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作者:姜佃廣  “桃花顏色好如馬,榆莢新開巧似錢”。隨著春風吹綠了楊柳樹的枝頭,榆樹的枝條上也爬滿了一串串亮晶晶的翠綠,淡淡的清香隨風飄散,誘著人們的味蕾。又到了榆錢兒掛滿枝頭的季節(jié),又是榆錢飄香時。記得小時候的老家,房前屋后、路邊溝邊種植最普遍、生長最茂盛的就是一棵棵的榆樹。榆樹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一粒成熟的榆錢隨風飄落在哪里,便在那里發(fā)芽破土而出,隨手拔起一棵幼苗,往房前屋后、溝旁一栽指定成活,不需要澆灌、施肥,不需要剪枝呵護,一、兩年的功夫,就能長到一人多高,待和煦的春吹過,榆樹的枝條上逐漸變?nèi)嶙兙G,不經(jīng)意間,它便滿懷激情,綻放出一串串園園的、薄薄的、重重疊疊的、翠綠色的榆錢,“輕如蝶翅,小于錢樣”。每每此時村莊都被一串串、一團團、一片片的翠翠嫩嫩榆錢點綴著,隨著微風榆樹枝條蹁躚起舞、輕柔妙曼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早已垂涎欲滴的小伙伴們,像猴子一樣敏捷爬上樹,品嘗這大自然饋贈的食品,新鮮的榆錢來不及洗便塞進口中,“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這是老家大人的口語,榆錢經(jīng)牙齒的咀嚼頓時一股清香在嘴里滋生,甜甜的、黏黏的、滑滑的……這一定是春天的味道。每到榆錢掛滿時節(jié),我都爬上樹收獲多多的榆錢,因為母親能做很多花樣的榆錢飯,榆錢清洗干凈用少許面一拌蒸熟后澆上蒜泥,叫蒸榆錢;洗好的榆錢用面調(diào)成稀糊用油一煎,叫榆錢呱嗒;最普遍的吃法還是蒸榆錢窩窩,可以充饑當飯吃。老家人對榆錢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榆錢和“余錢”同音,每年吃榆錢預示著每年有“余錢”。榆錢不會在榆樹枝上停留很久,一周左右就被榆樹葉子取代,受到榆錢恩惠的人們只有期待明年榆錢再掛滿枝頭。改革開放以后,物質(zhì)豐富了,生活富裕了。榆樹漸漸地被楊樹和風景樹種等取代,榆樹也越來越少了,榆錢也變成了一種珍貴的、時尚的食品。人們總喜歡在榆錢季節(jié)采摘放在冰箱里儲存,慢慢品嘗美味佳肴。歲月在榆樹的濃濃淡淡中漂逝著,時光在榆錢兒的萌芽與飄零中流淌著。然而榆錢留在心中的印跡卻愈加清晰。那甜絲絲、黏滑滑的榆錢味道永遠不能忘卻,不僅因為它是我童年的樂趣,更多的是它承載著我濃濃的鄉(xiāng)愁。

作者簡介: 姜佃廣,男,山東梁山人,醫(yī)務工作者,喜愛文學,在報刊、網(wǎng)站發(fā)表新聞報道、散文、詩歌、小小說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