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冬季里的數(shù)九寒天是從冬至那天開始計算的,而夏季的三伏卻并非如此。何為三伏呢?“伏”是陰氣受陽氣所迫,藏在地下的意思,而三伏包含了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中部地區(qū)在一年里面最炎熱的30-40天,它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時間大約是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之間。 “夏至三庚入伏”,亦即夏至來臨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入伏的時間。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夏屬火,火克金,庚屬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在這里有個晦澀的概念,我不妨多啰嗦幾句。何謂“庚”?它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在干支紀日中,“庚”日每十天重復(fù)一次,從夏至開始,第三個庚日出現(xiàn)時,為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而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第一天。所以說,三伏的天數(shù)并不確定,根據(jù)年份的變化,有的三伏天是三十天,有的則是四十天。今年,2020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在7月16日,而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8月15日;這便意味著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且三伏天也是相當漫長的四十天。初伏是在7月16日至7月25日的10天;中伏是在7月26日至8月14日的20天;末伏便是在8月15日至8月24日的十天。我相信通過以上這些說明性的文字,您再用心計算下,方可確切地知曉三伏天,這真是給人一種既繁雜又精細的感覺。如此,我便不禁嘆服,我們的祖先該是擁有何等的智慧才能將天象做到如此這般透徹的了悟! 關(guān)于三伏天,有人問,為什么夏至日照最長,卻不如三伏天熱呢?雖然夏至當日日照時間最長,陽氣最盛,卻不是最熱的一天。隨著夏至到來,日照時間依舊保持較長時間,地表吸收的熱量逐漸大于夜晚散去的熱量,并將熱量逐漸積累起來,一直持續(xù)到三伏天時達到頂峰。這也是為什么最熱的時候不是夏至而是三伏天的緣故。民間素有“熱在三伏”之說,也明確指明三伏天是一年中氣候最高、陽氣極旺的時段。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jié),天地之間火熱蒸騰,上蒸下煮,也是最難熬過的時節(jié)。應(yīng)之于人,此時人的體表氣血最旺盛。三伏天,可巧借“天時”以排出體內(nèi)陳舊寒氣!養(yǎng)陽氣!實乃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期!! 冬病夏治,這可是咱老祖宗的大智慧,《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講過“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而人與自然界是統(tǒng)一的,“天人合一”,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通,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端貑枴に臍庹{(diào)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冬病夏治,是在夏季通過適當?shù)膬?nèi)服或外用一些方藥或針灸等來調(diào)整人體的陰陽平衡的傳統(tǒng)特色療法。那么冬病夏治都有哪些方法呢?我認為主要有如下方法:辨證內(nèi)服經(jīng)方湯藥調(diào)理身體陰陽!“湯者,蕩也”,內(nèi)服湯藥是從根本上恢復(fù)臟腑功能,根據(jù)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通過辨證化裁用藥,治療更有針對性,見效最快!再者,三伏天,可以加強針灸及單純艾灸,也可以拔罐排邪!三伏天“針療”“灸療”是中國古代醫(yī)學(xué)最具有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本郎中鄭重提示:艾灸(針灸)前后一定注意補充水分,可用隨身灸或者溫和灸的方式。當然,寒濕重癥患者需重針重灸!保健可重點選擇神闕,關(guān)元,氣海,足三里等穴針灸或單純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