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為姜科豆蔻屬植物草果Amomum tsao-Ro Crevost et Lemaire.的果實。 〔成 分〕種子含揮發(fā)油約0.4%。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 1.燥濕除寒: 《用藥法象》: “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益真氣,消一切冷氣,膨脹,化瘧母,消宿食, 解酒毒,果積,兼避瘴解瘟”。 《本經(jīng)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魚肉毒”。 2.祛痰截瘧: 《本草綱目》: “治瘴瘧寒熱……”。 二、近代研究 草果的近代藥理研究不多,臨床觀察有健胃、止嘔、消脹等作用。 〔性 味〕辛,溫。歸脾、胃經(jīng)。 〔功 效〕行氣燥濕,除寒截瘧。 〔主 治〕濕滯中焦,脘痛,腹脹,噯氣,吐逆反胃,濕溫發(fā)熱,瘧疾,飲酒中毒等。 〔臨床應(yīng)用〕 1.寒濕內(nèi)阻:寒濕阻滯中焦, 胸脘滿悶,反胃嘔吐等, 類似于急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常配伍藿香、半夏、陳皮、干姜、肉桂等。單用治消化不良有效。 2.濕溫初起:發(fā)熱,午后尤盛,胸脘滿悶,不思飲食,苔膩等,常配伍薏以仁、半夏、黃芩、滑石、通草等,方例《黃芩滑石湯》 (方見黃芩)。 3.瘧疾寒熱:歷代用治癉瘧、寒瘧、食瘧等之寒熱,常配伍常山、知母、檳榔、黃芩、半夏等,方例《草果飲》、《清脾飲》、《果附湯》。 〔用 量〕 3~10克,丸散酌減。 〔用 法〕生用。 〔禁 忌〕陰虛發(fā)熱不宜用。 〔附 方〕 1.草果飲(《慈幼新書》):草果、常山、知母、檳榔、烏梅、甘草、穿山甲。 2.清脾湯(《濟生方》): 青皮、 厚樸、白術(shù)、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 3.果附湯(《濟生方》):草果、香附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