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根據有無繼發(fā)因素將其分為先天遺傳性和后天獲得性兩大類。 1.先天性的病因 ①植物神經系統功能障礙,②心臟內神經變性。③先天性心肌缺乏某種酶而引起代謝異常。電生理研究發(fā)現室性心律失常的機制可能為折返、觸發(fā)活性,與之相關的因素為腎上腺素能興奮;動作電位時間變化;早期或延遲除極;折返環(huán)路。 2.獲得性LQTS的常見原因 (1)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普魯卡因胺、丙吡胺、美西律、英卡尼、胺碘酮、比索洛爾、依布利特。 (2)非抗心律失常藥物:精神心理作用藥物,如丙丁醇、吩噻嗪和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物;抗組胺藥物,如阿司咪唑;抗微生物類及寄生蟲藥物,如金剛烷胺、伊曲康唑、紅霉素;血管擴張藥物,如心可定,利多氟嗪;其他:罌粟堿、免疫抑制劑、有機磷化合物、鉀等。 (3)電解質紊亂:如低鉀、低鎂、低鈣等。 (4)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動過緩、病竇綜合征、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5)代謝低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低體溫等。 (6)心臟疾?。喝缧募⊙住⑿募∪毖?、心肌梗死。 (7)中樞神經系統疾?。喝缒X卒中、顱腦損傷。 以上病因可通過心肌的直接電生理作用或引起自主神經紊亂而導致LQTS。 臨床表現 長QT綜合征最常見的癥狀是暈厥和猝死,其伴有耳聾者稱賈蘭綜合征;不伴耳聾者又稱瓦-羅(Ward-Romano)綜合征。常在用力、驚恐、疼痛、激動等交感神經張力增高的情況下發(fā)病,也可發(fā)生于睡眠和從睡眠中喚醒時。癥狀多由都由心律失常造成。多首發(fā)于青年,平均年齡為8歲,也可早至剛出生的嬰兒,晚至中年人才發(fā)病,男性發(fā)病年齡較女性早,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大約有1/3的患者可完全無癥狀;有些患者在兒童時期出現一兩次暈厥,此后再未出現;有些患者1年之內出現多次暈厥;無暈厥和猝死的家族史并不意味著不發(fā)病。 檢查 Q-T間期延長綜合征的心電圖特征:Q-T間期延長、T波寬大,可有切跡、雙相或倒置。同一患者在不同時間Q-T間期和T波形態(tài)可有變化。u波常較大。Q-T間期有隨年齡增長而短縮的趨向,暈厥發(fā)作時心電圖呈室性心動過速,多數為尖端扭轉型,也可有心室顫動或心室停搏。發(fā)作前后可有T波電壓交替,頻發(fā)室性早搏。但也有在發(fā)作時僅有胸痛及ST-T變化而無暈厥及室性心律失常者。 QT間期延長是指:QTc間期超過百分位點為延長,女性QTc>480ms;男性QTc>470ms;無論性別,QTc>500ms為高度異常(根據2010年院內獲得性TdP防治專家共識) 治療 治療目的防治心律失常性暈厥,防治心臟性猝死。 1.藥物治療 (1)先天性:β阻滯劑+補鉀、補鎂,積極預防治療誘發(fā)因素。 (2)獲得性:硫酸鎂、異丙腎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 2.非藥物治療 歐洲心臟病協會推薦的LQT綜合征的心臟性猝死的預防治療指南是植入心律轉復除顫器。永久性雙腔起搏器和左側頸胸交感神經切斷術為二類適應證。 禁用延長心室復極有關的抗心律失常藥。 預后 有癥狀而未治療的患者平均5年的隨訪發(fā)現,病死率約為5%;有癥狀而未治療的患者首次暈厥發(fā)作一年內的病死率甚至超過20%;有癥狀而積極治療者,病死率每年1.3%。 預防 凡是青少年突發(fā)性或不明原因的暈厥或猝死均應高度疑為LQTS的可能性。要高度重視TdP的患者因素、藥物因素、心電圖,預防性應用硫酸鎂。在我國LQTS病人誤診情況比較多,許多病人曾被誤診為癲癇、神經性暈厥等;而對已診斷為LQTS的病人,能正確進行β阻斷劑一線治療的情況也只有50%左右。 |
|
來自: fjgsd > 《心律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