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澄衷蒙學(xué)堂字課圖說》:“水汽不特能凝為露,倘早晚為天空涼氣所縮,亦能膩而為霧,縱目空際,白氣迷漫,宛如雨后炊煙,籠罩屋頂,重者至咫尺莫辨,航海者有戒心焉,風(fēng)日開明,自能解散?!? 水汽不僅僅能凝結(jié)為露珠,還可以凝結(jié)為霧,霧很美,但是霧對于航海者而言,是需要警惕的。霧要散去,一方面靠風(fēng)吹散,一方面需要太陽照射。霧造成的美景,如夢如幻。成為詩人們歌詠的對象,最著名的如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膘F里看花,是一種朦朧的,不可捉摸的美。 (霧里芒草,在微風(fēng)中搖曳,攝于海南白沙) (霧里山城,攝于海南白沙) 作為一個典型的北方人,對霧的感覺在去南國之前,基本沒有。就是霧里看花,不知道具體什么狀態(tài)。等真正見到之后,驚艷了!原來,霧與北國這幾年流行起來霾看起來好像差不多,但是,其純潔程度,舒適程度,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那是一種濕潤的,輕盈的,氤氳在山水之間的仙氣飄飄。 也難怪,根據(jù)《水經(jīng)注·夷水注》:“大溪南北,夾岸有溫泉相對注,夏暖冬熱,上常有霧氣?!膘F的形成,條件是首先有水。北國的空氣干燥至此,尤其冬天,到了那里都是噼里啪啦的靜電,哪里有什么霧,一定是霾! (霧里芒草,在微風(fēng)中搖曳,攝于海南黎母山) (九架觀霧,攝于海南白沙九架嶺) (唐詩宋詞里的山河 攝于海南白沙細水鄉(xiāng)) (九架觀霧,攝于海南白沙九架嶺) 在靜謐的鄉(xiāng)下,晨起,看霧在山間流動,有炊煙裊裊,雞犬相聞,自然十分愜意。然而,也如《澄衷蒙學(xué)堂字課圖說》談到的,霧重之時,“咫尺莫辨,航海者有戒心焉”,由于濃霧造成的海難,法國作家雨果曾經(jīng)在其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中有過非常深刻的描述。這篇小說被選入北師大版小學(xué)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的8單元《危急時刻》中。 文中,有幾處描寫大霧的片段,邊讀邊想象那個夜晚,在濃霧下的驚心動魄,仍然覺得驚魂難定! 出事的那天夜里,“大海上夜色正濃,大霧彌漫。船長站在艦橋上,小心翼翼地駕駛著他的'諾曼底’號。” “霧越來越弄了,輪船駛出南安普敦河后,來到茫茫大海上……” “突然,沉沉夜霧中,冒出一枚黑點,它好似一個幽靈,又仿佛一座山峰?!?/span> …… “人們透過陰慘慘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span> 濃霧是引發(fā)這場災(zāi)難的罪魁禍?zhǔn)?,在距離大船沉沒只有20分鐘的時間里,哈爾威船長救了60個人。憑借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專業(yè)情意,做出了精準(zhǔn)的判斷,鎮(zhèn)定、果斷、迅速地在紛亂中樹立了自己的權(quán)威,讓救援工作能夠井然有序地開展。 最后,船上所有的人,都離開了,只有哈爾威船長,定格成一尊黑色的雕像,在陰慘慘的薄霧中,跟船一起沉入深淵。 哈爾威船長遵守了作為船長的職業(yè)倫理:“榮譽先于利益”“搏擊強梁,卵翼婦孺”“神態(tài)自若地相信最壞的前景,但絕不退縮”“與其背棄信任你的人,毋寧死”,捍衛(wèi)了作為一位船長最后的榮譽。 無疑,諾曼底號遭遇的這場大霧,是幽靈與魔鬼活動的舞臺。與草船借箭中的那場大霧之于諸葛亮的意義完全不同。 傳遞語言文字知識,傳遞讀書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