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鮮”一口“嫩”,食過春筍,才知春之味。 時臨春分,鮮筍肉湯那難以忘懷的滋味便從舌底翻涌上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山里人家,幾乎都在房前屋后騰出一塊地兒作為竹園。起初不過是植入一兩根竹子,或者鄰家竹園里“越位”過來的幾根竹根,兩三年后就能長成一片竹林。 “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春雨帶著清新的涼意,裹著泥土的芳香,點點滴滴,潤草木,沁人心。朦朧中,經(jīng)過一冬力量的積蓄,春筍蘇醒了,鉚足勁兒想躥出來;剛冒尖的春筍,鮮嫩、清香、脆爽,為筍中上品。等到噼里啪啦沖破土層,尖端的筍籜由褐變綠,味道就相去甚遠。享受春筍的日子不過二十來天,適時而食,是中國人與自然相處中形成的生活美學(xué),是對自然饋贈的最好回報。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斌@蟄之后,春筍驟發(fā),鄉(xiāng)下挖筍人拿著短柄小鏟應(yīng)時而動,天色未亮,便會穿過清冷的霧氣,踩著濕潤潤的泥土,通過觀察地面的隆起和裂縫,一插,一撬,一提,動作熟稔輕快,挖出掩藏在土地下面的、最鮮嫩的竹筍,裝滿竹簍歸家。削蔸,去皮,剝殼,素肌如新玉。滾刀切塊,煎炒煨燉,可單做,可配料,脆嫩甘鮮,無不佳妙。烹大菜清素高雅,調(diào)小吃鮮香可口,變化萬千,各有其勝,三味“鮮爽淡”,獨占“蔬中一品”,食者眾多,求者亦伙。 “家中常有八珍嘗,哪及山間野筍香!”野筍口感鮮美甘甜,滋潤多汁,非家筍可比,清鮮蓋世,甲于果蔬。其經(jīng)典的做法無疑就是和臘肉搭配。野筍的鮮嫩和臘肉之腴美交織相融,相互對抗、相互借力。臘肉切成厚薄均勻的大片,或蒸,或炒,配上筍片,臘肉香,筍片鮮,筍黃,肉紅,彈牙微甜,可解千愁。不過,臘肉和野筍的絕配,還體現(xiàn)在野筍燉鮮臘肉里,在江南,野筍燉鮮臘肉,不分地域,俘獲眾生。臘肉搭配新鮮五花肉,加入野筍,文火慢燉,筍和肉在鍋里慢慢翻滾,湯水由清澈慢慢變成粉白,脆、酸、咸、鮮。夾一塊,細細咀嚼,汁水飽滿,多重口感一起爆開,舌尖上湯汁漫溢,流連婉轉(zhuǎn),人間至味! “每日逢加餐,經(jīng)時不思肉?!奔词箾]有其他食材,春筍也能獨步餐桌。油燜春筍,江南人每家每戶的家常菜。鮮嫩的春筍對半切成小段,焯水去澀,再用油、生抽、老抽,加水燜煮,大火收汁,如此將咸鮮香甜匯于一菜。嫩黃的筍肉,香脆的口感,恍然有了山野的靈秀氣息,令人如癡如醉,與天地相連。 竹筍入饌,鮮食干制各有千秋。春筍乃清香脆嫩之物,蒸之最美,煨之亦佳。 曬筍干也是農(nóng)人每年必做的功課。戴著黃芽的竹筍還沾著潮濕的泥土,把筍剝殼、洗凈,然后將新筍放入鍋中,加水煮熟切片,再將熟筍片置于竹匾上。經(jīng)三五日暴曬,筍中的水分被蒸發(fā)干凈,而鮮美的味道則被留存在干燥、單薄的筍片之中。烹飪前,只需用冷水將筍干泡上半個小時,又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味道了。 在家鄉(xiāng),新生兒滿周歲有“抓周”的習(xí)俗,無論春夏秋冬,抓周儀式上一定擱有竹筍或筍干,祈求孩子如“拔節(jié)的竹筍——天天向上”。若有孩子參加選拔考試,考前其母一定以“春筍”為食材做菜,寓意“春筍破土——拔尖”。 時維仲春,小風(fēng)薄云,苗綠鵲靜。踏青到一竹軒農(nóng)莊,主人道法自然,用粗壯的楠竹搭建成形似雨傘全竹結(jié)構(gòu)的餐廳,竹桌、竹椅、竹碗、竹茶幾……,營造出不俗的環(huán)境,竹筒酒一提,嫩筍幾碟,引來了不少食客。一碗湯汁濃稠,肉綿筍脆的肉湯下肚,胃暖了,春天的記憶,都珍藏在這碗鮮湯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