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陳馀、趙王歇,都沒有死在背水一戰(zhàn) 為什么要說這二人都沒有死于背水一戰(zhàn)呢?這個見解固然有推理的成分,也有其他史料透露出來的隱秘。前面說過,漢趙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在南部戰(zhàn)線,其情狀超級錯綜復雜,趙之主腦人物陳馀不可能出現在后方。如果說這只是推測的話,但史料有陳馀不死于背水陣的旁證?!稄堌┫嗔袀鳌氛f陳馀是被俘而不是被斬,而且將擒獲陳馀之功歸張蒼所有。這就印證了菜九對陳馀所在位置的推測。菜九作《千古誰識漢滅趙》也正是從張蒼得陳馀這一史料提示陳馀的結局是俘不是斬,懷疑上了韓信破趙故事真實性的。其實不僅陳馀結局有異,趙王歇結局也不是被俘于背水陣。《張耳陳馀列傳》記曰:“追殺趙王歇襄國。”這個可是明白無誤地說趙王歇沒有在背水戰(zhàn)一役被俘嘛,而是在襄國被擒斬。到底趙王歇是不是從背水陣逃到襄國的,我們后面會討論。但井陘距襄國很遠,有好幾百公里,可以肯定,無論趙王歇最后是怎么死的,都不會是在背水戰(zhàn)那次戰(zhàn)斗中發(fā)生的事情。敵方兩大首腦的結局都與背水一戰(zhàn)記錄風馬牛不相及,這樣的情況值得深思。 《張耳陳馀列傳》的記錄比較簡單,重要的是《張丞相列傳》?!稄堌┫嗔袀鳌凡皇乔啬?zhàn)爭的重要篇章,張蒼其人在戰(zhàn)爭年代中也沒有顯赫的表現,在秦末戰(zhàn)爭中也算不上重要角色,但系附其名下的戰(zhàn)功倒是不小。《張丞相列傳》與張蒼相關的寥寥無幾文字卻蘊含了豐富的寶藏。此前菜九在此列傳中挖掘出不少寶貝,像所謂的臧荼之叛,像陳豨在代的主政地位,沒有想到寶藏還遠沒有窮盡,韓信戰(zhàn)趙事跡亦是寶藏之一種。在漢趙戰(zhàn)爭中,牽涉到張蒼的二三十字居然有太多的可挖掘處。原文如下: 陳馀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漢乃以張蒼為常山守。從淮陰侯擊趙。蒼得陳馀。 上述記錄不長,但時間跨度不小,估計歷來沒有受到重視,因 其內涵不小,完全可以單獨辟出,專題論述。比如說“漢乃以張蒼為常山守”一句,就因有歧讀成分而改變歷史的記憶。⑴從上讀,則為張耳歸漢后不久即發(fā)生的事件。表示在陳馀逐走張耳后,漢即對趙有所圖謀。⑵當然,此句也可從下讀,即張蒼掛職常山守后,隨韓信出征。⑶甚至可以單獨成立,即與韓信的出征是相互無隸屬的平行關系,并且時間稍稍靠前,換言之,張蒼出任常山守與韓信的出征沒有關系。也許兩個與韓信無關的情況,體現了漢對趙布局過程。即在對趙作戰(zhàn)之前,漢就對張蒼作如此任命,表明漢已為吞并趙國作了人事準備,算是定趙之先手。由于張蒼有生擒陳馀的功勞,而歷史記載又一直是將陳馀之敗歸功于韓信,所以后人讀此句時,便先驗地排除了從上讀及獨立成行。但事情并不是可以這樣簡單定論的,這三種選項不能確定何者可能性更大。其實還存在一種可能性,⑷即張蒼的任命是在戰(zhàn)爭開始后,其時趙地已大部平定,漢對張蒼的任命才正式頒布,在這樣的情況下,估計其非亦韓信所部。之所以寫其從淮陰,估計是韓信斬陳馀記錄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而張蒼名下亦記有擒陳馀的戰(zhàn)功,為了彌合二者的分歧,就在張蒼功勞前加注了其從淮陰侯。