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本次廚房大作戰(zhàn)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個視頻: 今天的廚房大作戰(zhàn),我想談一個話題:如果家里的飯由爸爸來做,會怎么樣? 為什么想說這個話題,主要看了這么多期廚房大作戰(zhàn),基本上是媽媽在幫助孩子做菜,媽媽拍照組圖上傳。 當然爸爸參與的也有,只是不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會更加親近媽媽? 大家或許一下子就會想到,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簡直太長了,吃的飯是媽媽做的,穿的衣服是媽媽洗的,作業(yè)是媽媽檢查批改的,學校家長會也是清一色的媽媽。 這么高頻相處,孩子能不與媽媽親密嗎,凡事也就只跟媽媽說了。 有沒有想到這樣一個情景,孩子在家,說得最多的話中肯定有這么一句“媽,我的什么東西在哪里啊“。孩子跟爸爸打電話,第一句或許是”爸,我媽在哪里?。俊?。 很多孩子畫一家人,爸爸的形象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就是背過身去看不到,爸爸在孩子們中的印象簡直可以用虛無縹緲來形容。 講到這里,爸爸進入廚房做飯,或者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完成廚房大作戰(zhàn),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爸爸,讓爸爸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明晰起來。 常常在家中做飯的爸爸,在孩子眼中,不再是這個家庭的過客:早上上班,晚上下班,第二天繼續(xù)重復。 幾乎在孩子眼中,爸爸常常是一個行色匆匆的人。如果有一天爸爸出現廚房,孩子肯定會驚訝,原來爸爸還會做菜啊。 在我自己的家里,我下廚的機會其實是不多的,主要是我媽媽在,不過我媽媽回趟老家的話,基本就是我做菜。 女兒對我一個最為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或許是敲鍵盤吧,有一次我坐在沙發(fā)上與女兒玩,女兒不知從哪里拿出一個已經少了一兩個按鍵的鍵盤,跟我說:“爸爸,你按這個,你一定喜歡按這個的?!?/p> 原來在女兒心中,我有一個固定標簽:那就是坐在書房里按鍵盤。直到有一個周末,我在廚房燒了幾個菜,我叫女兒吃飯,女兒坐在自己的餐椅上,指著桌子上菜,好像很自豪地說:“這是爸爸燒的?!边€有一次,我給女兒燒了意大利面,喂她吃,女兒吃完抹抹嘴巴:“這是爸爸味意大利面?!?/p> 或許,那一刻,在我女兒心中,爸爸不僅僅是一個會敲鍵盤的人,還是一個會做飯的人。 是的,讓孩子走近爸爸,其中一種方法就是讓爸爸帶著煙火味。煙火味幫助爸爸去掉身上的那些固有標簽。 爸爸進入廚房,還可以減輕媽媽的焦慮。 現在的媽媽為什么那么焦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媽媽要管的是在太多了,帶孩子、做家務,各種瑣碎的事情全部壓在媽媽身上,壓得媽媽透不過氣,時間長了,焦慮生長。 如果這個時候,爸爸也適當分擔一點,廚房已經不錯的切入點。相對比收拾房間、洗衣服,爸爸更加容易掌控廚房。 下次希望看到更多老爸發(fā)作品。 好了,下面還是看看南瓜吧,南瓜已經燒好了。 肯定又再一次饞哭隔壁小孩,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