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侯景是誰,可能很多人壓根沒聽說過他的名字,再問一些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們,可能會知道“侯景之亂”這一事件,由此可以判斷侯景是某一個時期的反臣,起兵作亂了。 但是其實侯景也是堂堂正正的一個皇帝,建立了漢朝,當然,這和漢朝和當年的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可不是一個,只不過是重名了而已。后來侯景被稱為南梁漢帝,這就說明了他所處的時代,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梁時期。 有人把侯景比作早年西漢和東漢這兩漢之間的王莽,王莽應該比侯景知名度更高一點,建立了新朝,當了短暫的一段時間的皇帝,當然,結局也不是很美好。 據(jù)記載,王莽年輕的時候堪稱國民男神,出身世家,溫文爾雅,聰明又知禮,孝順懂事,愛護百姓,經(jīng)常到市井之間與百姓交流,長得好性格好,又有才華能力,后來成為了一代權臣,慢慢的被利欲熏心,取代西漢末代皇帝,自己稱帝,建立了一個新朝。 后世對王莽的評價褒貶不一,毀譽參半 有人說他野心勃勃,篡奪漢室,說他不知足,貪慕權勢;也有人說他有雄圖大略,在位時間雖然短,但是頒布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如果能在位久一點,會是一個好皇帝。 最最重要的是,王莽當初的一些政治觀點和做法和近現(xiàn)代的一些思想觀念有所重合,在當時的社會不太被人接受,但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他的思想十分超前,甚至被人開玩笑說,認為王莽是“穿越”過去的。 以侯景和王莽相比,單看王莽的后世評價,不算十分奸惡之人,那么侯景呢?大概他們二人的類似之處就在于是夾在兩個朝代之間,自己建立了一個曇花一現(xiàn)的短暫朝代,在位時間極短,都是由臣子上位的吧。至于功績,侯景與王莽還是無法相比。 先說一下侯景的結局。 真不是一個“慘烈”能形容的。侯景原本在南朝梁做臣子,后來舉兵叛亂,圍困京城,苛待皇帝,把梁武帝蕭衍生生給餓死了,扶持太子蕭綱登基之后,沒多久又把人殺了,棺材也不給一個。 好歹死的時候是皇帝的身份,但是蕭綱的棺材就是臨時在他死去的屋子里拆下來的門窗木板拼起來的。后來侯景又扶持了蕭綱之前先太子的孫子蕭棟登基,沒幾天又把人家兄弟三個關進了密室。 后來梁元帝蕭繹派手下的兩大得力戰(zhàn)將——陳霸先、王僧辯去征討侯景,侯景剛當了沒多久的皇帝,打不過人家,只好逃跑。但是沒有跑成功,逃跑的途中被自己的手下給殺了。 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侯景早前幾次背叛國主,坑殺蕭梁皇帝,最終落敗被殺,也不稀奇。但是侯景之死十分之慘烈。以前的人們都講究一個死時要保留全尸,要入土為安,只有犯了大罪的人會被懲罰“砍頭”“五馬分尸”“火刑”等,不給人留下完整尸首。 而侯景這樣的當世之人眼里的亂臣賊子,落難被殺自然不會有什么好的下場,至于全尸就更是不要想了。王僧辯追上他之后,將他的尸體砍下雙手交給了北齊皇帝高洋,把他的頭顱送去了江陵給主子蕭繹,剩下的尸首留在健康城的街頭,直接扔在了大街上。 尸首留在健康的原因是此前蕭梁皇室定都健康,侯景作亂時也是居于健康,后來侯景稱帝,自然還在健康,而梁元帝蕭繹是在江陵稱帝,不曾到健康來,王僧辯殺了侯景之后,送了人頭回江陵,就是向蕭繹復命了,尸體自然就留在了健康,難不成王僧辯還替他收尸好好安葬不成? 腦袋被砍下,雙手被砍下,尸體分成了好幾部分,這根本不算“慘”。當時鬧饑荒,因為此前在侯景鉗制之下的兩個傀儡皇帝根本沒有辦法管理國家,自顧不暇更顧不上百姓,侯景也沒顧得上。 饑荒已經(jīng)嚴重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據(jù)記載當時被吃掉的人十有四五,包括一向是一個國家最繁華的地區(qū)的京城也不例外,連周邊小國的使者過來時,看到滿城荒草尸首,都嚇哭了。 所以,被拋在街上的侯景的尸體,很快就被百姓分吃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吃掉侯景尸體的人里,還有他的妻子溧陽公主。吃完了之后,骨頭總沒人吃,侯景的尸骨被燒成了灰,還有人把他的骨灰摻到酒里,混著喝了。 傳說中的挫骨揚灰好歹也是把骨灰揚了,這倒好,直接給喝了。不過說到這里,還有一件事可以提一下,前面說到的梁元帝蕭繹手下的兩大戰(zhàn)將,陳霸先和王僧辯,這二人曾經(jīng)都在蕭繹手下時,也算是英雄相惜,配合默契,有并肩作戰(zhàn)的情誼。 但是后來二人政見不合,陳霸先還跟隨蕭繹,王僧辯卻轉而去擁立另一個人當皇帝了,這二人戰(zhàn)場相見,自然不能再提過往情義,陳霸先斬殺王僧辯。