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乳化劑 天然乳化劑降低界面張力的能力不強,但它們易形成高分子膜而使乳滴穩(wěn)定。常用的有多糖類的阿拉伯膠、西黃蓍膠及明膠、白蛋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膽固醇等。 |
O/W型乳化劑有;氫氧化鎂、氫氧化鋁、二氧化硅、皂土等。W/O型乳化劑有:氫氧化鈣、氫氧化鋅等。 |
乳劑的特點(1)乳劑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藥物吸收和藥效的發(fā)揮很快,生物利用度高;(2)油性藥物制成乳劑能保證劑量準確,而且使用方便;(3)水包油型乳劑可掩蓋藥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矯味劑;(4)外用乳劑能改善對皮膚、黏膜的滲透性,減少刺激性;(5)靜脈注射乳劑注射后分布較快、藥效高、有靶向性;(6)腸外營養(yǎng)乳劑,是營養(yǎng)輸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
油包水型乳濁液,油相為連續(xù)相,水相為分散相,簡寫為水/油或W/O型。 |
乳化劑包括:①表面活性劑類乳化劑(如油酸鈉、芐澤);②天然乳化劑(明膠);③固體微粒乳化劑;④輔助乳化劑(蜂蠟)。 |
固體微粒類乳化劑能作O/W型乳化劑的有:氫氧化鎂、氫氧化鋁、二氧化硅、皂土等;能作W/O型乳化劑的有:氫氧化鈣、氫氧化鋅。阿拉伯膠是天然乳化劑,十二烷基硫酸鈉是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 |
新生皂法:將油水兩相混合時,兩相界面上生成的新生皂類產生乳化的方法。植物油中含有硬脂酸、油酸等有機酸,加入氫氧化鈉、氫氧化鈣、三乙醇胺等,在高溫下(70℃以上)生成的新生皂為乳化劑,經攪拌即形成乳劑。生成的一價皂則為O/W型乳化劑,生成的二價皂則為W/O型乳化劑。本法適用于乳膏劑的制備。搽劑:系指專供揉搽皮膚表面用的液體制劑,可分為溶液型、混懸型、乳劑型。乳劑型搽劑用肥皂作乳化劑,有潤滑、促滲透作用。 |
乳劑中分散相的乳滴發(fā)生可逆的聚集現(xiàn)象稱為絮凝。發(fā)生絮凝的條件是:乳滴的電荷減少,使ζ電位降低,乳滴產生聚集而絮凝。乳劑中電解質和離子型乳化劑的存在是產生絮凝的主要原因,同時絮凝與乳劑的黏度、相容積比以及流變性有密切關系。絮凝與乳滴的合并是不同的,但絮凝狀態(tài)進一步變化也會引起乳滴的合并。 |
油中乳化劑法:又稱干膠法。本法的特點是先將乳化劑(膠)分散于油相中研勻后加水相制備成初乳,然后稀釋至全量。在初乳中油、水、膠的比例是:植物油為4:2:1,揮發(fā)油為2:2:1,液狀石蠟為3:2:1。本法適用于阿拉伯膠或阿拉伯膠與西黃蓍膠的混合膠。 |
乳劑的類型:根據乳滴的大小,將乳劑分類為普通乳、亞微乳、納米乳。 |
乳劑的分層系指乳劑放置后出現(xiàn)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現(xiàn)象,又稱乳析。分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質之間的密度差造成的。 |
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包括:脂肪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盤)、聚山梨酯(吐溫)、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賣澤)、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芐澤)、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或普朗尼克)。 |
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包括:肥皂類(堿金屬皂、堿土金屬皂、有機胺皂)、硫酸化物(硫酸化油、高級脂肪醇硫酸酯)、磺酸化物。 |
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是季銨化物,主要有苯扎氯銨(潔爾滅)和苯扎溴銨(新潔爾滅)。 |
助溶是指難溶性藥物在水中,當加入第三種物質時能增加其溶解度;這種物質就稱為助溶劑,助溶與增溶不同,其主要區(qū)別在于加入的第三種物質是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膠體電解質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常用的助溶劑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某些有機酸及其鈉鹽,如苯甲酸鈉、水楊酸鈉、對氨基苯甲酸鈉等;另一類為酰胺類化合物,如烏拉坦、尿素、煙酰胺、乙酰胺等。 |
