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行為,別人和你說一句,你就要回懟幾句;別人做的事情,你看不慣,就非要去指正別人。到頭來,經(jīng)常是出力不討好,自己認為對的別人不認可,反而是惹得一身騷。其實,每個人都有脾氣,不喜歡被別人批評,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很容易惹怒他們,讓他們生氣,于是反唇相譏,甚至鬧成不愉快。所以當你看不慣某個人的時候,你總會覺得他說的話做的事,很讓人難受。 有人說:“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眲e人說錯了話,那是別人的言行過分了,管不住自己的嘴。如果你因為別人的話,而讓自己悶悶不樂,這就是給自己找不自在。糾正別人,改變別人,其實是和自己過不去。俗話說“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jīng)病”。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三觀也不同,你不要指望別人懂你,也不要強迫自己去懂別人,要尊重別人的“不一樣”。 真正聰明懂得做人的人,是不會和別人“對著干”的,他們往往能將心比心,體諒別人的不同,能夠讓別人順心順意。這樣與人相處,才會舒服。不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只能讓彼此都難受。讓別人舒服,是一種很高的教養(yǎng)。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蹦阍阶屓耸娣?,你身邊就越能聚集更多的人,也就越容易到更多的機會。如果因為自己的生活習慣或者情緒,影響到別人的情緒,讓別人感到渾身不自在了。那么你這種自以為是的“獨特”態(tài)度,只是“得罪”了別人,讓別人有更多疏遠你的機會,也讓自己少了一個機會。每個人都有脾氣,不能因為你的脾氣,就惹怒別人。與人交往的時候,誰能控制脾氣,誰就能顯得高人一等。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往往能入鄉(xiāng)隨俗、客隨主便,讓自己溶于周圍的環(huán)境,做到左右逢源。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任何時候,都不會與別人爭執(zhí)不休。如果別人不講道理,自己就閉嘴,讓別人贏。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要躲開瘋狗,不能因為瘋狗咬你,你就要咬回去。做任何事,都要想一想,有沒有價值和意義。如果毫無意義,就不如放下。你放下的事情越多,放過的人越多,身邊的人就會覺得很舒服,就會愿意和你在一起,但實際上,你“什么都沒做”。不和別人對著干,看似“懦弱”,事實是懂得“以柔勝強”“無為而治”的智慧,以不亂作為,一切順其自然,讓別人舒心,讓自己順心,從而讓事情順暢。與人相處,讓一讓,就會天地寬廣。 和別人對著干,其實是在給自己“找茬”。要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瑕疵。緊盯著別人的不足,抓住別人不放,看似追求完美,實際是吹毛求疵,給自己和別人“找茬”。和別人對著干,就是眼睛里掉進“一粒沙子”,使勁揉一揉,就會痛苦不已??赡銋s不知道,這粒“沙子”不是風吹進去的,而是你自己放進去的。如果不是你雞蛋里挑石頭,和別人對著干,怎么會如此呢?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和別人對著干,在看到別人缺點的同時,還懂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假裝什么都沒看到。這個世界太清楚,往往會缺少朦朧美。正如鄭板橋說的“難得糊涂”,這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與人相處,委婉提示別人,這無傷大雅,但是揭別人的傷疤,就傷人心肺。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一個不肯放過別人的人,其實是內(nèi)心狹隘,心中有怨氣的人。要懂得,生別人的氣,會毀掉自己的健康和好心情。不和別人對著干,是一種很高的情商。這個社會,不管你再有本事,你不懂得為人處事,你就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你處處喜歡與別人對著干,只能讓別人厭惡你,遠離你,把自己變得孤立無援。說得體的話,做合適的事,想應(yīng)該想的事。對別人的話,要增強免疫力,聽聽即可,不必太放在心上,太當一回事了,反而讓自己負累;對自己的話,能省則省,少說話,不惹事。與人交往,總是相互的,你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你。你沒好臉色給別人,別人又不欠你的錢,憑什么要用好臉色對待你呢?憑什么對你和煦微笑呢?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必須讓別人感到舒服。人總是在愉悅的時候,更容易對他人伸出援手的。當你想和別人對著干的時候,你就要想想這樣帶來的結(jié)局,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那就請保持沉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