后來陳霸先死后,王僧辯的兒子帶著其父親的舊部,挖了陳霸先的墳墓。 挖出來尸骨之后,王僧辯的兒子把他的尸體焚燒了,骨灰灑進了一片湖里,喊了一千多個人來把湖水喝了,這件事情似乎和當下的侯景的尸體的事情有一點相似之處,不知道王僧辯的兒子是不是從這里受到的啟發(fā)。 言歸正傳,說侯景死后,頭顱被送到了江陵蕭繹的手里,蕭繹稱帝,對于之前作亂的侯景自然不客氣,讓人把他的頭顱掛在了鬧市,示眾給百姓看,以此警醒其他心懷不軌的人。 之后把侯景的頭顱摘了回去,為了讓這一份警示長存,也為了讓自己和自己的后人吸取教訓,蕭繹決定把侯景的頭顱保存下來,于是讓人把這顆腦袋給煮了,然后涂上一層漆,保存到了國庫里。就是這個頭顱被保存下來的事情和王莽的相似度最高。 再說侯景的兒子們。 侯景的死,不用說,算是下場凄慘,他失勢了,他的兒子們自然也好不了。侯景有五個兒子,留在北方,沒有跟著他到健康。但是侯景死后,他的五個兒子被東魏的權臣高澄抓住,一個個處死了。 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侯景的長子被高澄命人剝下整個人皮,然后扔進鍋里,沸水煮死了。剩下四個兒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覺得一個個的剝皮太麻煩了,就把四個人閹割了,然后也扔進鍋里煮,活生生的煮死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侯景還有一個兒子,好像是第二子,是在梁朝的時候生下的,但是在公元552年的時候侯景逃亡,二兒子跟在他的身邊,他顧不上兒子了,覺得他拖累自己,礙事,于是侯景把老二兒子親手推進了水里,淹死了。 但是這個說法里對于侯景死在高澄手中的兒子的數(shù)量說的還是五個,一個長子,和其他四個人。所以這個二兒子究竟存不存在也不好說。不過,不管這個二兒子到底是不是確有其人,就說其他那五個兒子的結局,也真稱得上一個慘烈。 侯景就真的壞到了這種人神共憤的地步了嗎?要人們吃他的肉,喝他的骨灰摻酒,把他的兒子們折磨煮熟殺死?還要看看侯景早些年的經(jīng)歷。 侯景雖然作亂的是南朝梁朝,但他本身不是梁朝的人,而是北朝東魏的人。少年時期的侯景生活在邊鎮(zhèn),那時戰(zhàn)爭多,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地點自然絕大多數(shù)是邊境地區(qū),是以邊境整體風氣好武。 侯景出生在這樣的地方,自然受到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從小好武,驍勇善戰(zhàn),精于騎射,性格爽朗,不拘小節(jié)。北魏末期的時候北方亂象大起,侯景那時已經(jīng)有了兵馬,就帶著自己的人投奔爾朱榮。 但是后來東魏權臣高歡滅了爾朱榮的家族,侯景不能再與高歡有所牽扯,只好帶人向高歡投降,高歡也很重用侯景,多次提拔他。但是侯景本身武藝不算高強,只是謀略格外出眾,對待部下士兵極其嚴苛,以此立下很多戰(zhàn)功。 高歡知道當時皇帝正是用人之際,知道侯景不能重用太久,卻也沒有太限制他,只是臨終之時交代自己的兒子高澄要提防著侯景。他沒想到侯景從來就看不上高澄,高歡一死,高澄接替高歡,侯景不想在高澄手下做事,直接就叛變了。 本來侯景想直接到宇文泰的手下做事,但是因為高歡的原因,宇文泰對侯景也保持著懷疑和警戒,侯景不得用,于是投奔了南梁。南梁蕭衍接納了侯景之后,高澄還曾派人攻打侯景,蕭衍派蕭淵明去營救侯景,結果連蕭淵明都被俘虜了。 此時高澄所代表的東魏向梁武帝蕭衍提出了和解,蕭衍和高澄進行談判。原本高澄就是為了侯景而來,此時和談,侯景就覺得危機要到來了,而蕭衍卻沒有意識到侯景的不安。 侯景以高澄的名義給蕭衍送了信,要求梁朝將侯景交出來,交換蕭淵明,蕭衍回信說同意,侯景看到回信大怒,直接反叛了梁朝,帶兵圍困了都城健康。梁武帝蕭衍恐怕也不知道,當初收留了一個侯景,導致了他的國破家亡。 侯景攻進健康之后,立了太子蕭綱為皇帝,又看上了溧陽公主的美貌,逼迫公主嫁給他為妻,之后還逼迫皇帝封他為“宇宙大將軍”,也難為他能想出這樣的名號。 之后,侯景利用權力,在各地燒殺搶掠,隨意廢立,后來廢了蕭綱,立了蕭棟,又逼迫蕭棟禪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就是開頭時說到的“漢朝”?,F(xiàn)在回頭再說前文提到的他的妻子溧陽公主和百姓一起吃侯景的尸骨這件事。 雖然百姓生活艱難,但是溧陽公主身為公主,未必就餓到了那樣的地步,無非還是因為對侯景的恨,恨他滅了梁朝,屠殺她的親人,恨他強迫她嫁給他,他生前她不能反抗,只能在他死后這樣泄憤。 像侯景這樣,幾次三番叛變,殺人越貨,坑害百姓,視人命如草芥,強迫女子,最后的結局也算是一個死得其所。 |
|
來自: 歷來現(xiàn)實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