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熟吃,在人類發(fā)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其重要程度不亞于直立行走。 關于人類發(fā)現(xiàn)食物煮熟后好吃,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很久以前,在人類生活的區(qū)域,忽然有一天爆發(fā)了火山,火山過后,人們發(fā)現(xiàn)有很多動物被燒死,面對這樣不勞而獲,而且可以大餐一頓,人類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勞而獲,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食物經(jīng)過火山的洗禮后,更加美味,于是人類開始嘗試保留火種。 從此,會使用火,成為人類與動物最重要的區(qū)別。 這時候,又有人開始提問了:我們現(xiàn)在生活中常見的食物,為什么都要在100℃才能煮熟?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下100℃是怎么來的? 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想要通過某種方式來表達物體的冷熱程度,但是,那時候還沒有度量手段,于是他自己定義了溫度,其計量單位用了自己的名字攝氏。 從此,溫度也就有了度量方法:一標準大氣壓下,純凈的冰水混合物溫度為0攝氏度,水的沸點溫度為100攝氏度。 大多數(shù)的人類居住地,距離海平面不太高,大氣壓接近于標準大氣壓,所以,水沸騰溫度在100℃附近。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人類把水煮沸騰,溫度就是100℃。 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發(fā)現(xiàn),雖然火的溫度更高,但是100℃足夠把食物煮熟,無形中也就給人主觀上的感覺,食物要在100℃條件下,才能夠煮熟。 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qū),“熟”不是因為溫度升高才變熟。 肉的變熟,是由于肉里蛋白質(zhì)分子結構發(fā)生了變化,使蛋白質(zhì)失去了活性,而高溫恰好能夠做到。 那么溫度究竟需要多高呢,是不是就是我們所說的100℃呢? 其實,不需要100℃,溫度在50-70℃下,肉也可以變熟,只不過需要更長時間。 那對于蔬菜而言,就更是如此了,蔬菜的“變熟”真的不是溫度的問題了,我們說的蔬菜“熟”,是因為高溫把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細胞膜和液泡破壞掉了,水分流出,蔬菜變軟了,口感也就更好了。 對于植物來說,冷凍膨脹也可以達到“熟”的效果,只不過成本更高。 從食物煮熟的角度來看,真的不需要100℃,我們生活中常常把食物煮沸(100℃)才吃,主要因為生活節(jié)奏太快了,溫度高點,食物熟的速度更快。 而且,只要不斷的給火,食物輕松就可以達到100℃,并保持這個溫度,食物就能很快熟透,非常省心。 其實,從中國人角度還有一個非常很重要的原因——味道。 中國食物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香味是怎么來的? 很多人甚至以香味來判斷,食物是否熟了,這一判斷的出發(fā)點是:因為肉里含有脂肪,當脂肪遇到高溫后,肉里的芳香烴就會大量揮發(fā)出來,這也是食物聞起來很香的重要原因。 如果溫度沒有那么高的話,就不會有芳香物質(zhì)釋放,食物也就缺少了點味道。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飯店的飯菜味道會要好一些,排除各種調(diào)味料的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飯店炒菜的都是大火,這也是有人經(jīng)常說的,大火炒菜,味道更好。 也許,會有人出來反駁,他們認為把食物煮沸主要是讓濃稠的湯汁溢出來。 事實上,燉湯出來的濃稠湯汁,真的跟沸騰沒有關系。沸騰的作用相當于攪拌,通過不斷的沸騰(攪拌)把脂肪乳化到水中,這一過程攪拌破碎才是最關鍵的。 人類自從吃了熟食后,壽命大幅度提高,是因為生肉中含有大量細菌,一旦吃到生肉中含有細菌,人的抵抗力下降,影響壽命。 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愛吃熟食,只有一個例外:愛斯基摩人,顯然,它們屬于格格不入的種群,他們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極寒北極,由于沒有其他食物可吃,整個海洋就是他們的,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他們的飲食,毫不夸張的說,幾乎是整個海洋館隨便吃。 他們不光菜單食物豐富,而且吃的方式更是狂野不羈,直接吃生肉。 愛斯基摩人的平均壽命僅有43.5歲,很多科學家認為,吃生肉是愛斯基摩人的壽命比較低的原因之一。 當然,我們使用的沸水溫度,也不是一個殺死病毒和細菌的最佳溫度。 如果從消毒角度來看,70℃就已經(jīng)能夠殺死大多數(shù)細菌和病毒,但是遇到頑固的病毒,這個溫度顯然不夠保險,像乙肝病毒在100℃沸水中,依然可以保持活性。 寫在最后 將食物煮熟并不一定需要將水煮沸,其實,這并不是大家最關心的,最關心的還是如何健康飲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