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篤鮮,南方三四月餐桌上的道尋常。 “腌篤鮮”這三個字,乍一看,會讓人不知其所云,但逐字拆開,分別釋意,就會知道這菜名真是再直白不過。 '腌”是腌過的咸肉, “篤”在吳儂軟語中指小火慢燉, “鮮”則是再放入新鮮的肉、筍等食材,三者合一即成腌篤鮮。 腌篤鮮就是以腌的去燉鮮的,發(fā)音也很妙,叫作“伊都喜”(上海話讀音)——腌的有家鄉(xiāng)肉與火腿,鮮的有鮮嫩豬排、雞腿或小蹄髈。小蹄骸最好用肉少骨大的前蹄,以貢獻(xiàn)膠質(zhì)。有些人怕尿酸高,那么可以將豬小排改為土雞腿??傊灰莆罩攸c是用腌的去燉鮮的,那就對了。 家鄉(xiāng)肉、火腿要汆水,豬排、小蹄汆燙后要再沖洗,竹筍不可以事先煮熟冰著再來下鍋,要當(dāng)日采收的帶殼鮮筍。好的腌篤鮮,鮮筍燉煮后是象牙的凈白;腌篤鮮里有火腿與家鄉(xiāng)肉,湯色是奶白的,但卻不會上面浮著黃油倒人胃口;青菜是碧綠的,不可以萎黃。 至于是不是得用高湯來燉,我倒是建議無所謂,反正這些材料燉煮出來已經(jīng)是很鮮美的高湯了。倘若要用高湯,那要留意,高湯里頭就別再放火腿,用純清雞湯即可。還有,煮的時候必須不停撈除浮油,盡量讓湯維持清澈。有的腌篤鮮不放豬小排或雞腿,放的是五花肉,這卻是萬萬不可取的。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蘇軾 《於潛僧綠筠軒》 “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 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 —李漁在《閑情偶寄》 古代文人對筍的評價極高。 由此可見,在腌篤鮮里,筍,才是主角。 冬筍肥厚醇美,春筍爽口清香。 那么,問題來了。煮腌篤鮮,到底用什么筍才合適呢? 春雷響,筍而后破土,三月是吃春筍的好時候,春季雨水充足,使筍的肉質(zhì)變得肥碩、鮮嫩多汁,所以春筍也被稱為“菜王”和“山八珍”。 《廣東新語》:“筍者,竹之初氣,勃然始生,其性迅銳而行,益人氣力,而其味以甘為貴。 春筍在春雨的滋潤中成了一種難得的時令性蔬食。 挑選春筍的時候可以掐一下根部,能掐破并且有汁水的,便是新鮮的春筍了。剝開麻色的外皮,其芽色碧綠,根部漸呈乳白。咬上一口,清甜爽脆。 但是,吃春筍也要抓緊時間。以清明為限,四月份之后的筍纖維質(zhì)感會逐漸增多,變得粗糙。吃起來很老,口感就沒有那么嫩了。 在冬天,嘴巴饞的朋友,摒伐牢了,想提前吃上一口腌篤鮮。那么冬筍,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元代張昱曾在詩中寫道:“僧家嗜筍如嗜肉,滿腹生香貯寒玉?!边@里的筍,便是冬筍。 冬筍相對于春筍而言,更顯得粗胖矮。但其豐富的蛋白質(zhì)含量,使其要比春筍嘗上去更鮮美一些。 總結(jié)下來,春筍、冬筍各有各的優(yōu)勢。不同的風(fēng)味與口感,加入咸鮮肉,創(chuàng)造出不同版本的腌篤鮮。非要選一個更好吃的話,那只能是,都好吃。 被稱為“奚媽”的嚴(yán)裘麗是上海人,嫁到了臺灣,曾為蔣介石烹飪過江浙菜。在她的一本《蔣公獅子頭》里,講的全是大家熟知菜名的上海美食,其中關(guān)于腌篤鮮是這樣描述的—— 其實,無論哪一個版本,細(xì)細(xì)去品味都蠻有意思。 本身這道菜的叫法就充滿了濃濃的上海風(fēng)味,一句糯軟的“伊都喜”講出來,已經(jīng)感覺和煦春風(fēng)拂面而來。 完 實習(xí)編輯:李嘉欣 責(zé)編:何黛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