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在朋友那抄來個茶葉罐,非常漂亮,擺在書桌上感覺挺高大上的。本來一件小事,可接下來就鬧心了。 本來我喜歡喝茶,有朋友來我就會沏茶招待,而且要一邊沏茶一邊炫耀,給你沏的這是什么茶,多好多香多有名。本來每次吹得都挺得意,可自從有了那個漂亮的茶葉罐以后,大概因為太顯眼,朋友們都會問一句,那是什么茶?我說是空的,他們就笑,好茶自己瞇了吧?哪有,我這么好客,開始不以為意,后來急了打開蓋讓他們看,心里想這是圖什么。不過這么漂亮的東西不擺出來或是扔掉又太可惜,萬般無奈只好買點好茶放在里邊,這回你們滿意了吧。 突然想起了“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朋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也許是退休無聊,詹姆斯提出打一個賭,他可以讓卡爾森不久以后就會養(yǎng)一只鳥。卡爾森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從沒養(yǎng)過鳥,也不喜歡,怎么可能,于是答應他打賭。 不久,卡爾森過生日,詹姆斯送給他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只非常精致的鳥籠,卡爾森非常喜歡,把它掛在書房里。不過他笑著告訴老朋友:我只當這是一件工藝品,你就別費心了。 不過從此以后,只要有客人來訪,看見那只空蕩蕩的鳥籠,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問:教授,您的鳥怎么了?還有人會給他講養(yǎng)鳥的經(jīng)驗??柹缓靡槐橐槐榈慕忉專何覐臎]養(yǎng)過鳥。不過客人大都露出疑惑和不信任的神情,還一再囑咐教授:養(yǎng)鳥要有耐心和愛心。這時候再丟掉鳥籠顯然更令人生疑,何況又是朋友送的禮物。萬般無奈,卡爾森最后只好認輸,買來一只鳥放了進去,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扯了這么遠終于要回到正題了。在雙十一雙十二的時候,商家正是利用了“鳥籠效應”這種心理反應加以誘惑,給你一個漂亮的理由,優(yōu)惠券、打折、買400送50,送上門的便宜不占有點可惜,一旦動心為了湊單就可能買來那只你并不需要的鳥,怎么破? 其實,下面的道理簡單到多余。不攀比、別盲目,畢竟都是自愿交易,自己多想想什么是真正需要的。遇事多想一步,思考多了自己的心智就會慢慢的成熟起來,避免做事情緒化。當你再遇到那只鳥籠時,會不會就只占便宜不中計了呢?但愿你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