這樣一來,張蒼的歸屬倒是與韓信牽連上了,但其事跡與韓信事跡明顯不兼容——關鍵還在于其所記陳馀為生擒而非擊斃。雖然張蒼之功與所有記載不同,但因其更可能是直接從官方檔案中錄入的,所以更可靠,也更可信?!豆Τ急怼穼埳n的這功勞是這樣記的,“為常山守,得陳馀,為代相”。絲毫沒有提到從韓信,所以從韓信一事,估計是受韓信動人事跡的影響而成,而更原始真實的檔案資料《功臣表》不支持這種定位。在《功臣表》中,從韓信的功臣為數不少,如昌侯盧卿從淮陰侯,共侯盧罷師從淮陰侯,深澤侯趙將夜屬淮陰侯,杜衍侯王翳屬淮陰,祝阿侯高邑屬淮陰侯,這表明韓信負有“反叛”罪名后,漢政權仍然不諱言其功勞。不提張蒼從韓信,說明原始檔案中沒有記載張蒼與韓信的上下級關系。這個現象提示,張蒼在趙事跡與韓信無關。那么,張蒼擒獲陳馀就與韓信無關。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重要性無與倫比,對校正這段歷史記錄的差訛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像章邯、曹咎的自殺,《功臣表》記都昌侯朱軫“虜章邯”,龍侯陳署“斬曹咎”。張蒼的得陳馀亦為此類。只是因為陳豨緣故,與之相關的歷史變得撲朔迷離,陳馀之擒是否也屬此類,所以此事尚需一辨,望讀者明鑒。須知,張是文官,日后為代相,代地以陳豨為主,則張蒼與陳豨有隸屬關系。是否考慮陳馀之擒本是陳豨的功勞,因陳豨最后是實質性反叛,故被削去功勞,由陳豨所部排位第二的張蒼冒領,并將其劃歸韓信。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陳馀之擒的功勞就成了無頭案。因為陳馀之擒是大功一件,不容不記,與泗水守之斬性質相同。此類大功勞又是漢當局舍不得不記者,而陳豨的罪名比曹無傷要大得多,于是乎,泗水守之斬的立功者被隱晦記成左司馬,陳馀之擒的立功者被移花接木地記到張蒼頭上,這也是漢政權化解陳豨功勞及存在的老套手法。這大概就是史料中張蒼俘獲陳馀的由來。 歷史記錄中的韓信部是斬陳馀,而其所謂的部屬張蒼又擒獲陳馀,顯然必有一誤,那么,背水一戰(zhàn)記載的真實性肯定有問題了。綜上所述,可以斷言,歷史上根本沒有發(fā)生斬陳馀泜上之事,陳馀也不可能出現在韓信進攻的方向上。那么,陳馀應該在什么地方呢?愚以為,趙漢開打伊始,陳馀就應該在趙漢前線。推算一下具體地點,大致應該在朝歌附近,邯鄲也是個不錯的選項,那兩個地方距楚漢相持的滎陽一線不遠,無論是指揮趙軍侵漢,還是與楚聯(lián)絡,都以這類地方為妥。有關陳馀結局的時間,《秦楚之際月表》記(漢三年十月)漢將韓信斬陳馀。漢滅(趙)歇。(漢三年十一月 代)屬漢為太原郡。但這種時間是有問題的。因為前面說了,陳馀不在韓信進攻的方向上,所以他完全可以在趙歇之后被俘被斬?!豆Τ急怼酚洠ㄩ懯虾铖T解敢)以代太尉漢王三年降,為雁門守。此人極可能是在陳馀被斬后招降的,這在當時是一種通行模式。所以大致上可以判斷,陳馀絕對不像史料記載的那樣于漢三年十月被斬。即使《秦楚之際月表》定其為斬,又將其功勞記在韓信名下,也不表明其為歷史真相。陳馀的真實結局很可能是在與漢在朝歌、邯鄲一線的戰(zhàn)斗中落敗,楚國援救戰(zhàn)役失敗后,陳馀見大勢已去,便選擇了向北逃竄,即逃歸他的封地——代。但這個時候代已基本上被漢平定了。只是在那個信息閉塞的時代,陳馀可能不知道這個情況,所以他僥幸穿越韓信所部的戰(zhàn)線后,又落入陳豨所部的范圍,最終陳馀被陳豨部擒獲。