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二十三,還整有七天,大年玩一宿,初一就拜年。 過年,可以穿新衣服,除夕之夜可以吃餃子,還可以分到火柴盒一樣大的一塊肉,晚上在漆黑的夜晚“禮花錦”。更喜歡聽那到處是“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而最開心的是拜年。 吃完餃子,跟著哥哥們的屁股后面,到同姓的叔叔爺爺家拜年,一進屋門,先給已故老人磕四個頭,然后起來,一邊說著“給老爺拜年”的話,一邊磕一個頭,“給奶奶拜年”,又磕一個頭。給誰磕頭,誰就說“好了,好了”,或者說“再磕就老”的話,于是,一片笑。給長輩們挨個磕完頭,我可以得到一塊糖,或者一掛鞭炮,或者二分錢,這是小孩子的專利,接過禮物趕緊說聲“謝謝”。沒給禮物的人家,大都是生活拮據(jù)的人家,他們會給你一個和藹可親的目光,會送到我們門外,說些“這群孩子真懂事”贊揚的話。 年初一,我跟著哥哥,或者其他人群,去鄰居家拜年。我總是跟在最后,因為我最小,當我得到幾個小鞭炮,或者二個“摔炮”,或者一把“禮花錦”,或者一塊糖,我便說聲“某某好”,于是,轉(zhuǎn)身飛快跑開。因為,大孩子們,出了門,會搶我的禮物。那時,不分張王李趙劉,不管認識的人家,還是不認識的人家,都去拜年,有時,大人們留下喝茶,我沒有那個身份,便跟著下一撥人群去拜年。給禮物的人家,我們有時去好幾次。拜年是年初一最開心的事,彎腰撅腚磕完頭,一片笑聲里還有壓歲錢,可幸福了。 過完年,開始走親戚,就是去給親戚的長輩們拜年。年初二,去外婆家拜年,一進門,還是機器人一樣動作,一樣的語言,父母在前,我還是最后。外婆總是給我兩個五分錢的鋼镚,這可是從年頭到年尾渴盼的喜事。初三,去姑姑家,初四去姨家。這個不成文的習俗,好像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一樣。 我十二歲那年,一個人去姨家拜年。把五斤饅頭,一斤餅干,放在籃子里,上面蓋上毛巾,用一根木棍在肩膀挑著籃子,于是,充滿希望,懷著高興,抱著幸福,仿佛出征的常勝大將軍。 走到半路,又累又餓,我后悔沒聽母親的,“光喝糊涂會餓的,吃個窩窩頭”。我只想著姨包的胡蘿卜水餃的噴香,留著肚子吃水餃。沒想到半路就餓肚子。我放下籃子,掀開籃子上面的毛巾,餅干,饅頭———讓我垂涎三尺,甜甜的餅干,香味撲鼻。過去都是吃帶蟲子屎的餅干,蟲子沒有吃的餅干,大人不讓吃,留著秋后再走親戚。只有包餅干的紙破了,或者蟲子鉆出來,才允許我們分開吃。饅頭也是一樣,五斤饅頭不知道傳多少家,饅頭干裂了,硬邦邦的沒人舍得吃。 有一次,表叔拿來的饅頭很大,我奶奶說:“頭一回見這么大的饅頭,留下兩個吧。”高興得我跳起來,我知道,奶奶一定給我一半。用刀切開時,都呆住了,那才是真正的目瞪口呆:原來,中間是一個圓圓的黑乎乎的地瓜面團,外面裹著一層薄薄的白面皮,雖說是表叔拿來的,可是,他也不知道是誰家蒸的饅頭,那時候,親戚接到饅頭籃子,趕緊拿著禮物走下一家親戚,人到家,而饅頭籃子則百米沖刺一般,又被親戚挎著走下一個親戚,仿佛走馬燈一樣,轉(zhuǎn)到我家,這饅頭不知道走過多少家親戚了。 我在路邊田埂上蹲下,雖然太陽很亮,可在只有七八度的天氣里,走路時的暖被一陣西北風吹得無影無蹤了。木棍壓得肩膀一道紅色痕跡,生疼。又累又餓,拿起饅頭聞了半天,沒敢下口,發(fā)現(xiàn)有一個饅頭裂開皮,我輕輕扭下一點,放到嘴里,好香,再扭下一點,饅頭缺皮少塊了,放進籃子里,太扎眼了,聞著饅頭的香,肚子里呼呼嘍嘍叫。 看看路上,看不到幾個走親戚拜年的了,我咬緊牙關(guān),打起精神來,挑著籃子又走了四五里路。額上露出汗水,餓了,渴了,更累了,腰也直不起來了。再一次停下來休息。掀開蓋籃子毛巾,那個半邊呼啦的饅頭著實不好看,拿出來翻來覆去地修改,越修改饅頭越小,唉,干脆吃了吧,我姨不會生氣的,也許他們認為本來就是十九個饅頭呢? 十二里路,三個多小時,一進門口,看到姨和姨夫,我就立刻跪下磕頭:“給姨拜年,給姨夫拜年?!蔽乙腾s緊拉我起來。進屋后一陣子問寒問暖。 姨給姨夫說:“炒白菜多放點油?!?/span> 姨夫說:”包你的包子吧,油多了不好。” 姨說:“多加點醬油。” 姨夫說:“醬油多了咸?!?/span> 這都是他們永遠不變更的話,年復(fù)一年。一皮差一皮,姑父姨夫是外人,這話是真的,一點不假。 姨給了我五分錢,那銀白的銀元確實讓人心動,可接過錢覺得扎手,我說啥不要。姨夫伸過手來:“長大了,不要就算了……”姨夫拿過銀元,微笑了一下。姨白了他一眼:“十一二的孩子長大了?” 姨夫還是笑,無聲地笑。我心里內(nèi)疚,刻骨銘心的內(nèi)疚…… 彈指一揮間,半個世紀過去了,往日彎腰撅腚磕頭拜年的小毛孩,成了爺爺。我給孩子們的壓歲錢是一沓百元大鈔,得到一句“謝謝爺爺”,或者是陽光燦爛一個笑臉。回首過往,感慨我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人民公社,改革開放,脫貧致富,如夢幻一般,過上了神仙般的生活。 今天的拜年再也不是步行挑著籃子了,而是以車代步,即使相隔千山萬水,用手機也可以拜年了;再也不用一包餅干五斤饅頭籃子走親戚了,再也不會有走親戚挨餓的事情了。 拜年是一種渴望,是一種親情,是一種幸福;拜年更是一種祝福,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作者簡介:寧廷常,泰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寧陽縣政協(xié)特邀研究員。小學高級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