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心理學最新章節(jié)_裴玲著_掌閱小說網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 《博弈心理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的博弈原理,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對平常可能遇到的各色心理現象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分析,并提供了各種獨特有效的應對策略,教你巧妙運用人類共通的行為準則與心理機制,以四兩撥千金的神奇招數,征服人心、化解沖突、發(fā)揮個人魅力與影響力,平衡自我心態(tài),輕松享受快意人生! 目錄 01博弈是一種游戲策略,關鍵在于你如何選擇 破悉對方心理,采取有效的策略,實現某種利益 / 2 從妥協(xié)中建立規(guī)則,實現利益分享的公正 / 5 博弈不是一個人的游戲,要有理性而非感情用事 / 9 可以改變的博弈結局,完全取決于參與者的策略 / 13 02破解囚徒困境,走出零和游戲 背叛還是同盟,個人利益還是收益,如何抉擇? / 18 不幸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該如何應對?/ 21 第3條道路:在對抗和屈從之間尋找另一種解決之道 / 24 即使競爭雙方是理性的、自私的,合作依然可以出現 / 27 哈丁公用地悲劇:一個多方參與的囚徒困境 / 30 大部分人合作,小部分人背叛,如何約束? / 34 03納什均衡:優(yōu)策略,但不是優(yōu)結果 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設法對雙方進行協(xié)調 / 38 均衡點時,誰態(tài)度強硬,誰就會占領主導權 / 41 在潛在的契約關系下,共謀并達成默契 / 44 納什均衡不是優(yōu)結果,而是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 47 04斗雞博弈:沖突中進與退的智慧 勢均力敵,狹路相逢時,該進攻,還是該撤退? / 52 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前,示弱和妥協(xié)也許是的方法 / 58 僵持太久徒然耗費精力,猶豫不決只會喪失主動權 / 61 如果耗不起,不妨向對方曉明利害,爭取讓其主動退出 / 64 放不下面子去示弱,只會讓結果更糟糕 / 67 做后的贏家,而不是當勝利后的烈士 / 70 調整姿態(tài),站到敵人的身邊去,把敵人變成朋友 / 74 05智豬博弈:誰才是聰明的豬 為什么大豬愿意跑著踩踏板,而小豬卻在旁等待 / 80 多干活的不多得,不干活的卻照樣生活的好 / 82 弱勢一方要學會等待,在等待中把握時機 / 85 弱勢一方不妨去搭強者的便車,以坐享其成 / 89 尋找“貴人”幫助自己,借助他人的力量壯大自己 / 92 證券投資與智豬博弈:莊家抬轎,中小散戶搭便車 / 96 企業(yè)競爭與智豬博弈:強者有強者的攻略,弱者有弱者的對策 / 99 智豬博弈與激勵機制設計:讓“小豬”和“大豬”和睦相處 / 103 06信息博弈:博的就是信息籌碼 現實生活中,博弈各方對信息的掌握是不對稱的 / 108 藏好自己的底牌,制造虛假信息,迷惑對方 / 112 主動把自己的信息透露出去,嚇退對方 / 116 逆向選擇: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棄優(yōu)選劣 / 119 的信息有時候也是虛假的,我們應有所鑒別 / 123 所羅門王的智慧:如何提取和甄別信息 / 126 信息博弈在戰(zhàn)爭中的應用:盡可能了解敵人的信息 / 129 信息博弈在商戰(zhàn)中的應用:信息競爭力強弱決定企業(yè)的生死存亡 / 134 07博弈:強弱對陣與勝敗結局 多人博弈,強者卻不是勝利者 / 140 如果不想被當成攻擊目標,就應收起鋒芒,保持低調 / 144 結盟的策略:強者應與弱者建立同盟 / 147 先發(fā)制人、主動出擊,不要讓機會白白錯過 / 150 08重復博弈:失信已不單是個道德問題 從一次性博弈走向重復博弈,誠信反而變得更有利可圖 / 156 如何建立科學的交易機制以破解誠信危機 / 159 約束失信行為的有效對策:一報還一報 / 163 延遲滿足:為追求長遠利益,寧愿舍棄眼前的小利 / 167 09人際交往中的博弈法則 對抗不足取,交際中的負和博弈會讓兩敗俱傷 / 172 何必非要吃掉一方,分出個誰輸誰贏來? / 175 把人際關系變成一種雙方得益的正和博弈 / 177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 179 人際關系從負和走向正和:盡量避免沖突和矛盾 / 183 保持恰當的距離,維護人際博弈的納什均衡 / 186 互助共存,恰恰就是實現利益化的途徑 / 189 10職場生活中的博弈學運用 職場如同江湖,博弈智慧有著廣闊的用武之地 / 194 與同事之間的博弈:該做“大豬”還是“小豬”? / 197 為什么有時候積極表現卻適得其反?/ 200 為什么成了上司的“心腹”卻先被解職? / 203 員工與企業(yè)之間的囚徒困境:薪酬是核心的博弈點 / 206 員工該跳槽還是留任,企業(yè)該許可還是挽留,兩難選擇,何去何從? / 211 自己與自己的重復博弈:把握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革新自我,不進則退 / 2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