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遂,字少卿,山陽人,以通經為官,曾侍奉昌邑王劉賀,為郎中令。為人忠厚,性剛毅,能識大體,非常崇尚儒家的治國之道。昭帝末年,因劉賀之事,遭受冤屈,被處以髡刑,罰為城旦(白天筑城、晚上守城的一種苦役)。宣帝即位不久,渤海一帶的郡縣鬧饑荒,盜賊蜂起,朝中官員不能制止。承相、御史向宣帝極力推薦龔遂。宣帝當即召見龔遂。當時,龔遂已屆七十,體態(tài)龍鐘,身材短小,宣帝一見,感到十分失望,但已經召至,不得已開口問道:“渤?;膩y,朕甚憂慮,君將如何平息渤海盜賊?”龔遂道:“渤海僻遠,未服圣化,百姓為饑寒所迫,又無良吏撫慰,不得已流為盜賊。今陛下俯問臣下,是想讓臣前往圍剿呢?還是前往安撫?”宣帝道:“朕今選用賢良,欲使往撫百姓。”龔遂聽后,說:“臣聞治亂民如治亂繩,不應過急,須慢慢地理,方可理平。陛下既有意使臣往撫百姓,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限制臣下,使臣作主,事方有成?!?/p> 宣帝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并賜龔遂黃金百斤,拜其為渤海太守,令往安民。龔遂拜謝出宮,立即收拾行裝,擇日起程。一入渤海地界,龔遂就立即傳檄所屬縣,解散以往過多的捕吏,所有持農具、田器的人,都是良民,不要過問;凡是手持兵械者,方是盜賊,立拿問罪。檄文一下,全郡皆知。盜賊聽說了這個消息,紛紛解散,很多人都去從事生產了。 龔遂的單車到各縣府,就馬上下令開倉賑民,并將舊有官吏,去暴存良,派他們前往郡屬各縣,安撫百姓。龔遂的治理措施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極大擁護,他們皆望安土樂業(yè),不愿以身試法。郡中盜賊漸趨平息。 渤海之地的風俗,歷來崇尚奢侈,專好商貿,不務田作。龔遂以身作則,厲行節(jié)儉,促使世風改變,努力勸民務農植桑,令每人種一棵樹、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每家養(yǎng)兩頭母豬、五只雞。渤海的風俗,常有百姓身佩刀劍,龔遂便勸其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還安撫道:“你等都是好民,為何帶牛佩犢呢?”在龔遂的勸導下,百姓都安心農桑,不過三四年,獄訟止息,郡內平靜,渤海地區(qū)得到了徹底的治理。 宣帝十分贊賞龔遂的政績,就遣使將他召回,另委重任。 龔遂沒有動用刀槍和高壓政策,卻是用政策和智謀勸民為本,治好了一個老大難地區(qū)。他的政績被史家們載入了史冊。 ——見《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