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嶺古道跨越黃山南北,肇建千年以前,是古徽州北上的通衢孔道。詩仙李白曾醉臥路邊,徐霞客經(jīng)此登臨黃山絕頂,抵御太平軍的關(guān)隘依然屹立。古道平坦寬闊,清幽古樸,沿途奇石飛瀑,山秀水清,是景區(qū)內(nèi)少有的一方凈土…… 有興趣的朋友請跟我去探秘吧。 【全文8500字,分四期推出】 先去看看 人間凈土桃花溪 柒 南坡古道穿行在蓮蕊峰與桃花峰間的峽谷里,谷底溪水豐盈,常年不息。古時桃花峰下有桃樹萬株,花開時,凝脂蓄粉,漫山紅艷,花謝時,落紅滿溪,霞光艷影。當(dāng)年軒轅黃帝曾采藥煉丹于溪上,百花姑娘爭相出迎,最是桃花姑娘深得圣上歡喜,便命臣工將滿山桃樹移栽于溪畔。十里桃花年年盛開,桃花溪因此而得名。據(jù)說現(xiàn)在還能在溪邊找到當(dāng)年黃帝煉丹時留下的藥銚(diào)、藥臼。 仲秋季節(jié),桃樹雖未落葉,但也無特別之處,平平常常地擠在高聳的樹叢里。上帝造物是公平的,讓你繁花香艷,就不會有秋葉斑斕,比如楓葉,銀杏,烏桕,它們春天開出的花細(xì)如米粒,躲在葉柄與枝丫的胳肢窩里,看都看不見。既有招蜂引蝶的春花,又有大紅大艷的秋葉,那樣的樹木是少之又少的,就像少有人能夠做到人前人后都討人歡喜一樣。 戶外活動除了磨腳出汗,春踏青,夏戲水,秋賞漫山紅葉,也是最大的樂趣?;罩莸那锾焓呛荛L的,準(zhǔn)確地說,夏天的尾巴拖得太長,又細(xì)又長。到了九月、十月,烈日依然那樣灼人,和盛夏無異,只是早晚的涼爽已蔓延開來,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蠶食著鋪天蓋地的熱浪,像一條努力進(jìn)食的秋蟲啃食著一片綠葉,直至剩下一根細(xì)細(xì)長長的葉莖。本以為黃山氣溫低,到了仲秋,滿山的樹、滿地的草也該染色換裝了,然整條桃花溪還是翠綠翠綠的,連枝頭那一縷迎接秋露的葉子都沒有變色,臨行前所期待“秋在最高枝”奢望也只能作罷了。 和光明頂作為黃山前后山標(biāo)志一樣,黃山南北差異也在湯嶺關(guān)形成一個顯著的界限,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植物的品種,山體的形狀,古道的坡度,環(huán)境的濕度,等等。南坡的路更加平緩,或因此緣故,在離開湯嶺關(guān)約數(shù)百米后,見到這條路上唯一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古道約一公里,由大小不一的石塊拼砌而成,雖經(jīng)千百年風(fēng)雨斑駁,人踩馬踏,路面也還基本保存完整,只是臺階的棱角暴露出曾經(jīng)歲月的痕跡。 古道兩邊的樹木也比北坡稠密、高大,一根連一根,大的粗如水桶,小的細(xì)似竹桿,或是這段路面濕度過大的緣故,樹干無一例外地被苔蘚包裹著,將黑褐色、棕色的樹干裝扮得綠瑩瑩的,仿佛它們從原始蠻荒年代就一直站立在這里,從來不曾離開過。林子里還有很多石頭,或立,或臥,如鼓,如桌,如床榻。石頭上同樣長著綠茸茸的青苔,小手一樣的青苔葉子隨意爬在巖石上,自由自在地向每一個它想去的方向站伸展著。恰好一片柿子樹葉掉落在石頭上,墨綠中一點(diǎn)猩紅,像一面紅旗,被一群橄欖綠的士兵托舉著,很神圣的樣子。 青苔不但長在樹皮上、巖石上,路面也蓋了厚厚一層,鋪天蓋地的綠毯,仿佛進(jìn)入童話里的綠色世界。如是溪邊桃花盛開,水中幾點(diǎn)花瓣,“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那就再好不過了。 在植物世界,好像沒有一棵樹一根草會像青苔這樣悄無聲息地生存著,不管貧瘠和富貴,不論寒冬與酷暑,只要有水的地方它就能繁衍生息。它寵辱不驚,與世無爭,不和樹爭高,不和草爭綠,不和花爭香,甚至不和任何植物爭空間,只在那些草不光顧、樹不長根、沒有腳步踩踏的巖石上、路面上,它才去那里無欲無求地生長著。 人是做不到這些的,能做到其中一二就該是圣人了。我一介凡夫俗子,此刻,倒是有些感激古道南北入口那扇鐵門了,那扇擋住游客、擋住都市喧囂、擋住一切凡世塵埃的大門,在黃山這座游人如織的名山中保留了這一方凈土,保留這處讓人頓悟的地方。 可惜這段“綠道”僅有短短幾分鐘行程,還來不及讓煩躁的心緒在這里沉淀一會兒,我們就回到了“凡間”,到了“五里橋”。 五里橋畔試劍石 捌 徽州古道上,三里設(shè)亭,五里建廟,“五里橋”距湯泉也就五里山路了。蓮花峰流下的溪水在此與桃花溪匯合后流入太平湖,經(jīng)青弋江入長江。