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藥性——梔子 梔子【別名】山梔子,林蘭,山梔,木丹,卮子,支子,黃梔子,越桃,枝子,山黃梔,山枝子,黑山梔,炒梔子, 【歸經(jīng)】寒,苦。歸心、肺、胃、三焦經(jīng)。沉。 【分類】兒科常用藥 【功能主治】 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郁悶,躁擾不寧,濕熱郁結(jié),黃疸,小便短赤,實(shí)熱、熱毒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癰瘡,目赤腫痛,火毒瘡瘍,癤腫。外用扭挫傷痛。焦梔子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衄,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煎服,6-9克,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清上焦郁熱,用慢火炒黑;清三焦實(shí)火,生用;炒焦止血。梔子苦寒損胃,凡脾虛便溏,胃寒痛,以及吐血、衄血之不屬火氣上逆者,均不宜用。 【來源產(chǎn)地】 為茜草科常綠灌木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成熟果實(shí)。產(chǎn)我國長江以南各省,秋冬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其它資料】 《本經(jīng)》:“梔子,味苦寒。主五內(nèi)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炮,皶鼻,白賴,赤癩,創(chuàng)瘍。一名木丹。生川谷?!?/span> 《別錄》:“療心中煩悶?!?/span> 《藥性本草》:“解五種黃病?!?/span> 《本草衍義補(bǔ)遺》:“治上焦中焦連殼用;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治血病炒黑用?!?/span> 具有涼肺,涼大腸,涼脾,涼心,涼小腸,涼三焦,瀉心包,涼心包,涼胃功效。 梔子Zhizi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用于熱病心煩,濕熱黃疸,淋證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焦梔子: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注意事項(xiàng)】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備注】梔子入藥,除果實(shí)全體入藥外,還有果皮、種子分開用者。梔子皮(果皮)偏于達(dá)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于走里而清內(nèi)熱。生梔子走氣分而瀉火,焦梔子入血分而止血。 《梔子》唐·杜甫 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 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 紅取風(fēng)霜實(shí),青看雨露柯。 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 聰慧的園藝師們在很久以前就將山上的野梔子通過人工培育,衍生出了好多的重瓣品種供人觀賞。不過,待到秋霜凝重,依然能夠傲立枝頭與春爭紅的大概唯有野生梔子了。今天,藥師就向你介紹一下梔子的藥用功效。 梔子,本地人習(xí)稱黃梔子、山梔子,農(nóng)村有一個驗(yàn)方,每當(dāng)關(guān)節(jié)扭傷腫痛的時(shí)候,就會去弄一些黃梔子,將其搗碎后用黃酒調(diào)敷在受傷部位,不幾日,即可消腫痊愈。小時(shí)候,每年深秋季節(jié),大家都會到山上去采摘梔子,賣與藥材收購站,如今,隨著就業(yè)賺錢機(jī)會的增多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此情形了。 梔子,屬于茜草科的灌木植物,廣泛分布于黃河以南地域的丘陵、山坡的灌叢或林中,主產(chǎn)江西、浙江、河南、湖北、湖南,9-11月待果實(shí)成熟變紅黃色時(shí),即可采摘入藥。梔子是一味傳統(tǒng)中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即將梔子記載入藥。 梔子,其性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屬于清熱瀉火藥范疇,中醫(yī)理論中,其可清瀉上中下三焦實(shí)熱之火,還可清利下焦?jié)駸?,并可入血分涼血止血。與黃芩、黃連、黃柏(合稱“四黃”)配伍組成黃連解毒湯可治三焦火毒癥。其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生用走氣分清熱瀉火,炒炭后入血分涼血止血,外用消腫止痛。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熱病心煩、躁擾不寧;濕熱黃疸;淋癥澀痛;血熱吐血衄血(鼻子出血);目赤腫痛;熱毒瘡瘍;外用治療扭挫傷痛。正可謂一味神藥。由于其苦寒易傷胃,故脾虛便溏者慎用。 來源:安吉縣中醫(yī)院 清熱藥——清熱瀉火藥(淡竹葉、鴨跖草、梔子) 淡竹葉
鴨跖草
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