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 地黃連、土黃連、牛金花、斷腸草、山西瓜、雄黃草、假黃連、小野人血草。 〔來 源〕 為罌粟科白屈菜屬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以全草供藥用。 〔成 分〕 新鮮植株有濃橙黃色乳液,乳液中含有多種生物堿。 生物堿含量約0.7~1.87%,其中有白屈菜堿、原阿片堿、人血草堿、別隱品堿、小蘗堿、白屈菜紅堿、血根堿、鷹爪豆堿、羥基白屈菜堿、甲氧基白屈菜堿、隱品堿、白屈菜黃堿、白屈菜胺、高白屈菜堿、羥基血根堿。此外,尚含白屈菜酸、蘋果酸、琥珀酸、膽堿、甲胺、組胺、酪胺、皂甙、黃酮醇、白屈菜醇及強心甙等。 根又含黃連堿、刻葉紫堇明堿、白屈菜玉紅堿、白屈菜默堿、菠菜甾醇,少量麥角甾醇、橡膠。 葉含黃酮類、多量維生素C。花含黃酮類,果實含膽堿、白屈菜堿、四氫黃連堿,種子含脂肪油、黃連堿。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 1.止咳: 《北方常用中草藥》: “有鎮(zhèn)痛、止咳、殺菌、利尿、解瘡毒之功”。 2.止痛解毒: 《中國藥物志》: “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藥及消腫藥,以生汁涂布之”。 《山西中藥志》: “下心火,退燒解熱,消炎殺菌,鎮(zhèn)痛鎮(zhèn)靜”。 《四川中藥志》: “治肝硬化,皮膚結(jié)核,腳氣病,膽囊病及水腫黃疸”。 《陜西中藥志》:“治毒蛇咬傷,止痛消腫”。 二、近代研究 本品所含生物堿(白屈菜堿)的藥理研究國外報導(dǎo)較多,現(xiàn)綜合如下: 1.抑制平滑肌作用:本品能抑制各種類型的平滑肌,有解痙作用,毒性較低。 2.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白屈菜有類似嗎啡樣作用,有抑制中樞神經(jīng)及麻痹感覺神經(jīng)作用。 3.抑菌作用:白屈菜對卡他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4.抗癌作用:白屈菜堿是一種有絲分裂毒,在體外能抑制纖維母細(xì)胞之有絲分裂,能延緩惡性腫瘤的生長。對小鼠肉瘤—180、艾氏瘤等有抑制作用, 但副作用較大。而40%甲醇提取物較白屈菜堿為好。 《蘇聯(lián)藥典》收載為抗癌藥,主要用治胃癌。 〔性 味〕 苦,微寒。有毒。歸肺、肝、胃、小腸經(jīng)。 〔功 效〕 止咳化痰,止痛解毒。 〔主 治〕 咳嗽,哮喘,胃脘疼痛,腹痛,泄瀉,下痢,黃疸,外治癰腫瘡毒,蛇咬傷等。 〔臨床應(yīng)用〕 1.痰熱咳喘:如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單用有效,可制成片劑及流浸膏沖劑應(yīng)用。 2.脘腹諸痛: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所致的胃脘疼痛,可制成20%的注射液、片劑、酊劑等。也可配伍丁香、烏賊骨、浙貝母、膽南星、冬瓜仁等煎服。 3.黃膽瀉?。喝鐫駸狳S疸,類似于傳染性肝炎、肝硬化等,單用有效,也可配伍蒲公英、茵陳、田基黃、 連翹、 梔子等。此外,也可用治泄瀉及下痢,類似于急性胃腸炎、細(xì)菌性痢疾。單用有效, 也可配伍黃連、木香、蒼術(shù)等藥用。 此外,尚可用鮮者搗敷癰腫瘡毒,蛇咬傷、水田皮炎等。并可用治胃癌等。 〔用 量〕 3~10克,丸散酌減,外用適量。 〔用 法〕 生用或提取有效成分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