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后漢書·孔融傳》李賢注 【原文】《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笕藛柶涔?,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譯文】《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于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解析】《三字經(jīng)》中“融四歲,能讓梨”從小教育孩子要學會謙讓,當孩子讓我給他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這個故事是有毒的,故事讓我們,學不會該如何去獲得自己應有的利益。接下來,從權(quán)謀角度來解析下這個故事: 一、孔融的三種可能 1、懼怕強者 為什么孔融把只挑選小的,可能不是謙虛,而是自己一直被哥哥欺負,不敢獲取自己的利益,不然離開大人的視線,立即就會被揍。所以,真的的表達了自己的內(nèi)心,年齡大的吃大的,年齡小的吃小的。弱者不敢直接謀取強者的利益,只能謙虛的態(tài)度掩飾自己的弱小。 2、道德束縛 孔融被儒家的道德束縛,而陷入規(guī)則困境。為什么是規(guī)則困境呢,因為,儒家的謙讓教育是,大孩子必須讓著小孩子,所以,孔融年齡最小,所以,孔融先選。又因為先選,要謙讓,孔融只能選小的。哥哥們的謙讓失去了選擇權(quán),而孔融的謙讓失去了實際的利益。 3、虛偽掩飾 還有可能是,孔融自己并不喜歡吃水果,尤其是梨子,但是呢,直接說自己不喜歡吃,會讓自己孤立起來,不能融入整體的氛圍,于是不能不吃,所以孔融選擇了,一個高大上的理由,不僅僅展示出自己的個性優(yōu)秀的品德,又能夠讓自己利益不受大的損失。 二、謙讓的外部條件 1、謙讓的環(huán)境 這個故事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說謙讓的環(huán)境。讓很多孩子,以為在任何的環(huán)境下,任何的組織里,都要謙讓不好意思謀取自己的利益。其實這是家庭環(huán)境,家里是講感情而不是利益的地方,尊老愛幼是沒問題的,但是在職場,在官場,會哭的孩子才有奶吃,不主動爭取,就不會天上掉餡餅。 2、謙讓的對象 大家都講道德,講謙讓,還行,因為你的好品德,獲得對方的贊譽,接下來就會有好的人緣,自己的也會獲得別人的謙讓的利益。但是現(xiàn)實中不是如此,你的謙讓會讓人家覺得你好欺負,或者讓領(lǐng)導覺得你可能真的不需要利益,就只給你名譽。能用名譽打發(fā)你,誰會用真金白銀呢? 3、謙讓的目的 不是不能有好的道德和性格。關(guān)鍵是謙讓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認可,還是想獲得好的人緣,還是懼怕強者,還是追求內(nèi)心的道德。求仁得仁就行了,沒有必要糾結(jié)。但是就怕自己想要利益,還要裝出謙虛的樣子,沒有實際利益,還不舒服。死要面子,活受罪。 三、正確的謀取利益 1、利用規(guī)則 這類故事只讓我們學會謙讓,卻讓我們失去了利益。我們該如何謀取自己的利益呢,首要的就是利用好游戲規(guī)則??兹诶玫赖乱?guī)則,自己主動端過去,讓哥哥先拿。讓出選擇權(quán),獲取實利。 2、利用強弱 孔融在哥哥面前是弱者,在弱者面前就是強者,這時候,可以把梨子分為兩部分,大孩子一部分,小孩子一部分。把自己歸類于小孩子這個部分,欺負不了哥哥,可以欺負小弟弟。 3、利用道德 直接拿大的梨子,然后問哥哥,我先吃這個大的行不行?我盡管把利益拿到了手里,但是我卻在形式上爭取哥哥的意見,當著大人的面,哥哥怎么好意思和弟弟搶? 所以,我們學習國學的小故事,不僅僅只看到了表面的道德,而是要思考到背后的權(quán)謀邏輯,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故事真的講好,讓孩子學到更多而東西。不然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都是弱雞,不知道如何面對復雜的環(huán)境和如何爭取自己該有的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