會吐的人可能是酒客、胃癌、胃潰瘍等。

應用集錦 

1、頭痛在太陽穴通常是外感頭痛,脈浮,小便清。依證用桂枝湯麻黃湯系列。臨床上,治療頭痛麻黃湯不如桂枝湯,因為此頭痛是熱氣上沖。

2、后腦勺痛:

1外感太陽痛,最多的是感冒受涼了??捎?/span>桂枝湯(如有經燥,加葛根花粉)。羌活長于治后腦痛。

2(唐容川)頭痛在后,或兼發(fā)熱惡寒者,太陽經傷寒也,宜加味敗毒散。

3、1痛在皮膚麻黃湯癥;

2痛在肌肉桂枝湯,玉竹可以治肌肉里面的痛,可以在桂枝湯里加玉竹。西醫(yī)有一種肌纖維痛癥,桂枝湯加玉竹,一下就好了。

3痛在骨頭關節(jié),附子湯;

4上身不痛,只膝蓋痛,桂枝芍藥知母湯

4、背痛桂枝湯加葛根以疏通太陽之經脈。

5、有汗、怕冷、不口渴、白鼻涕:桂枝湯、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6、不發(fā)燒、不怕冷、白鼻涕桂枝湯+辛夷石菖蒲蒼術炮附子

7、原發(fā)性坐骨神經痛是因風寒濕邪侵襲太陽經脈所致之疼痛,其自覺癥狀為腿有增長或縮短的感覺。如果腿有縮短感桂枝湯附子以溫陽驅寒,加重芍藥、甘草量以濡筋緩急,取芍藥甘草湯治腳攣急之意。可以加葛根以疏通經脈;如果有筋脈短縮之感,仍為經燥之象,加花粉清熱生津以潤之。

8桂枝湯癥有黃痰、或者感冒好了之后有黃痰、咳嗽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9產后氣血兩虛,如果有桂枝湯癥,身疼痛,可用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10、 感冒時,口臭,因為免疫系統(tǒng)到表面去抗邪,腸胃蠕動不夠、吸收差,水從大腸跑出來,身體里面的溫度很高,食物在里面容易壞掉,嘴巴很臭,就用桂枝湯加一點點大黃,一點點芒硝,表里可同時解掉。

11脾中風:

1脾藏主濕,風中肌肉,內應于脾,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桂枝湯

2腹為足太陰部分,風中脾藏,里濕應之,風濕相搏,故腹中煩重。風淫于上,吸水濕上行,肺氣為之阻塞,故皮目瞤瞤而短氣。此證濕邪不流關節(jié)而入于里,輕則為風濕,重則為風水。風邪吸于上,則濕邪壅于腹部而不行,非去其上之所吸,則下部之壅濕不去,越婢加術湯。

12 桂枝加桔梗湯桂枝湯中加桔梗69克。煎法用法同桂枝湯。主治:桂枝湯證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難以咯出者,或有化膿證者。本方雖為吉益東洞翁之創(chuàng)方,實合仲景之桂枝湯桔梗甘草湯、排膿湯三方而成者也。

13桂枝加半夏湯方,于桂枝湯中加半夏6克。煎法用法同桂枝湯。主治:桂枝湯證中有咽喉痛或咳嗽者。本方本于仲景之桂枝湯半夏散及湯之方意,合此二方而成者也。

14桂枝及麻黃禁例:

1桂枝禁例:

A、脈浮緊,汗不出

B、汗吐下,溫針不解

C酒客病

2麻黃禁例:

A、咽喉干燥

B、淋家

C、瘡家

D衄家

E、亡血家

F、汗家

G、病人胃寒

F傷寒,尺中遲

I、下之,身重心悸

15、一般的關節(jié)痛:

1有表證,惡風特別敏感,要加黃芪。

2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湯術附

3有無汗的,用葛根湯術附

4有浮腫的,用越婢湯術附。

16、 霍亂的吐瀉停止后,如果還有一些身痛的表證,還是桂枝湯。

17 腹?jié)M、腹脹,太陰癥,有時痛,桂枝湯重用芍藥一倍;大實痛,桂枝加大黃湯。

18、 扁桃腺發(fā)炎。一般喉嚨痛,桂枝湯加葛根4,再加連翹清熱,銀花、浮萍、蟬兌,一劑就好。臉部用葛根6

19、 婦人懷孕,前面60天吃桂枝湯,第三個月到第五個月,吃當歸散。當歸散養(yǎng)孕婦的,不是保護小孩。

20、 平時容易發(fā)發(fā)熱流一點汗的人,或者每天定時發(fā)熱、之后流汗的,就吃桂枝湯。在發(fā)熱之前吃最好。

21、肝炎、肝硬化、膽囊炎或膽結石等少陽證的患者,如果發(fā)生外感,我們首選的處方是柴胡桂枝湯而不是桂枝湯

22、屬于感冒后,尤其經過發(fā)汗之后的大汗不止

1漏不止,與大汗出同,脈洪大,若無他變證,仍與桂枝湯。

2若形如瘧,脈洪大,是玄府反,故加麻黃,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3玄府不,沒有如瘧,沒有頗潟,故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湯。

