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山水萬余里,此圖一出天下知?!?在浩繁卷帙的史料中,一幅明代的《絲路山水地圖》2018年在春晚上讓天下而知曉! 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古人用雙腳丈量過的土地,是明代中國輝煌絲綢之路最直觀的記載。 這件《絲路山水地圖》和我們今天說這些輿圖就是同一種稀罕物。 中國古代輿圖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年,周、召二公為營造東都洛邑繪制的《洛邑圖》。 中國國家圖書館設立輿圖組已有八十余年歷史,收集了大量珍稀輿圖,其中尤以明清以來各種彩繪、木刻的河渠水利圖、宮苑陵寢圖、風景名勝圖等有鮮明特色,在數(shù)量上、質(zhì)量上、整體性和藝術性各方面都是全國乃至世界稀有,是目前所知公藏單位和私藏大家中最為完整、系統(tǒng)、最有藝術和歷史雙重價值的藏品。 今天就帶大家來欣賞其中的幾件精品! 01 長江圖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作者 不詳 年代 清中期 類型 彩色繪本 載體形態(tài) 一幅 尺寸 縱20.5厘米,橫432.5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22.002/034.311/1909 全圖沿長江水路自西向東依次展開,繪制范圍西起江西九江瑞昌,東達長江口崇明島入海處,沿途流經(jīng)江西省瑞昌縣、九江府、湖口縣、彭澤縣,安徽省東流縣、安慶府、(桐)銅陵縣、繁昌縣、蕪湖縣,江蘇省江寧府、儀征縣、鎮(zhèn)江府、江陰縣、靖江縣、通州、蘇州府、太倉州、嘉定縣、崇明縣、上海縣、松江府、寶山縣。 整幅長卷以長江南岸為上,采用山水形象畫法,沿江山脈施以淡綠色,江中水道涂以淡青色,沙洲江岸則用淺黃色,府州城用方形符號,縣城用圓形符號,用著力展現(xiàn)長江下游水域的山川城邑、沙洲港汊、建筑設施與風光景致,是一幅較為精美的彩繪長江水道輿圖。 02 黃河發(fā)源歸海全圖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zhàn)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作者 不詳 年代 清嘉慶、道光年間 尺寸 縱22厘米,橫502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1/034.312/1825-2 此圖采用傳統(tǒng)形象畫法,繪出了黃河自星宿海至安東縣(今漣水縣)云梯關入海之全過程,并詳細標繪了黃河下游河工堤壩。 《黃河發(fā)源歸海全圖》的大致方位是上南下北,以黃河為中心,從黃河源頭星宿海開始,起初水著青色,“盛土山水始渾濁”,之后黃河就著土黃色,在黃河上游,主要繪制了黃河的流向,與黃河連接的河流,經(jīng)過的山脈、城池等,這些要素均采用形象繪法繪制,并標注名稱。從河南懷慶府開始,圖中詳細繪制了黃河兩側(cè)和治河相關的水利工程、自然資源,包括壩、堰、引河、界、河兵營地、廟宇、附近村莊等,直觀地描繪出當時的河防工程體系形態(tài)。該圖繪制內(nèi)容非常詳盡,其所繪的黃河河渠水利工程及沿河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景觀,對于研究清代水利工程及人文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03 運河圖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 作者 不詳 年代 清光緒年間 類型 彩繪絹本 載體形態(tài) 一幅 尺寸 縱28厘米,橫291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12/034.314/1904 本圖采用形象畫法繪出山東省境內(nèi)運河及沿岸河流、湖泊等,并用文字標注河流湖泊與運河之關系,及省內(nèi)運河各級管理單位的管理范圍。 圖中繪制了與運河相交的河流、湖泊,并用文字描述各水系的來源及與運河的關系。圖中黃河著土黃色,不過仍標注為“大清河”,其他河流湖泊用青綠色,黃運交匯處以南的運河用青綠色描繪,以北的運河用黃色標繪,表現(xiàn)了黃河穿運,灌入運河的情形。另外運河沿線城池、山脈、村莊、寺廟也一一采用形象繪法繪制并標注名稱。 04 西子湖圖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作者 (清)劉神山繪 年代 清咸豐年間(1908) 類型 彩色繪本 載體形態(tài) 一幅分切四軸 尺寸 縱196厘米,橫172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23.01/074.2/1908 西湖,因獨特的湖山風景和厚重的人文氣質(zhì),被歷代文人青睞。唐宋以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駐足,寄情山水,吟詩作畫。清代的杭州城,經(jīng)濟富庶,文化繁榮。隨著康熙、乾隆皇帝數(shù)次南巡,西湖增加了許多與帝王有關的人文景觀。同時,帝王南巡也賦予了西湖勝景濃重的政治含義。于是,皇家御用畫師、官宦名臣聚焦西湖,修湖志、寫詩詞、作書畫。這些作品不但記錄的西湖山水,還歌頌了治世繁華。當然還有一類就是具有實用功能的名勝地圖和游覽說明。清代西湖名勝地圖多與描繪盛世景觀為主,且數(shù)量眾多。 05 南岳全圖 萬丈融峰插紫霄,路當窮處架仙橋 上觀碧落星辰近,下視紅塵世界遙 作者 不詳 年代 清末期 尺寸 縱211厘米,橫32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26.51/074.3/1870 此圖采用山水畫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長沙省城、衡州府、湘潭縣、衡山縣等城池,以及南岳諸峰、廟宇、古塔和湘江中的行船、小洲等,畫面精美,色彩鮮艷。 