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上海的女子中學 能想到的就是滿嘴跑英文的老上海名嬡們 宋氏三姐妹、唐瑛、張愛玲…… 報得上名來的幾乎都貼著女子中學的標簽 舊時上海女中最多的時候有18所 現在講起女中只能想到市三女中 為什么是市三呢? 有沒有第一女中和第二女中呢? 上海有第一中學和第二中學 它們的前身也是女校 本期的變遷 沃畫報就深度地來盤一盤上海的女中
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土裨治文 與夫人格蘭德女士創(chuàng)辦 裨文是上海出現的第一所女校 全國出現的第二所女校 最初叫做“裨文女塾”,也稱裨文女書院 1881年裨文女書院部分學生合并去圣瑪利亞女校 1931年原校重新注冊改名裨文女子中學 上海裨文女中運動會跳紗巾舞 1951年改名滬南女子中學 1953年接管轉公立稱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學 1969年起兼收男女生改叫上海市第九中學 后與滬南體育中心、浦西中學、蓬萊中學合并 重組而成的為九年一貫制學校上海市黃浦學校 原校址設在上海南市方斜路上 今方斜路西林后路102號 因鄰近老西門所以也被大家叫作西門裨文女學 舊址于2016年1月被徹底拆除 攝影:席子 裨文起步時根本不是貴族女子學校 因為國人對于女子需要受教育根本不認可 剛開始只能招收孤兒或窮人家的孩子 簡直是慈善學校 后來學生們學業(yè)有成還能找到體面的工作 少數有識見的知識分子家庭也開始把女孩送到學校來讀書 緊隨著有錢人家紛紛把女兒送到學校里來 裨文最著名的畢業(yè)生 大概就要屬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了
文紀女塾1851在上海虹口設立 由美國圣公會教士瓊司女士(Emma Jones)創(chuàng)辦 校址在虹口禮拜堂后 校址在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 學校不僅免費還給以衣食 教會女校最初都只有這樣做才保證生源 為防止學生流失 瓊司女士規(guī)定學生必須年滿十八歲才能畢業(yè) 文紀女塾除學習淺易《圣經》、《四書》 主要教學生紡織、縫紉、園藝、烹調等技能 只有優(yōu)秀學員才能學習英文 后來學校經營情況不理想幾度停辦 1881并入圣瑪利亞女校 才真正走上了高大上的辦學之路 原校名和原校址都漸漸淡出大家的視線
1881年美國圣公會施主教將裨文女塾與文紀女塾合并 成立圣瑪利亞女中 校址在萬航渡路圣約翰大學校園內 1920年購買中山公園南側白利南路70畝地建造新校舍 即今天的長寧路1187號 盡管兩所教會女子學校都是以慈善學校起家 到此時華麗轉型成為貴族女子學校 每學期大洋84元 專學西文的一年學費是168元 右8灰色旗袍是張愛玲 舊上海灘的很多名媛淑女 包括紅極一時的影星都出自這所學校 知名校友包括著名女作家張愛玲 “民眾教育的保姆”俞慶棠 舊上海市長吳國楨的表妹俞秀蓮 杜月笙的兒媳等 每逢學生一月一次的回家日 校門口便排起汽車長隊 圣瑪利亞女中秉承嚴格的教會學校的制度 學生必須早晚行祈禱禮 早期甚至規(guī)定學生只能嫁給基督徒 學校內有建有小教堂 供學生們禮拜禱告和開會使用 學生的畢業(yè)照也在教堂前拍攝 整個學校有7幢建筑 樓與樓之間有長廊相連 晴天不擔心曬、雨天也不用打傘 1952年7月 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圣瑪利亞女中 兩校合并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市三女中使用的是原中西女中的校舍 原圣瑪利亞女中的校舍被上海紡織高等??茖W校使用 后來這里成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qū) 現在這里被凱德集團拿下建成了長寧來福士廣場 修復了歷史保護建筑鐘樓和四幢歷史保留建筑 入夜之后鐘樓被打上投影 字字句句都出自張愛玲對圣瑪利亞女中的描述
美國基督教衛(wèi)理公會創(chuàng)建了中西女塾 1892年建于今西藏中路沐恩堂東側 只接收教徒家的女兒 1916年教會將校舍出售給揚子公司建造揚子飯店 得款后在滬西憶定盤路購地另造分校 即今天的江蘇路155號 1930年改為中西女中 另設附屬小學 中西女塾五年級學生合影 中西女中當年有多出名看看這校友名單就知道了 宋氏三姐妹都是從這里畢業(yè)的 永安公司創(chuàng)始人郭標的女兒們也都在這里讀過書 音樂學家顧圣嬰 周信芳的孫女周采芹 榮宗敬之女榮卓藹 舊時上海頭號交際花唐瑛 上海大亨張嘯林之女 “上海灘最后的大小姐”嚴幼韻是中西校友 只是讀的是天津的中西女校 畢業(yè)于裨文女中的倪桂珍 為什么不把女兒們送去圣瑪利亞女中呢? 第一原因可能是中西女中更高級 另一種可能是因為信仰 雖然同為基督教的教會女中 但是圣瑪利亞與中西的所屬不同宗派的教會 還是有些差異的 中西女中的學生宿舍
1952年改為上海女子中學 就是今天市三女中 在市三女中的校史室里 把裨文、文紀、圣瑪利亞和中西四個學校 歷史展示在了一起 都屬于市三女中的歷史 所以倪桂珍、宋慶齡、張愛玲 就成了跨越時空的校友 作為上海唯一的女子中學 (好象也收男生了) 為什么是市三女中呢? 為什么沒有市一女中、市二女中? 其實上海在接管了這些舊上海的學校以后 給它們編了號 從第一到第六十七 市一中學和市二中學的前身 也是女子中學
市二中學的前身是務本女塾 最初建在小南門內 1902年10月24日吳馨將西倉橋原家塾遷至花園弄 定名為'務本女塾'公開招生 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人開辦的女校 抗戰(zhàn)中校舍被炸后分南北校舍上課 南校在畢勛路(今汾陽路)77號 北校在威海衛(wèi)路 后遷到孟蘭路(江陰路)九福里 1947年1月9日 舉校遷至永康路200號(即現址) 原法國雷米小學校址 1952年7月12日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學 1967年11月 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第二中學 開始男女生兼收
1931年在公共租界工部局 華人教育處處長陳鶴琴先生力主之下創(chuàng)立了 上海市工部局女中 抗戰(zhàn)勝利后改稱上海特別市第一女中 解放后改為上海第一中學 現在學校位于上海市靜安區(qū)常德路964號 雖然男女同校是不是比分校更合理、更科學、更先進 但是不得不承認 上海的女校為中國奉獻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女性 好了!盤點到此為止 沃畫報可以去后臺等各路校友的留言了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