古人視水如財,徐霞客首登黃山,不忘在他的《游黃山日記》最后一段寫道:“黃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及南流如湯口,亦北轉(zhuǎn)太平入江”。 在整個黃山景區(qū),唯源自浮丘峰的浮溪河經(jīng)湯口芳村流入豐樂河,至新安江,也使徽州這條母親河汲取了黃山的靈氣?!拔謇飿颉鄙戏浇ㄓ幸蛔畮欤菧厝皡^(qū)、湯口一帶主要水源,在枯水期,這里還向黃山“天海水庫”輸水,供應(yīng)光明頂、北海一帶的生活用水。作為水源保護(hù)區(qū),這條古道禁止游客進(jìn)入也就可以理解了。 過了五里橋,古道兩邊“看點(diǎn)”也多了起來,奇石、清泉,飛瀑。五里橋附近一巨石,其中部有一垂直裂痕,猶如利劍劈開,故名“試劍石”。相傳朱元璋兵敗逃至黃山,被巨石所擋,因其將士逃散,戰(zhàn)馬陣亡,朱元璋站立石前,悲憤交加,面石起誓,于是手起劍落,將巨石劈為兩半。有詩道:“雖說兵敗困山中,卻能礪志滅元軍。手舉劍落寒光閃,巨石應(yīng)聲兩半分?!爆F(xiàn)在石頭上刻寫的“試劍石”三字為明代文學(xué)家、歙縣西溪南人汪道昆所書。 ![]() 李白醉臥“鳴弦泉” 玖 ![]() 相對于試劍石的傳說,沿古道下行數(shù)百米處的“醉石”則是有史實(shí)為據(jù)的。“醉石”位于“鳴弦泉”南側(cè),此處一瀑布凌空而下,三道突兀而出的巖石橫臥其中,水流層疊翻滾,蔚為壯觀。最下邊一道巖石,長約9米,高約1.5米,石崖中空,左端略厚,狀似古琴,泉水自石壁下瀉,沖擊此石,聲如古箏,悠揚(yáng)悅耳,行人至此,無不駐足觀瀑聽泉,故名“鳴弦泉”。 據(jù)記載,唐天寶十三年(754年),54歲時的李白辭別魏萬后,游宣城、南陵、秋浦(今貴池),因鐘情于大唐學(xué)士、太平人胡暉馴養(yǎng)的一對白鷴,而來到軒轅峰、夫子峰下的碧山村。沒想到這兩只小精靈觸動了詩人灑脫無羈的心境,援筆寫就《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有序》。詩人“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在山中如夢如醉,自賦《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李白在碧山樂不思蜀時,黃山白鵝峰的溫處士也“追星”到了碧山村,邀李白登山游覽,應(yīng)允。彼時黃山東門苦竹溪、西門松谷庵登山樵道尚不通達(dá),故繞黃山西行至焦村。他們走小嶺腳,上湯嶺關(guān),過了“五里橋”,在“鳴弦泉”前息憩,聽泉飲酒,樂而忘返,以致醉臥此石。明嘉靖二十年,歙縣呈坎制墨人羅淵章題“醉石”二字,刻于石上。相傳,李白酒后在泉下洗杯更酌,隨手題寫“鳴弦泉”三字于石壁,后又在其右側(cè)寫下“洗杯泉”三個行書小字(此為故事傳說,據(jù)專家核對筆跡,此字非李白手書)。因多年無人維護(hù),“鳴弦泉”、“洗杯權(quán)”石刻已被青苔塵土填沒,難以辨認(rèn),唯“醉石”二字清晰可見。李白離開“鳴弦泉”,在湯泉的“祥符寺”住了一晚,舒舒服服泡了個溫泉澡,然后隨溫處土經(jīng)云谷寺,登上白鵝嶺。李白與溫處士志趣相投,相見恨晚,晝則同游,夜則同榻,并寫下傳誦千古的《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 “鳴弦泉”還有一個美麗凄婉的故事,相傳,古時一小姐,與一青年青梅竹馬,私定終身。后因其父親為官,嫌貧愛富,趕走青年,小姐尾追千里來到黃山,架古琴于危崖之下,日夜彈奏。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人逝芳?xì)?,古琴也化作巨石,在蓮蕊峰下日夜吟唱著這首殉情悲歌。清代名僧釋音可秉燭夜游到鳴弦泉,賦詩道:“石崖懸琴琴最寒,五更三點(diǎn)是誰彈?清聲流出相思淚,月照風(fēng)吹竟不干”。 ![]() 從“醉石”下行約500米,即為黃山水廠及其設(shè)置的“門禁”,須特別許可方能進(jìn)出,此處也是溫泉至慈光閣古蹬道的分界點(diǎn)。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二月初五、四十六年九月初四,徐霞客兩次自湯泉出發(fā),從這里右上慈光寺,然后爬天都,上玉屏,走天海,游北海,賞西海,下探松谷庵…… 從此,一個聲音響徹中華大地:“薄海內(nèi)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而后天下無山,觀止矣!” 從此,一條大路從湯嶺出發(fā),走出徽州,走向世界?。ㄈ耐辏?/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