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關于土傳病害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板橋胡同37號 2021-03-30
摘要:土傳病害因難以防治而著稱,文中從土傳病害特征、發(fā)病原因和防病措施幾方面分別談了看法和建議,僅供借鑒。
  關鍵詞:土傳病害 基本特征 因素 措施
  土傳病害因難以防治而著稱,被植病界普遍認為是五大難防治的病害之首。有農作物“癌癥”之稱, 其危害廣泛、嚴重,一旦發(fā)生,作物會出現(xiàn)葉片黃化、開花延遲、生長瘦弱、果實減少,在干旱條件下極易死亡,嚴重影響作物生產。土傳病害一般年份使作物減產20-30%,嚴重年份減產50-60%,甚至絕收。通過近幾年觀察發(fā)現(xiàn),一些作物的土傳病害有逐年上升趨勢,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土傳病害屬根病范疇,主要是由土傳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初次侵染源來自土壤,如病原體真菌、細菌、線蟲和病毒,作為傳播體長時期存活在土壤中,條件適宜時則從作物根部或莖部侵害作物,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土傳病害在溫室中發(fā)生最為普遍,種類很多:菌核病、根腐病、枯病、疫病、軟腐病及線蟲等土傳病害的基本特征:
  1.病害易被輕視、難以診斷。該病由土傳病菌引起,多數(shù)作物先從根部或地下部器官開始出現(xiàn)癥狀,早期發(fā)生時不易被種植者察覺,且土傳病害容易發(fā)生復合侵染,在識別和診斷上易引起誤診。
  2.病害有持續(xù)的致病期。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土壤條件對病菌生長發(fā)育有利,病菌就會大量繁殖,產生大量菌體并侵染寄主,從而造成作物發(fā)生病害,不斷傳播,持續(xù)發(fā)病。由于土壤病菌具有持續(xù)的致病期,當容易發(fā)病的植物不存在或作物的養(yǎng)分被消耗殆盡或者收獲以后,土壤條件如溫度、濕度等不利于病菌的傳播時,病菌可以通過殘枝落葉或者其他的作物,或是藏在土壤中越冬,進入休眠期,以便于來年條件適宜再繼續(xù)感染、發(fā)病,如此循環(huán),病害越來越難防治。甚至有的病菌即使沒有寄主也能存活接近10年甚至更久,如鐮刀菌和輪枝菌。
  3.病害難以防治。土壤是有害菌繁殖傳播的大本營,土壤病菌能產生大量菌體,每一種植物又都帶有天然的土傳致病菌,而引起病害的病菌多屬于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圍廣,存活方式多樣,很難被殺死,只要條件有利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土傳病害屬于積年流行病,病害易受土壤環(huán)境和栽培措施的影響,采取單一措施難以防治。
  引發(fā)土傳病害的關鍵因素:
  1.連作。連作是土傳病害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連年種植某一類作物,使得某些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得以連年繁殖擴散形成病土,成為年年發(fā)病的根源。由于大棚內的特殊環(huán)境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棚室連作的危害性更大。
  2.施肥不合理。長期使用化肥和施肥不合理是導致土壤生態(tài)惡化、土傳病害越來越嚴重的基礎原因。施肥不合理致使土壤中養(yǎng)分不平衡,大面積土壤出現(xiàn)“貧血癥”和“富集癥”,“貧血癥”的出現(xiàn)是施用化肥過少,造成農田中微量元素和有益菌補充不足;“富集癥” 的出現(xiàn)是大量施用化肥超出適宜水平,造成肥害,無論哪一種施肥方法都對土壤微生物有較大影響,會破壞土壤微生態(tài)平衡,加重土傳病害的發(fā)生。
  3.盲目使用農藥。絕大多數(shù)農藥會隨著雨水流入土中,農藥無節(jié)制的使用,造成土壤中農藥殘留超標,土壤不再疏松,土壤微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有益微生物減少,病菌抗性增加,土傳病害加重。
  4.線蟲侵害。排除人為因素,植物根系的傷口可由土壤線蟲造成,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這種情況往往導致線蟲與真菌病害同時發(fā)生。
  5.土壤不消毒。很多種植戶僅僅是重視了對苗子根系進行殺菌消毒而忽略對土壤的消毒處理,治標不治本。對土傳病害而言,土壤就是有害菌繁殖傳播的大本營,這也是對苗子進行處理后仍然會出現(xiàn)大量的爛根死棵的原因。
  土傳病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土傳病害影響因素較為復雜,任何單一的防病措施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防治土傳病害,應秉承'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維護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生物的平衡為最終目的。
  1.土壤消毒。土壤中含大量的有害菌,石灰既可以殺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用石灰消毒可以有效的減輕土傳病害,土壤翻耕前每畝撒石灰80kg,再進行翻耕;播種前,用藥劑對土壤進行消毒,針對真菌性病害可用50%敵克松600倍液或70%托布津500~800倍液淋施土壤,細菌性病害可用88%水合霉素1000倍液淋施土壤;利用作物休閑之季,將水堵起來較長時間浸泡土壤也能達到對土壤消毒的目的;夏季進行高溫悶棚是遏制土傳病害最好的一個手段,50℃以上高溫可殺滅大部分病菌。
  2.選用抗病品種。要控制和減輕土傳病害的危害程度,應選用、培育抗病或耐病的品種,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3.合理輪作。合理進行作物與作物間輪作,對預防土傳病害的發(fā)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防治土傳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因不同的病害需要輪作的年限不一樣,建議開啟兩年以上輪作。
  4.改善栽培措施:通過小水勤澆,來滿足作物需水量,避免大水漫灌;保持作物合理種植密度,改善作物間通風透光條件;及時拔除病株并撒施石灰消毒處理;葉面噴施代替根部追肥,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施有機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5.生物防治。由于化學防治對土壤微生物平衡的破壞性,近年來對土傳病害較廣泛采納的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技術可促進土壤中有益生物的繁殖,清除分解土壤中殘留的肥料、有機農藥,疏松活化土壤,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有效預防土傳性病害的發(fā)生。例如有益菌、甲殼素以及有機肥等均具有防病和菌肥的雙重作用。
論文來源:《農民致富之友》 2016年21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s://m./8/view-7666008.htm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