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療咽中異物感(梅核氣)的專方,有理氣除脹、化痰利咽的 功效,適用于以咽喉異物感乃至軀體感覺異常、腹脹、惡心為特征的疾病。出自《金匱要略》 【使用標準】胸脘滿悶,兩脅攻撐,或痰涎壅盛, 上氣喘急或痰飲中阻,惡心嘔吐。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腹診心下痞硬,或有振水音,華蓋穴多有壓痛。苔白膩,脈弦滑。 【方劑組成】姜半夏,茯苓,川樸、蘇梗 ,生姜 【煎服法】以水1300ml,煮沸后調(diào)文火再煎煮30?40分 鐘,取湯液450ml,分3-4次溫服。 【經(jīng)典方證】婦人咽中如有炙臠(炙臠是干肉的意思,而實際是痰濕阻滯) 【體質(zhì)要求】營養(yǎng)狀況較好,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膚色滋潤或油膩,或黃暗,或有浮腫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澤。 脈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數(shù)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膩,或滑苔黏膩,或舌邊有兩條由細小唾液泡沫堆積而成的白線,或有齒痕舌。 【加減法】痰多嘔甚或驚恐、焦慮、失眠嚴重者,重用半夏、生姜;眩悸、小便不利或水腫,或胃內(nèi)振水音者, 重用茯苓;胸悶、腹脹、舌苔厚膩者,重用厚樸;胸悶、腹 脹、四肢冷、便秘者,合四逆散;失眠、眩悸者,合溫膽湯;虛煩不得眠者,合酸棗仁湯;腹痛腹瀉者,合黃苓湯; 焦慮失眠、腹脹滿者,合梔子厚樸湯。 【藥理研究】鎮(zhèn)靜,抑制喉反射,抑制運動。 【注意事項】適用本方者的體質(zhì)多屬于敏感型,癥狀易反復(fù),情緒易波動,故治療時須配合適當(dāng)?shù)男睦硎鑼?dǎ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