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射干 來(lái)源產(chǎn)地為鳶尾科植物野鳶尾的根莖或全草。 春季采收全草,秋季采收根莖,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于砂質(zhì)草地、山坡石隙等向陽(yáng)干燥處。 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白花射干,多年生草本。高25-75cm。根莖常呈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棕褐白或黑褐色。須根發(fā)達(dá),粗而長(zhǎng),黃白色。葉基生或在花莖基部互生;葉片劍形,長(zhǎng)20-30cm,寬1.5-3cm,灰綠色,先端尖,基部套褶狀。花葶高40-60cm,上部二歧分枝,每分枝處有披針形的莖生葉,下部有1-2枚抱莖的莖生葉,花序生于分枝頂端; 苞片4-5枚,膜質(zhì),綠色,邊緣白色,披針形,內(nèi)包3-5朵花;花藍(lán)紫色或淺藍(lán)色,有棕褐色斑點(diǎn),直徑4-4.5cm,外輪3枚花被裂片寬倒披針形,上部向外反折,內(nèi)輪3枚花被裂片倒披針形,先端微凹;子房下倍,花柱分枝扁平,花瓣?duì)睿榷肆哑M三角形。蒴果圓柱形,長(zhǎng)3.5-5.5cm,直徑1-1.2cm,種子暗褐色,橢圓形,有小翅?;ㄆ?-9月,果期8-9月。 性味功效《中藥大辭典》 苦,寒,有小毒。" 治咽喉腫痛,肝炎,胃痛,乳腺炎,牙齦腫痛。 《中華本草》 苦;辛;寒;有小毒 歸肺;胃;肝經(jīng)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止痛止咳。主咽喉、牙齦腫痛;痄腮;乳癰;胃痛;肝炎;肝脾腫大;肺熱咳喘;跌打損傷;水田性皮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入丸、散或絞汁。外用:適量,鮮根莖切片貼或搗敷;或煎湯洗。 【注意】脾虛便溏者禁服。 |
|
來(lái)自: 太極本草888 > 《待分類(l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