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堵管的原因及防止堵管的措施 造成堵管的原因: (1)泵工的技術經驗不足; (2)泵送高度過高或距離過長; (3)泵管布置不合理,彎頭過多; (4)氣溫過高,混凝土泵送過程中坍落度損失過快; (5)施工停頓時間過長; (6)混凝土泵機壓力不足、排量與壓力設置不合理; (7)混凝土坍落度小; (8)混凝土拌合物石子過多; (9)混凝土和易性差,離析。 改善措施: (1)選擇技術經驗豐富的泵工; (2)針對泵送高度和距離選擇合適的混凝土泵; (3)充分調查施工現場情況,合理布置泵管; (4)氣溫過高時,用濕麻袋覆蓋泵管降溫; (5)合理調配車輛,保證供應,在停頓期間每隔10~20分鐘打正反泵1~2次; (6)泵送過程中合理設置排量與壓力; (7)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保證施工; (8)根據原材料情況正確調整砂率,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 (9)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出廠檢驗的頻率,杜絕不合格的混凝土出廠,發(fā)現有不合格的混凝土到達現場,不準澆筑到施工部位上。 (二)常見裂縫的產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裂縫是混凝土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又是混凝土中存在的非常復雜的問題。混凝土的裂縫有很多種類型,有的影響結構安全,有的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有的影響結構的使用功能,有的影響觀感。 (1)塑性收縮裂縫:塑性收縮裂縫是一種在混凝土初凝后結構已經初步形成,失去了流動性,但強度極低,在這一時期如果失水(蒸發(fā)失水、模板或基層吸水)較多,產生較大的塑性收縮,混凝土沒有能力抵抗收縮應力,從而開裂。當外界風速大、氣溫高、濕度低時較容易出現這種裂縫。 措施:A、加強早期保濕養(yǎng)護;B、澆筑前充分潤濕模板或基層;C、控制好混凝土的凝結時間;D、振搗適度,不漏振不過振;E、發(fā)現裂縫及時處理,采用二次抹壓或二次振搗,若已硬化,采用灌水泥漿,加水潤濕,覆蓋養(yǎng)護。 (2)溫度裂縫:溫度裂縫是指由于混凝土結構中的溫度變化或溫度分布的不均勻性(環(huán)境的溫度變化、膠凝材料水化反應產生的)而產生的裂縫。溫度裂縫在結構中較常見,有表面的,也有深入的和貫穿的。表面的裂縫走向無一定的規(guī)律性,縱橫交錯,這種溫度裂縫多發(fā)生在施工期。深入的和貫穿的溫度裂縫一般與結構或構件的短邊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縫沿全長分段出現。這種裂縫一般發(fā)生在混凝土澆筑后2~3個月。導致溫度裂縫的關鍵因素是混凝土構件內部的溫差過大。溫度裂縫常產生于大體積混凝土。 措施:A、加強保溫保濕養(yǎng)護;B、使用水化熱小的水泥;C、科學的利用礦物摻合料;D、預置冷卻水管。 (3)沉陷裂縫:沉陷裂縫是指由于不均勻沉陷而造成的裂縫。這種裂縫多為深入或貫穿裂縫。易產生在截面變化處。產生的原因主要有:A、結構或構件下的軟土未作處理,地基軟硬不均勻;B、模板剛度不足、支撐間距過大或底部支撐在軟土上;C、過早的拆?;蜻^早的在混凝土上進行操作;D、結構上的荷載懸殊過大,未作必要處理。 措施:A、對于軟地基或不均勻地基,在澆筑混凝土前必須進行妥善處理;B、模板及其支撐要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底部支撐點必須堅實可靠;C、禁止過早拆模,必須保證混凝土達到一定的強度后才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D、結構荷載不均勻時,應從設計、施工方面采取調整措施。 (三)混凝土的使用時間要求 前面我們在介紹混凝土的性能時談到混凝土加水拌和后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黏聚性和可塑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膠凝材料的水化反應不斷進行,水化產物不斷增加,形成凝聚結構,使新拌混凝土基本上失去流動性,此時混凝土開始凝結,我們稱為初凝。水化反應繼續(xù)進行,水化產物不斷加固網狀凝聚結構,使混凝土具有了力學強度,此時混凝土就達到了終凝。一般情況下,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是4~6小時。混凝土必須在還沒有達到初凝前將其澆筑到施工部位上去,同時還需預留出1~2小時的施工時間。如果混凝土已經初凝就不能澆筑到施工部位上去,不然將引起很嚴重的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