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初到京城的齊白石無法融入當時的書畫圈子,為了生活時常寄宿在寺廟,而今天要說的這幅畫就是誕生于他當年所借住的宣武門外的法源寺。這幅畫叫《磚紋若鳥稿》,通過提字可得知:己未的六月十八日,齊白石和徒弟張伯任相約法源寺,二人在寺中羯磨寮間說話時,齊白石忽然看到地磚上有一個石漿印子很像一只鳥兒,覺得特別有趣兒,就隨手找了一張紙,蹲在地上,照著樣子描了下來,并在小鳥的翅膀上寫下了“真有天然之趣”幾個字。29cmx21cm 托片 北京畫院藏 釋文:己未六月十八日與門人張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間話,忽見地上磚紋有磨石印之,石漿其色白正似此鳥,余以此紙就地上畫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這幅畫中的怪鳥,有著圓圓的眼睛和呆萌的眼神,除此之外就只有一個簡單的輪廓。但是就這么一張小稿,齊白石卻將它帶在身邊近四十年。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去世后,家屬將其作品捐贈給國家,這幅不起眼的小稿和許多齊白石的重要作品一起留在了北京畫院。 在《北京畫院秘藏齊白石精品集》第二卷第18頁可以找到這幅小鳥圖稿1998年,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編輯陳履生主編《北京畫院秘藏齊白石精品集》時,從北京畫院所藏的一千多幅齊白石的作品中挑選了這幅小稿入集,這只小鳥終于從齊白石個人的世界飛入到美術(shù)史學(xué)者、畫家和大眾的視野中。2005年,為紀念北京畫院美術(shù)館開館,館方特意設(shè)計了一款筆記本,而這款小本的名字“真有天然之趣”就從此稿而來。 2010年“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展覽現(xiàn)場此外,在2010年舉辦的“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中,小鳥首次在展覽中和觀眾見面,它被隆重地安排在主展墻的后面,觀眾進入展館后第一眼就能看到這張小稿。2018年,北京畫院開始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從收藏的兩千多件齊白石作品和遺物中選取最具有代表性,且能和大眾產(chǎn)生聯(lián)接的作品,經(jīng)過幾輪的論證,小鳥以它天然之趣的表情和它所代表的藝術(shù)理念再次脫穎而出,并有了一個名字“趣兒”。
“趣兒”的整體形象設(shè)計稿

“趣兒”的整體形象設(shè)計選定稿 作為擁有眾多精品畫作的大家,“代表作”怎么會是這么一只小鳥呢?其實,不能單憑技巧去評判這幅畫的價值所在,它更大的價值在于本身的內(nèi)涵。
齊白石曾說過他畫小昆蟲、小動物是“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究其根本,齊白石的畫作就是要體現(xiàn)大自然原本的美,留住世界的天然之趣。而這個“趣”字,就是齊白石一生的藝術(shù)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作品的成畫時間是在1919年,那是一個風(fēng)云突變的年代。就在那一年,齊白石開始了他的“衰年變法”。 石濤說過:“不師古法不成我法,不變古法終非家法?!币粋€畫家要自創(chuàng)風(fēng)格談何容易,取舍之間需要很大的勇氣,也需要找到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夠感動自己的東西,一個石漿印,于我們而言只是平常事物,但齊白石卻從中找到了素材和靈感?;蛟S,這就是他尋找的新的有趣的東西,因此,他在鳥兒翅膀上寫下了“真有天然之趣”。齊白石的“趣”源于生活,他曾說:“我決不畫我沒有見過的東西?!币虼?,他筆下一個個鮮活有趣的形象并非憑空捏造,而是從生活中來。同時,豐富的藝術(shù)生涯也給他創(chuàng)造了“趣”的多種可能性。他覺得“不似之似,天趣自然”,方為神品。這幅小鳥無疑是白石老人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奠定了白石老人的作品基調(diào),沒有其他文人那般清冷孤逸,卻有滿要溢出來的鮮活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生活的情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這幅《磚紋若鳥圖》,或許就不會有齊白石先生后來的藝術(shù)突破和成就!這幅看似不起眼的涂鴉畫作,其實是白石老人藝術(shù)生涯的核心靈魂。如果要做一個估價,恐怕已經(jīng)超越了金錢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