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土豆,很多年來,都想為土豆立傳。試著寫寫! 土豆在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樣,一般是土豆、馬鈴薯,云南就叫洋芋,山西叫山藥蛋,還有個文學流派是“山藥蛋派”呢,代表人是趙樹理。 也許,洋芋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土豆傳入中國也就三百多年的歷史吧。從外國或者其他民族來的,一概叫洋或者叫番,比如番石榴,番木瓜,番茄……洋芋、洋白菜、洋娃娃……還有叫胡的,比如胡蘿卜、胡琴、胡鬧、胡說八道…… 土豆也很好,就是從土里來的豆嘛。那山藥蛋呢?估計有一種植物叫山藥,人家會說是長山藥,于是這個圓的就叫山藥蛋了,只是長山藥確實有藥效,這山藥蛋除了好吃,充饑,似乎沒見說有藥效呢。不過,止餓應(yīng)該是最好的療效吧。再說,在我們這個重視吃的國度里,山藥蛋肯定被開發(fā)出來很多藥用價值,也許咱們不知道呢。估計是山西人開發(fā)出來的,所以山西人很驕傲地管這玩意兒叫山藥蛋呢…… 那馬鈴薯呢?為什么要叫馬鈴薯?難道這薯輩長得像馬的鈴鐺?也許是它的花長得像呢?馬鈴薯最初被種植,聽說就是為了觀賞花的。關(guān)鍵他還知道這馬鈴薯是茄科茄屬的,就是說馬鈴薯跟茄子一個屬相…… 這應(yīng)該屬于生物學上的同物異名,命名的時間和命名的人不一樣,也許跟命名的地域也有關(guān)系…… 豆有各種銷魂吃法??梢宰龀鳆湲攧诘氖項l、肯德基的薯餅、必勝客的薯格、星期五的土豆皮、土豆泥、云南的炸土豆放點辣椒、土豆條、土豆絲(醋溜的、香煎的、辣椒的)、烤土豆片、椒鹽土豆、烤土豆、拔絲土豆……各種豐富的吃法之外,土豆還是百搭食品,土豆燉牛肉、紅燒肉燉土豆、土豆燉粉條、土豆燉排骨、土豆炒肉片、尖椒土豆絲、乳酪土豆……土豆真是太神奇,溝通了中西文明,消解了時代阻隔,既有獨立之精神,又有隨和包容合作的品質(zhì),既成人之美又成己之美,簡直就有海納百川大道致遠的氣度!真是太太太太好了! 古人認為玉有五德,主要是玉器流行的時候,土豆還沒有傳入中國,如果土豆傳入了中國,那簡直就沒有玉什么事兒了,土豆才有五德呢,仁慈、包容、謙遜、隨和、樸實……也許還有更多沒有發(fā)現(xiàn)的德行呢,土豆既能上得廳堂又能下得廚房,既可以做主食,又可以做零食,簡直就是一種相當完美的食物…… 梵高有一幅油畫《吃馬鈴薯的人》,梵高自己說想通過那幅畫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人們對梵高這幅作品的評價也很高,認為就是這幅畫確立他作為大師的地位。那幅畫的背景雖然黯淡了一些,房屋雖然低矮了一些,但一家人并不缺少愛,每個人的表情都很安詳。其實,只要快樂,那樣的生活也沒有什么不好。 只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是, 國人為什么不畫土豆或者馬鈴薯?以我這點關(guān)于繪畫的知識,古人的畫里面一般都是山水、鳥獸、梅蘭竹菊之類的,再就是仕女,都是那種文人畫。聽說也有一些市民畫家,比如清朝的時候,有個將軍后來給改行當和尚去了,叫虛谷,這個人畫過一幅《蔬魚圖》,里面的蔬菜就是一把大蒜,后來這把有大蒜的畫啟發(fā)了一些人,比如齊白石,畫過蘿卜、白菜、柿子、蓮藕、葫蘆、豆角之類,但好像沒看到有土豆,是土豆長得不夠迷人嗎?還是他們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土豆的價值? 土豆來自南美洲的秘魯。大概8000年前就馴化了,并且直到現(xiàn)代,土豆和小麥、稻米、玉米、小米、大麥等植物為人類提供超過90%的食物熱量。土豆這廝,長得雖然土里土氣,但居然能如此神奇,估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古語當年是用來說土豆的! 土豆從南美洲到拉丁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把土豆帶到歐洲,開始的時候,歐洲人不能接受這長相丑陋的作物,因為馬鈴薯長得太像麻風病人的粗糙的手——小時候在姥爺家看到有一種土豆的皮確實有皴裂的感覺,但是長大后見到的土豆基本都是光滑的,大概那些土豆還沒有經(jīng)過品種改良吧——并且神職人員宣稱《圣經(jīng)》里沒有提到這種食物,不屬于上帝的恩賜,所以,土豆在歐洲用了將近200年時間才被接受。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當時為了推廣土豆的種植,有個法國藥劑師叫巴孟泰爾,這哥們用了兩招讓土豆在法國的種植成為一種時尚。他給路易十六國王和王后獻上了馬鈴薯花,皇后特別喜歡這清雅不俗的花,就佩戴在衣服上、皇冠上。同時,他用馬鈴薯做了牙簽土豆、土豆泥、油燜土豆、炸薯條等美好的食物來招待這些上層社會的來賓,架不住美食和美服的誘惑,一時間,佩戴馬鈴薯花,吃馬鈴薯成為了上層社會的一種標志。 另外一招就是巴孟泰爾在巴黎城外的田里種了馬鈴薯,并部署武裝守衛(wèi)站崗,引發(fā)了當?shù)厝说暮闷?,他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作物需要如此用心,當作物成熟的時候,巴孟泰爾撤掉了守衛(wèi),人們蜂擁而至,偷走了馬鈴薯——這一招欲擒故縱,使得人們對馬鈴薯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