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修身處世,無外乎“靜”與“敬”兩字。 心靜才能氣定神閑,使心不隨外物所動,在避開喧鬧時,也能使本心有個主宰。 而身敬者對天地之道有敬畏之心,才能感知到人生底線的存在,從而不逾越規(guī)則,讓自己不至于因錯誤的念頭驅(qū)使,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所以能以“靜”與“敬”字修身處事者,自然能有一個合乎適度的人生。 《圍爐夜話》中有一句話,叫: 程子教人以靜,朱子教人以敬,靜者心不妄動之謂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謂也。又況靜能延壽,靜則曰強(qiáng),為學(xué)之功在是,養(yǎng)生之道亦在是,靜敬之益人大矣哉,學(xué)者可不務(wù)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程子教人要沉靜,朱子教人要持敬。沉靜就是心不能起妄念,持敬是心中常保持清醒謙恭。更何況心不起妄念便可延年益壽,持敬便可讓人日有精進(jìn)。 求取學(xué)問的關(guān)鍵功夫就在這里,養(yǎng)生的方法也在這里。沉靜與持敬對人的好處如此之大,求學(xué)的人又怎能不重視呢? 在這句話中所提到的“程子”就是宋朝的程明道,也叫做程顥,人稱明道先生,十歲能詩,十二歲便如老成人,見者無不喜愛。 程明道先生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明道先生口中所謂的“靜”,就是指心不隨物轉(zhuǎn)的淡然境界。 正所謂說:喧鬧任其喧鬧,我自與世無爭,“靜”是一種功夫,能靜者心不亂,不管這世間風(fēng)云如何變幻,我自然只有清新潔白之心貌。 在這紅塵風(fēng)云變幻之中,心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一個主宰,這是一種功夫,更是一種智慧。 如果說程明道先生的“靜”是內(nèi)在修心的法門,那么朱熹外在的“敬”則是對于自身處事的最佳指導(dǎo)。
這個“敬”字,是一種外在處事的修養(yǎng)功夫。 二、能敬天地之道者,自然不逾越規(guī)則,人能合乎天地而生存,才有不昧因果之相,這是對因果的敬畏。 而這個道理應(yīng)用于人生處事之時,同樣也能印證其中的道理。 在人與人相處之中,能從內(nèi)心去尊敬他人者,才能真正得到別人的尊敬,正所謂說“敬人者,人恒敬之”。 很多人在處事之時,常犯的毛病就是心生傲慢,而傲慢也是使他走向禍患覆滅的根源。 如道家思想中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矣。 太過于強(qiáng)壯高傲的姿態(tài),必然會導(dǎo)致自己走向物極必反的那一面,而物極必反之時,就是禍患生出之時,而心生傲慢,就是將自己推向事物極端的罪魁禍?zhǔn)住?/p> 《素書》之中有句話叫:“輕上生罪,侮下無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對上司輕視怠慢,必定會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一定會失去親附。 作為下屬,對上司居功傲慢,不講禮數(shù),而作為以權(quán)力為主宰的上司,即便再軟弱也會忍無可忍,最后也會找機(jī)會給自己使絆子。而對于下屬仗勢欺凌者,那么下屬自然不會親近,最后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可能會造成政令無法具體實(shí)施的結(jié)果。 這一切都是因?yàn)樾纳谅?,不懂近人而帶來的問題。 所以在待人處事之時,能夠保持謙卑敬畏之心,才能廣結(jié)善緣,更能由此結(jié)出人生善果。 就像張良當(dāng)初刺殺秦始皇失敗,隱居到下邳的時候,在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百般刁難,還讓張良親自給他穿鞋,并且約好五日之后的凌晨到這橋上來。 后來又因?yàn)閺埩紟状芜t到,而被老人無端責(zé)備,最后在老人的重重考驗(yàn)之下,張良才得到老人的賞識,并且獲贈一本兵書。 后來張良才知道,這個老人就是秦朝的隱世高人黃石公,最后他能夠成為劉邦的智囊,正是得益于這本兵書。 對于張良來說,正是在與人處事之時,有一份敬畏之心,才有了獲得增長自己見識智慧的機(jī)緣。 “靜”是一種任世界之喧鬧,本心不隨之流轉(zhuǎn)的境界;而“敬”是一種守道的功夫,待人處世時心存敬畏,才能在得到他人尊重的時候,讓行為保持適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