衡山位于湖南省東南部,綿延于衡陽、湘潭境內(nèi),為五岳之南岳。衡山群巒疊障,風光秀美,南起衡陽回雁峰,北至長沙岳麓山,有“南岳七十二峰”之稱。衡山一名很早就見諸文獻記載,《尚書·虞書》曰:“(舜)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衡山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有深厚的人文底藴。作為五岳之一,衡山歷來受到帝王青睞,這里還是著名的佛道勝地,山上有寺廟道觀多處,道教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就有四處位于衡山。《南岳全圖》沿湘江從北到南展開畫面,較全面地展示了從長沙省城到衡州府城的南岳諸峰情況。 06 五臺山圣境圖 東臨真定北云中,盤薄幽并一氣通 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作者 不詳 年代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尺寸 縱84厘米,橫168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14.253/074.2/1908 本圖采用山水畫法,繪出了文殊菩薩及五臺山各寺、廟、祠等。圖繪精美,內(nèi)容詳細。山上標識了眾多建筑物,其中以菩薩頂、廣宗寺、顯通寺、圓照寺、羅喉寺、塔院寺建筑群最為突出,此處建筑規(guī)格嚴整、繪制精細,屋頂、石階的形狀也清晰呈現(xiàn)。除此之外其他建筑線條則相對簡單,足見繪制者對于菩薩頂一帶的重視。同時,本圖體現(xiàn)出較濃郁的宗教色彩。全圖的正上方區(qū)域畫出了巨大的文殊菩薩像,文殊菩薩端坐于西臺、中臺和北臺、東臺之間,頭頂有佛光,周圍有云霧環(huán)繞,顯得莊嚴肅穆,也使得全圖富于宗教意味。 07 江山勝跡圖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 作者 (清)沈起鯨繪 年代 清道光三年(1823) 類型 彩色繪本 載體形態(tài) 一冊 尺寸 每頁縱24.6厘米,橫30.2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074.2/1823 《江山勝跡圖》共收錄了沈起鯨游覽名勝時所繪的四十五幅山水畫,大多寫有名勝簡介或游覽心得,蓋有紅色印章“瘦生”。該圖描繪了很多江南美景,筆法生動細膩,顏色清新淡雅,游記也詳實有趣,使人放佛置身于風景之中。 08 避暑山莊全圖 北枕雙峰晚輝笑,南山積雪夕映照 巔頂依稀幾閑亭,看罷秋風看春曉 作者 (清)錢維城繪 年代 清乾隆年間 尺寸 縱141.5厘米,橫224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11.911/074.45/1900-2 康熙二十年(1681),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西北三百五十余千米的翁牛特、喀喇沁等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后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shù)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以達到訓練軍隊、固守邊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問題,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多座行宮,熱河行宮就是其中之一。熱河行宮又叫避暑山莊,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區(qū)東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圖中方向上北下南,全圖以鳥瞰全景畫形式生動描繪熱河行宮及其周圍的山水勝境與廟宇。十二座色彩絢麗、金碧輝煌的寺廟位于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有眾星拱月之勢。除溥仁寺、溥善寺建于康熙年間,其余十座寺廟均建于乾隆年間。當年有八座寺廟由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務處注冊,并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統(tǒng)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山莊內(nèi)外所有建筑物與外八廟均貼紅簽,墨書名稱。麋鹿、白鶴不時在林間出沒,形象生動,使整幅圖充滿了生機。全圖內(nèi)容詳盡,畫工精致,色彩艷麗,景點各要素均采用透視符號,形象逼真,立體感強,是一幅皇家園林專題地圖,也是中國古代同類地圖中的精品。 09 浙江景物圖 西障殘山渺,東流大海深 會攜秋月色,徐聽夜龍吟 作者 不詳 年代 約清嘉慶年間 尺寸 每頁縱31厘米,橫20厘米 比例尺 未注比例 索書號 223/074.2/182025 地圖采用圖說形式,左文右圖,共計二十六篇圖說和二十六幅地圖,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浙江省內(nèi)的二十六處風景名勝。左側(cè)的圖說文字少則廿字、多則百余字,內(nèi)容一般涵蓋景點地理位置、得名由來、與帝王或名人的淵源等。右側(cè)的地圖采用中國傳統(tǒng)形象山水畫法繪制而成,細致描繪了各處景觀的建筑、山水、植被等,線條流暢、繪制精細、內(nèi)容豐富、用色雅致,可謂賞心悅目。 相關薦讀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山川名勝輿圖集成》 李孝聰 饒權 主編 鐘翀 張志清 副主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
|