被俘的陳馀,最終還是被處死,這與他在趙代的政治象征意義有關。漢處理這樣重量級被俘首腦人物有固定套路,此前的章邯,也是被俘后被處死的;此役的趙王歇、日后的齊王田廣也是被俘后身死;被俘的魏豹雖然沒有立即處死,還假模假樣地在劉邦陣營中工作了一段時間,最后還是沒讓他活下來。所以,陳馀也可能是這樣的處理套路的犧牲品。 否認了韓信斬陳馀之功,對陳馀的歸宿還是要多說幾句。除了前面已提到張蒼事跡之外,還有史料間接提及陳馀的事。拙作《千古誰識漢滅趙》的以下文字可以說明一些情況: 《惠景間侯者年表》記樂平侯衛(wèi)無擇“以隊卒從高祖起沛,屬皇?,以郎擊陳馀”,則皇?一部,亦為趙地參戰(zhàn)者。而單獨提及衛(wèi)無擇擊陳馀,表明此人在此役中有立功表現,只是不詳其所屬戰(zhàn)線。衛(wèi)無擇擊陳馀又不言屬韓信,提示韓信面臨之敵非陳馀;屬皇?,表明皇?所部至少是一支與灌嬰級別相同軍隊。但除此一處記錄外,沒有任何皇?的戰(zhàn)績,這種無解的現象,在《史記》中比比皆是,是讀史之人的遺憾。如果陳馀身處漢趙戰(zhàn)爭的南線,則皇?所部歸劉邦指揮,衛(wèi)無擇之功也不必提皇?。那么,皇?會不會屬于陳豨,倒是可以分析一下。皇?反秦時為魏將,《高祖本紀》作皇欣,曾與劉邦一起攻秦于昌邑,可能就此并入劉邦部。由于皇?與魏的淵源,在漢擊魏時,可能將皇?派上陣。而擊魏一役漢有多路人馬參戰(zhàn),韓信只是其一。陳豨之擊代,亦必取道于魏,所以陳豨在魏作戰(zhàn)就毫不奇怪?;?獨立出來,究竟是一支獨立作戰(zhàn)部隊,還是從屬于哪條戰(zhàn)線,考慮到皇?有在魏地作戰(zhàn)的可能,故亦有屬陳豨的可能。但陳豨因反叛被抹去功勞抹去痕跡,故而皇?就突出了出來,也許這也是漢政權為化解陳豨的功勞的一種手段?;?應該是劉邦陣營中爵位較高者,而漢功臣封侯者中沒有皇?,其部下衛(wèi)無擇都能封侯,皇?不在封侯之列,提示此人甚至沒有能活到天下大定,也許是戰(zhàn)死了,甚至可能就是戰(zhàn)死在與陳馀交戰(zhàn)時。而這樣高級將領戰(zhàn)死的戰(zhàn)事居然沒有記錄在案,表明楚漢戰(zhàn)爭失載處甚多。 皇?、衛(wèi)無擇記錄提示,陳豨所部的規(guī)??赡艽笥陧n信所部,而且其介入趙地戰(zhàn)事的程度也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上妨喜惠d,究竟如何已不可考。菜九堅信,人們心目中清清楚楚的秦末戰(zhàn)爭圖卷,一旦代入呂澤、陳豨的因素,原本那個堪稱完美的圖卷便碎裂到全體成疑。而這種前景亦因為史料不全,恢復無期,是為憾。 分析至此,基本上可以斷定,楚漢戰(zhàn)爭期間肯定沒有發(fā)生過顛倒眾生的背水一戰(zhàn),看來背水一戰(zhàn)的韓信事跡是一個原本存在的文學創(chuàng)作。這樣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 即司馬遷為什么將市面上的流行的故事不加甄別而整個地采納下來。對此一直找不到答案,令人傷透了腦筋。喋血閼與這幾個字,讓我突然有了感覺,這幾個字本身就很勁爆,一下子就深入人心,讓人過目不忘,所以印象深刻。估計司馬遷也是這樣中了編故事的人的招了,因此將市面上存在的文學創(chuàng)作采擷入史,最終變成了史實流傳了下來。這樣的觀感是否合理,還望諸位看官明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