4若大汗出后而大頻渴,是陽陷于內,急當滋陰,故用白虎加人參湯。

23、目斜視是風邪侵襲太陽經脈所致。癥見目向內斜視,也可出現(xiàn)復視,可用桂枝加葛根湯以散風邪、疏通經脈,因太陽經脈起于目內眥之故。若得病時短者可服三至五劑,時久者應多服。

24舌喎斜系屬風邪為患。癥見舌喎斜,言語不清。舌為心之苗。治療時本應從心經施治;但心為臟,恐藏邪而不出。所以可從心之表太陽經施治,以引邪外出,用桂枝湯。

伸舌困難或者舌偏斜,常預示腦部問題。

25、1癇證是指間斷發(fā)作性病證,多與情志刺激有關。從臟腑來說,主要由于肝、脾、心、腎臟氣失調,導致一時性的陰陽紊亂,氣逆痰壅,蒙蔽清竅,而突然發(fā)作。癥見全身或手足抽搐顫動,或面部肌肉抽搐,牙關緊閉,頸項強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霎時即恢復如常人。若先抽搐而后仆倒不省人事者,則用桂枝湯防風、竹葉,息風清熱;若發(fā)作前伴有眼前發(fā)黑者,可用烏梅丸(湯),以其目為肝竅之故。

2癲癇俗稱羊癇風”,以全身強直痙攣,突然性的意識喪失為特征。若癥見抽搐甚,伴有熱象而諸藥無效者,可用風引湯治療。若發(fā)作時口中無痰者,急診處理病情平穩(wěn)后可用磁朱丸。

26、1瞳孔中有藍霧而影響視力,瞳孔屬腎,藍為水色,故本病是由于心陽不足、腎水上泛清竅所致。所以用桂枝湯加重桂枝量,扶心陽以制水邪;加附子以溫腎陽。

2眼前發(fā)黑,視物不清,角膜生云翳。目為肝竅,肝陽上亢,上擾空竅,故眼前發(fā)黑、視物不清,肝氣犯脾,水濕上泛,則目生云霧??捎?/span>侯氏黑散加烏賊骨,息風退霧,則眼疾可愈。

27平時容易發(fā)發(fā)熱流一點汗的人,或者每天定時發(fā)熱、之后流汗的,就吃桂枝湯。在發(fā)熱之前吃最好。

28腹痛腹脹氣上沖,如果是指由于手術后腸粘連所引起,多為慢性不完全性腸梗阻的常見癥狀,是氣機不暢。治療時,用桂枝湯加重桂枝量以溫通氣機。氣機通暢,痛脹自解。

29、(1)病在表之表,宜麻黃湯;

(2)病在表之里,宜桂枝湯;

(3)病在里之表,宜五苓散

(4)若病里之里,當用豬苓湯但利其水,不可用五苓散兼發(fā)其汗矣。

30、偏側太陽穴痛,桂枝湯加鉤藤、川芎,眉棱骨或眼眶同時痛,加當歸。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加葛根為桂枝加葛根湯

2、桂枝湯,倍芍藥加人參為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3、桂枝湯加當歸,通草,細辛,名當歸四逆湯,更加吳茱萸,生姜,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4、桂枝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重用大棗為桂枝附子湯,更去桂枝加白術,術附湯

5、桂枝湯去桂枝大棗生姜,名芍藥甘草湯桂枝湯去芍藥大棗生姜,名桂枝甘草湯。

6、桂枝湯去芍藥為桂枝去芍藥湯,再加附子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再加麻黃細辛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

7、桂枝湯加黃芪為桂枝加黃芪湯;更去甘草重用生姜黃芪桂枝五物湯。

8、桂枝湯加大黃為桂枝加大黃湯

9、1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項背強幾幾,有汗

(3)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項背強幾幾,無汗小便不利;

(4)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項背強幾幾,無汗小便不利,痰

10、 桂枝湯加栝蔞根為栝蔞桂枝湯。

11、桂枝湯加龍骨牡蠣為桂枝龍骨牡蠣湯,更去芍藥加蜀漆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12、桂枝湯,加附子、牡桂為陽旦湯。

13、桂枝湯,重用桂枝或加肉桂為桂枝加桂湯;桂枝湯重用芍藥為桂枝加芍藥湯。

14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為小建中湯,更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更加黃耆,名黃芪建中湯。

15、桂枝湯加減

(1)腹拘急時痛者,加芍藥湯(桂枝加芍藥湯);