潛溶劑是混合溶劑的一種特殊的情況,藥物在混合溶劑中的溶解度一般是各單一溶劑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在混合溶劑中各溶劑在某一比例時,藥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單純溶劑中溶解度出現(xiàn)極大值,這種現(xiàn)象稱為潛溶,這種溶劑稱為潛溶劑;混合溶劑是一些能與水任意比例混合,與水分子能形成氫鍵結合并能增加它們的介電常數,能增加難溶性藥物溶解的那些溶劑: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于水組成的混合溶劑;潛溶劑不同于增溶劑和助溶劑,它主要是使用混合溶媒,根據不同的溶劑對藥物分子的不同結構具有特殊親和力的原理,能使藥物在某一比例時達到最大溶解度;主要是根據實驗過程確定合適的比例。 |
表面活性劑的HLB值與其應用性質有密切關系,HLB值在3~6的表面活性劑,適合用做W/O型乳化劑;HLB值在8~18的表面活性劑,適合用做O/W型乳化劑。作為增溶劑的HLB值在13~18,作為潤濕劑的HLB值在7~9等。 |
置換價系指藥物的重量與同體積基質的重量之比。不同的處方,用同一模型所制得的栓劑容積是相同的,但其重量則隨基質與藥物密度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栓劑的制備時需根據置換價計算對藥物置換基質的重量。 |
碘值、皂化值、酸值是評價注射用油質量的重要指標。 |
聚乙烯醇(ΒVA)是常用的膜劑成膜材料,是由聚乙酸乙烯酯經醇解而成的結晶性高分子材料,根據其聚合度和醇解度不同,有不同的規(guī)格和性質。 |
吸濕是固體藥物制劑經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指藥物或制劑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收水分直至平衡的過程。具有水溶性的藥物粉末在相對較低濕度環(huán)境時一般吸濕量較少,但當相對濕度提高到某一值時,吸濕量急劇增加,此時的相對濕度稱為臨界相對濕度(CRH)。 |
羥苯甲酯又稱為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常用作防腐劑。 |
聚山梨酯類(吐溫類):主要用作增溶劑、O/W型乳化劑、潤濕劑和分散劑。 |
如在體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種電解質,可能中和微粒表面的電荷,降低雙電層的厚度,降低表面所荷的電量,使微粒間的斥力下降,從而使微粒的物理穩(wěn)定性下降,出現(xiàn)絮凝狀態(tài),即微粒呈絮狀,形成疏松的纖維狀結構,但振搖可重新分散均勻。這種作用叫做絮凝作用,加入的電解質稱絮凝劑。 |
潤濕劑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藥物微粒被水濕潤的附加劑。 |
洗劑:系指含原料藥物的溶液、乳狀液或混懸液,供清洗無破損皮膚或腔道用的液體制劑。 |
含漱劑:系指用于咽喉、口腔清洗的液體制劑。用于口腔的清洗、去臭、防腐、收斂和消炎。一般用藥物的水溶液,也可含少量甘油和乙醇。溶液中常加適量著色劑,以示外用漱口,不可咽下。 |
受外界因素(光、熱、空氣等及微生物影響,使乳劑組分(油或乳化劑)發(fā)生變質的現(xiàn)象稱為酸敗。乳化劑失效后,乳滴周圍的乳化膜破壞導致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滴的合并進一步發(fā)展使乳劑分為油水兩相,經過振搖也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分散狀態(tài),是不可逆過程。乳劑放置過程中由于重力作用使兩相間的密度差加大,最終乳劑出現(xiàn)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導致分層,經振搖后很快再分散均勻恢復乳劑狀態(tài)。 |
軟膏劑油脂性基質包括凡士林、石蠟和液狀石蠟、羊毛脂、蜂蠟與鯨蠟和二甲硅油等。 |
過濾滅菌法系指采用過濾法除去微生物的方法,適合于對熱不穩(wěn)定的藥物溶液、氣體、水等物品的滅菌。 |
紫外線滅菌法系指用紫外線照射殺滅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用于紫外滅菌的波長一般為200~300nm,滅菌力最強的波長為254nm。微波滅菌法系采用微波(頻率為300MHz~300000kMHz)照射產生的熱能殺滅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輻射滅菌法系指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射的射線殺滅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環(huán)氧乙烷滅菌是屬于化學滅菌法,干熱滅菌系指在干燥環(huán)境中進行滅菌的技術,其中包括火焰滅菌法和干熱空氣滅菌法。 |
