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看透的 來源:一禪小和尚 人生的常態(tài),就是有聚有散,有得有失,就像山峰一樣,總有高低,起伏不斷。 曾經(jīng),我們是鮮衣怒馬的少年,一日看盡長安花。 走著走著,漸漸明白生活并不都是盡性盡情的,萬事萬物都有力所不能及之處。 此時我們能做的,就是看透,看清,看淡。 走著走著,愈發(fā)覺得孤獨是人生的常態(tài),能遇到一個懂你的人固然好,沒有也不必強求。 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角落,你走不進來,我也走不出去,它的用處,是用來安放疲憊的心靈。 網(wǎng)上有一條教人快樂的微博,內容是這樣的:
你看,快樂說都底,是要自己給自己的,即使沒有人陪,也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心情。 畢竟人生這場迎來送往的修行,就是你送送別人,別人也送送你,大部分人只能陪你一程,不能陪你一生。 莊子說:
熱鬧是別人的狂歡,而孤獨是自己的自由。 相聚總是短暫,唯孤獨綿長,學會與孤獨為伍,才能找到浮世清歡。 金庸曾借筆下人物說:
人生一世,所有的人來人往,聚散離合,都是緣分使然。 緣來便聚,緣盡便散,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往后余生,與孤獨和解,做自己的知音。 都說幸福的樣子千篇一律,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 很多人都只能看到別人所擁有的,卻沒看到別人所失去的,沒有人的生活是真正的容易。 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可能自己亦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所以不必羨慕別人,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最重要。 2020年的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鄰居的窗》中,主人公是一對中年夫妻,育有三個孩子,婚姻生活平淡而瑣碎。 一日,兩人坐在餐桌前吃飯,透過窗戶,看到對面的新鄰居在甜甜蜜蜜,于是兩人開始回味年輕是多么美好。 后來偶然的一次,女人推著嬰兒車進門,看到男人悠閑地坐在窗前望著鄰居家,她積攢很久的怨氣瞬間爆發(fā)了:
后來失眠的日子里,女人總是拿起望遠鏡,看向對面的窗戶。 直到平常的某一天,女人發(fā)現(xiàn)鄰居家的年輕男子披著白布,被推了出去。 她跑下樓,看到了淚流滿面的年輕女子,女子竟認出了她來。
年輕女子泣不成聲地說。 原來,在她羨慕鄰居生活的時候,鄰居也在羨慕著他們。 而一直困擾她的“煩惱”,竟成了鄰居奢求不得的幸福。 《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寫道:
因為過好自己的生活這件事情,和別人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不必仰望別人,你就是自己的風景。 正如文學家王爾德所說的:
有句諺語說:
比一件糟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你用糟糕的態(tài)度去面對它。 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個男人清早洗漱的時候,把自己的手表放在了桌子上。 他的兒子不小心把手表碰到地上摔壞了,男人氣得把兒子揍了一頓,還埋怨妻子沒看好兒子,兩個人吵了起來。 男人氣急敗壞地摔門出去,路上想起有一份重要文件忘記帶了,他匆忙回家取。 可沒有人在家,他只得打電話讓妻子回來送鑰匙。 妻子趕回家時,不小心撞翻了路邊的一個小吃攤,賠了一筆錢。 男人沒等到妻子回家,因為遲到也遭受了罰款。 費斯汀格法則認為: 10%的生活,由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取決于你做出的反應。 在這個故事中,摔壞手表就是其中10%,而后面的一系列的事情則是另外的90%,是由埋怨引起的。 面對人生得失時,一顆平常心,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人這一生,得與失,都是常態(tài)。 不是此處得、彼處失,就是彼處得,此處失,得得失失,失失得得,才構成了“人間事”。 正如席慕容的那首詩《寫給幸?!罚?/p>
別為昨日憂愁,別為瑣事煩擾,因為真正的人間清醒,是努力活著。 余生,愿你所有快樂,無需假裝;愿你此生盡興,赤誠善良。 作者簡介:一禪小和尚。文章來源一禪小和尚(ID:yichan6666),用簡單的禪理,解開生活的難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