2大實痛者,加大黃湯(桂枝加大黃湯);

3拘緊甚而急痛者,用小建中湯;

4心下痞硬拘攣者,加芍藥生姜人參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5渴而口干者,加瓜蔞根湯,栝蔞桂枝湯;

6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湯);

7若心下滿、小便不利,去桂加苓術湯(《醫(yī)宗金鑒》作“去芍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16、 三黃瀉心湯治沖逆病,眼目、口舌等疾。不可與桂枝湯治沖逆之證混同。三黃瀉心湯治血氣上沖,心中有熱。而桂枝湯治表虛氣逆上沖,故三黃瀉心湯證兼有脈數,便秘等證。而桂枝湯則專和肌表營衛(wèi)。

加一味藥:

(1)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A、陽旦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附子一枚,牡桂四兩

(2)桂枝加葛根湯: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葛根四兩

A、葛根湯: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a、葛根加半夏湯: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3)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一兩

(4)桂枝加黃芪湯: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5)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姜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6)栝蔞桂枝湯栝蔞根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姜三兩

(7)小建中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

A、黃芪建中湯黃芪一兩半,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

B、當歸建中湯當歸四兩12),桂枝三兩(9),芍藥六兩(18),生姜三兩(9),甘草二兩()(6),大棗十二枚(4)

加兩味藥:

(1)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2)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龍骨二兩,牡蠣三兩

加多味藥:

(1)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桂枝三兩?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吳茱萸二升?大棗二十五枚(擘)

(2)薯蕷丸: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神麴 干地黃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七分 芎藭 芍藥 白術 麥門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為膏)百枚

合方:

(1)柴胡桂枝湯:桂枝(去皮)?芍藥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大棗六枚(擘)?生姜一兩半(切)?柴胡四兩?黃芩各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

(2)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四枚(擘)?生姜一兩二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3)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生姜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四枚(擘)

(4)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去芍藥變方:

(1)桂枝去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膠艾湯阿膠、干姜。原方闕載,今擬加甘草、大棗、生姜、桂枝

(3)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4)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A、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細辛,麻黃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二枚

B、竹葉湯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桂枝 甘草人參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5)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牡蠣五兩(熬)?蜀漆三兩(洗去腥)?龍骨四兩

(6)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斤(去心)?麻子仁半升

(7)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ji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雞子大(碎)?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8)厚樸七物湯厚樸半斤枳實五枚大黃三兩甘草三兩 大棗十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

去桂枝變方:

(1)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姜一兩(一方三兩切)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茯苓?白朮各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2風府(腦后頭蓋骨下沿中間)之行強者,桂枝湯。風池(風府向兩側兩指)之行強者,葛根湯耳后之行強者,麻黃湯。耳后與風池之間強者,柴胡湯,項背悉強者,大青龍湯。

23、 傷寒,麻黃湯發(fā)汗之后,有兩種情形會心煩

1表邪仍不解,表證仍在,脈浮數,可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之法,

2汗后邪去,表證已解但有余熱留擾胸膈,則用梔子豉湯以清熱除煩。

24、 臍上中脘處,動氣所發(fā),按之浮而筑筑動者,乃桂枝湯之腹證也。

1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

2若心下滿、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醫(yī)宗金鑒》去芍藥”)等。

25、1風府之行強者,桂枝湯

(2)風池之行強者,葛根湯

3耳后之行強者,麻黃湯。

4耳后與風池之間強者,小柴胡湯。

5項背悉強者,大青龍湯。

26 1很容易感冒:桂枝湯

2風一吹就感冒:表陽虛,小建中湯;一感冒就吃經方,就不會有感冒了

27、1肌肉痛,桂枝湯加減,可以加單味玉竹,肌纖維痛一下就好了。

2一身肌肉疼痛,發(fā)熱,黃昏加重,麻杏薏甘湯

3一到陰天肌肉就酸痛,也是麻杏薏甘湯

4肌纖維痛,不能轉身,術附湯。

28、風寒發(fā)汗有五法(不同病位):

麻黃湯汗在皮膚,乃外感之寒氣;

桂枝湯汗在經絡,乃血脈之精氣;

葛根湯汗在肌膚,乃津液之清氣;

大青龍湯在胸中,乃內擾之陽氣;

小青龍湯在心下,乃內蓄之水氣。

29、(太陰脾虛)虛人感冒,桂枝湯,如兼有里證有三種情況:

1兼腹痛,用桂枝人參湯;

2兼下利,用桂枝人參湯,即人參湯桂枝;

3兼有身痛、脈沉遲(關脈沉遲),用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30、桂枝湯的脈大無力,需與白虎湯證鑒別,陽明脈大有力。

關注微信公眾號:仲景學堂,了解更多經方內容!

如果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你,請打賞!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