化學滅菌法包括氣體滅菌法和藥液滅菌法。題中環(huán)氧乙烷滅菌屬于氣體滅菌法,其余的都屬于物理滅菌法。 |
氣體滅菌法是利用氣態(tài)殺菌劑進行滅菌的方法。干熱滅菌法是利用空氣傳熱殺滅細菌。輻射滅菌法是利用γ射線達到殺滅微生物的目的。紫外線滅菌法是利用紫外線照射殺滅微生物的方法。 |
影響F0值的因素主要有:①容器大小、形狀及熱穿透性等;②滅菌產品溶液性質、充填量等;③容器在滅菌器內的數量及分布等。該項因素在生產過程中影響最大,故必須注意滅菌器內各層、四角、中間位置熱分布是否均勻,并根據實際測定數據,進行合理排布。 |
流通蒸汽滅菌法 是在常壓下100℃流通蒸汽加熱殺滅微生物的方法,通常滅菌時間為30~60分鐘。 |
無菌操作法系指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利用或控制一定條件,使產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種操作方法或技術。 |
使用熱壓滅菌柜時,為保證滅菌效率,應注意的事項是:①必須使用飽和蒸汽;②必須排盡滅菌柜內空氣:若有空氣存在,壓力表的指示壓力并非純蒸氣壓,而是蒸氣和空氣二者的總壓,滅菌溫度難以達到規(guī)定值;③滅菌時間應以全部藥液溫度達到所要求的溫度時開始計時:由于滅菌柜的表頭溫度是指滅菌柜內溫度,而非滅菌物內部溫度,最好設計直接測定被滅菌物內溫度的裝置或使用溫度指示劑;④滅菌完畢后必須先停止加熱,逐漸減壓至壓力表指針為“0”后,放出柜內蒸氣,使柜內壓力與大氣壓相等,稍稍打開滅菌柜,10~15min后全部打開,以免柜內外壓力差和溫度差太大,造成被滅菌物沖出或玻璃瓶炸裂而傷害操作人員,確保安全生產。 |
過濾滅菌法系指采用過濾法除去微生物的方法。該法適合于對熱不穩(wěn)定的藥物溶液、氣體、水等物品的滅菌。滅菌用過濾器應有較高的過濾效率,能有效地除盡物料中的微生物,濾材與濾液中的成分不發(fā)生相互交換,濾器易清洗,操作方便等:為了有效地除盡微生物,濾器孔徑必須小于芽孢體積(>0.5μm)。常用的除菌過濾器有: 0.22μm或0.3μm的微孔濾膜濾器和G6(號)垂熔玻璃濾器。過濾滅菌應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操作,為了保證產品的無菌,必須對過濾過程進行無菌檢測。 |
低溫間歇滅菌法:系指將待滅菌物置60~80℃的水或流通蒸汽中加熱60分鐘,殺滅微生物繁殖體后,在室溫條件下放置24小時,讓待滅菌物中的芽孢發(fā)育成繁殖體,再次加熱滅菌、放置,反復多次,直至殺滅所有芽孢。該法適合于不耐高溫、熱敏感物料和制劑的滅菌。其缺點是費時、功效低、滅菌效果差,加入適量抑菌劑可提高滅菌效率。 |
過濾滅菌法系指采用過濾法除去微生物的方法。該法適合于對熱不穩(wěn)定的藥物溶液、氣體、水等物品的滅菌。常用的除菌過濾器有:0.22μm或0.3μm的微孔濾膜濾器和G6(號)垂熔玻璃濾器。 |
干熱空氣滅菌法系指用高溫干熱空氣滅菌的方法,適用于耐高溫的玻璃和金屬器具以及不允許濕氣穿透的油脂類(如油性軟膏基質、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溫的粉末化學藥品的滅菌,不適于橡膠、塑料及大部分藥品的滅菌。 |
無菌操作室、層流潔凈工作臺和無菌操作柜是無菌操作的主要場所,無菌操作所用的一切物品、器具及環(huán)境,均需按前述滅菌法滅菌,如安瓿應150~180℃、2~3小時干熱滅菌,橡膠塞應121℃、1小時熱壓滅菌等。小量無菌制劑的制備,普遍采用層流潔凈工作臺進行無菌操作。 |
熱壓滅菌法所需的溫度(蒸氣表壓)與時間的關系為:116℃(67kPa)、40分鐘;121℃(97kPa)、30分鐘;126℃(139kPa)、15分鐘。在特殊情況下,可通過實驗確認合適的滅菌溫度和時間。 |
滲透壓要求與血漿的滲透壓相等或接近。 |
注射用水是最常用的注射用溶劑。 |
凡能經受高溫加熱處理的容器與用具,如針頭,針筒或其他玻璃器皿,在洗凈后,于250℃加熱30分鐘以上,可破壞熱原。 |
注射液常用優(yōu)質針劑用活性炭處理,用量為0.05%~0.5%(W/V)。此外,將0.2%活性炭與0.2%硅藻土合用于處理20%甘露醇注射液,除熱原效果較好。 |
注射用水為純化水經蒸餾或去離子所得的水,是最常用的注射用溶劑。 |
熱原污染的主要來源是:①原料與附加劑;②輸液容器與附件;③生產工藝及操作;④醫(yī)院輸液操作及靜脈滴注裝置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